syy7898
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被人尊重是一种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需要尊重。 尊重可以让站在炼钢炉前的工人忘记酷暑的煎熬;尊重可以使身患残疾的人感到世界的温暖;尊重可以让陷入困境的人看胜利的曙光……在我们的生活里,时时刻刻、任何地方都需要尊重。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从小,我们的脑海里就被灌进了“尊老爱幼”的思潮。然而在今天,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新时代、新社会里的人来说,“尊重他人”早以超出了“尊老爱幼”的范畴。除了尊老,我门还应该尊重身边所有的人:无论他们是年长还是年幼,是富贵还是贫穷,是有利于自己还是不利于自己,是否有金钱和地位,是否有名利和权势……我们都应该同等的尊重他们。因为在我们尊重他们的同时,他们也会以同样的尊重还予我们。我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典故,我愿意一相情愿的将这个典故用在“尊重他人”的身上。因为我相信人是一个讲感情动物,当他得到了回报,他一定会想到要付出。或许,你对每个人都尊重一点点,就能从每个人那里得到泉涌似的尊重,这些尊重汇聚起来,就能烽成另一个美丽的春天。 在生活中尊重他人,是点点滴滴的,是时时刻刻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或许,尊重只是给予在困境中痛苦挣扎的友人的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许,尊重只是递给在沙漠中艰难跋涉的旅者的一杯清淡的香茗;或许,尊重只是送给异乡孤独的游子的一个解渴的苹果;或许,尊重只是在接过老师发给你的试卷时的一个腼腆的微笑……尊重其实很简单,他就常常发生在我们不经意的举动中。然而,他的渊源却是来自于你对他人的爱,对社会和世界的爱。因为有爱,这世界才博大;因为有爱,人门的胸怀才为之宽广。有了爱,有了博大的世界,有了宽广的胸怀: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便处处都洒满了尊重的种子。 尊重他人同样也是善待自己。或许,有一句漫不经心的话正好刺中了他人心灵深处的一道旧伤;或许,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正好触痛了他人骨髓里一颗不悦的因子……我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别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因为别人也同样会说出“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同样会做出“微不足道”的一个举动。我们丧失了尊重别人的表现,别人也就没有了尊重我们的理由。然而,换个角度,站到“他人”的位置上来说,我们是否又应该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呢?我们是否应该用一颗宽容和博大的心胸去尊重对方呢?我们是否应该用理解和原谅去包容那一句漫不经心的话和那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呢?或许,做到了这样,人门之间就无所谓心灵的隔阂了;或许,做到了这样人间就会被爱填满,“尊重”二字也会被铸成纯金,永远铭刻在人类历史的扉页上。 爱加上宽容加上理解,就汇成了一个博大的海洋,这个海洋就叫作“尊重”。人门在这么一个博大的海洋里生活,享受着从肉体到灵魂的愉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不老的神话。人门生活在这里,可以没有心灵的隔阂,可以没有交往的障碍,大家互相尊重着彼此。因为,这里充满着爱,宽容和理解…… 或许,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需要有这么一个博大的海洋……,你们说呢? 
《那一天,我懂得了尊重》 说实在的,这是一件小事,但是它缘何在我心中停留了一年多的时间,又使我常常想起? 这一来,话就长了。我们班邓老师在语文课上开设了一个“课前三分钟”,用来锻炼我们的口才。每天由一名同学上台演讲。这次,是我的好朋友池。 池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她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灵。她的存在,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这回她演讲,讲的是一篇比较经典的文章,曾见于小学的自读课本。文题早已记不得了,但内容依然清晰:老师要求他临近毕业的学生跑步,自己在楼上观看,并总结出了四种情况,这四种情况竟然就是学生们日后的人生写照。这篇文章有一个点睛之笔,是老师的一句话:“如果你不捡小蘑菇,就别想捡到大蘑菇。” 这句话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对我而言……池演讲的时候,神情自若,讲话很流利。作为朋友,心里禁不住要给她叫好。可又有些不安。为什么呢?原来当时,为了节约时间,我留了个“妹妹头”,也就是那群坏小子口里的丑丑的“蘑菇头”。请想一想,那句点睛之笔,如果是我讲,我也会加以评述的。可这一评述,还不会笑翻了天?不知不觉间,池已经讲到了这儿,我也忐忑不安起来。“有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你不捡小贝壳,就别想捡到大贝壳’。”池依然神态自若,我却禁不住向她竖起了大拇指,她仿佛也看到了,对我微微一笑。后来我问她,你怎么会想到把“蘑菇”改成“贝壳”呢?她笑,不语。 后来我终于明白,这是对一个朋友充满智慧的尊重!只是一个改动,就能使我不再受伤害。他是多么深谙尊重之道!或许,对于她是一个举手之劳,或许,她早已忘却了,但她给一个朋友的,却是一笔“财富”。 那一天,我学会了尊重——一个朋友交给我的。
一位记者随同一所受捐助的学校教师迎接一位捐助者,在机场为了解渴,大家买来矿泉水。刚喝几口,飞机到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手中的矿泉水扔掉。这时他们看到大富翁从飞机上走下来,手中拿着的似乎是一只空瓶子——瓶底只有一口水。大富翁下飞机后和大家谈笑风生,随着他手的晃动,矿泉水发出轻微的声音,直到他坐上前来接他的车子,还没有扔掉瓶子。车里有水,有人就递给他一瓶,可他摆摆事实手,直到喝完那瓶中剩下的最后一口水,才放下瓶子,接过满瓶的矿泉水。这位大富翁就是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田家炳。20年来为慈善事来捐款10亿元人民币。 分析:修养不关乎身份地位,无论贫富。即使是卖报的老头,他的修养也可以使他比一般人都高大;而田家炳先生,他除了爱心之外,更让人感动的是他连一瓶矿泉水也不愿浪费。 适用话题:修养、行为、高尚、节约与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