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zan1978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1985年,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 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 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问世 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1992年,中国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正式建立 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 1994年,银河计算机Ⅱ型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中期预报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 1996年,国产联想电脑在国内微机市场销售量第一 1997年,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8年,中国微机销量达408万台,国产占有率高达9% 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新华社 北京2000年8月17日电)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大事记 ●1956年 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指引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 6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北京有线电厂共同研制成我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 9月,数字指挥仪901样机问世,是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 ●1959年 10月,我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内存容量为2048字节,字长39位,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103机共生产了36台,104机生产了7台,为我国尖端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 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1年 由南京大学徐家福,北京大学杨芙清等人撰写的《程序设计》一书问世,这是一本我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1963年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推出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代号为109机,这标志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二代 ●1964年 由慈云桂支持研制的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40位 ●1965年 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II"型的操作系统编制完成108乙型计算机由华北计算所设计成功,北京有线电厂共生产156台 ●1967年 开始筹建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集中了一大批技术力量,同时开展外部设备中最薄弱的磁盘机,磁带机,打印机的研制工作 10月,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在北京诞生 ●1969年 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业,北京大学承接了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称为150机 ●1970年 最新型441B-III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是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 ●1972年 11月,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复旦大学的支持下,由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1973年 年初,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字长48位,存储容量13KB 1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电子计算机首次专业会议",确定把发展系列机作为当前发展方向 5月,借鉴美国通用数据机器公司的16位小型机的技术,硬件自行设计,软件兼容,DJS100计算机研制成功 到1973年止,我国原四机部系统共生产了数字计算机250台,模拟计算机323台,机床控制设备133台,台式计算机1520台,在30多个行业得到应用 ●1974年 8月,第一台DJS-130机在北京无线电三厂试制成功之后,131,132,135,140,152,153等共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近31个厂点生产,产量近千台 8月,四机部,一机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联合提出"研制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命名为"748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1976年 台湾台中农学院毕业生朱邦复发明了第一代仓颉输入法 12月,由华北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联合设计,南丰机械厂试制出第一台DJS-183机,又先后研制出184,185,186和1804共5个机型 ●1977年 4月,安徽无线电厂,清华大学和四机部六所联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 4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主持召开了全国微型计算机专业会议,会议决定以Intel8080,Motorola6800两大芯片研制我国DJS-050和DJS-060两大系列微机产品 慈云桂研制的151-III型机投入运行,达到每秒200万次运算速度 "银河"巨型计算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投入研制工作 ●1978年 中科院自动化所与医学专家合作开发出第一个关幼波诊治肝炎的中医专家系统 3月,全国科学大会将计算机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8大带头学科之一,邓小平就计算机发展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10月,华北计算所的2780计算机和151-III/IV型机顺利装上"远望"号测量船,并且顺利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洲际导弹发射,核潜艇水下导弹发射,第一次同步通信卫星发射的测量任务 ●1979年 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 中国研制成功仿8080的4片微处理器和多片的6800微处理器,随后研制出单片的仿8080与6800微处理器,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出相应型号的微机DJS-050系列及060系列 采用中等规模集成电路研制成功了DJS-140系列计算机,同时,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 年末,台湾台中农学院毕业生朱邦复同台湾Acer电脑公司合作,研?语言的微机 10月,王选教授用我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 210,220,240和260(后改进型为265)等4种型号相继研制成功,其中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100万次/秒 8月,《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字符集(基本集)》GB2312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1982年 我国将计算机发展重点转到微型机上,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进口成套件或关键件组装的同时,积极开展国产化工作 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改为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全国计算机发展规划 参考DG公司的"诺瓦(NOVA)"16位小型计算机,采用国内中大规模集成电路,推出了"DJS-153"小型计算机,与"诺瓦-3"机兼容的"DJS-185"型机也由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完成同时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完成的"DJS-186"型机 到1982年底,中国已经有了3500台计算机(不包括微型机),其中进口计算机500台,大概有200种机型,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共生产了50台,第二代计算机生产了200台,其余都是DJS-100系列 ●1983年 1月,在北京召开计算机工业长远规划专家座谈会,制定"六五","七五"和2000年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的长远发展规划 华北终端设备公司已能批量生产D-2000型汉字智能终端及ZD-1110型字符显示终端中国磁记录设备公司已生产出24兆磁盘机,6兆盒式磁盘机等产品 8月,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通过鉴定,输入速度可与西文相媲美 11月,中国研制成功的"757"大型向量流水并行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 12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最初由约翰·冯·诺依曼发明(那时电脑的计算能力相当于现在的计算器),有三间库房那么大,后逐步发展而成。 是一种能够按照指令对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自动加工和处理的电子设备。它由多个零配件组成,如中央处理器、主板、内存、电源、显卡 电脑的学名为电子计算机,是由早期的电动计算器发展而来的。1945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用于计算弹道。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的,但它的体积庞大,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消耗近100千瓦的电力。显然,这样的计算机成本很高,使用不便。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只要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将它容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现的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是电脑发展的最新阶段。到1976年,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克雷一号”,使电脑进入了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子计算机不断向着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更新换代。 20世纪90年代,电脑向“智能”方向发展,制造出与人脑相似的电脑,可以进行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工作。 进入21世纪,电脑更是笔记本化、微型化和专业化,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万次,不但操作简易、价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扩展了人的智能。于是,今天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就被形象地称做电脑了。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由IBM于1981年推出。 计算机发展史 1945年,由美国生产了第一台全自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英文缩写词是ENIAC,即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中文意思是电子数字积分器和计算器)。它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主要发明人是电气工程师普雷斯波·埃克特(J Prespen Eckert)和物理学家约翰·莫奇勒博士(John W Mauchly)。这台计算机1946年2月交付使用,共服役9年。它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减运算。它使用了18000只电子管,10000只电容,7000只电阻,体积3000立方英尺,占地170平方米,重量30吨,耗电140~150千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 ENIAC机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的4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发展异常迅速,在人类科技史上还没有一种学科可以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相提并论。 下面介绍各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及系统的特点: 一、第一代(1946~1958):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软件主要采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以科学计算为主。其特点是体积大、耗电大、可靠性差、价格昂贵、维修复杂,但它奠定了以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 二、第二代(1958~1964):晶体管数字计算机 晶体管的发明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逻辑元件采用了晶体管以后,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耗电减少,可靠性提高,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已开始使用更先进的磁盘;软件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还出现了以批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应用以科学计算和各种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用于工业控制。 三、第三代(1964~1971):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小、中规模集成电路(SSI、MSI),计算机的体积更小型化、耗电量更少、可靠性更高,性能比第十代计算机又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小型机也蓬勃发展起来,应用领域日益扩大。 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逐渐完善,分时操作系统、会话式语言等多种高级语言都有新的发展。 四、第四代(1971年以后):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
[1] 孙凤宏探索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J]青海统计,2013,(11) [2] 蔡芝蔚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J]电脑与电信,2008,(02) [3] 文德春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05) [4] 姚正计算机发展趋势展望[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1) [5]《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简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2,(01) [6] 许封元计算机发展趋势[J]农业网络信息,2010,(08) [7] 陈相吉未来计算机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3,(10) [8] 何文瑶计算机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05) [2]一种对计算机发展史展开研究的策略 应国良;马立新;,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07), 15-16[3]论计算机发展史及展望 杨露斯;黎炼;,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06), 188[4]充满创新火花的计算机发展史 刘瑞挺;, 计算机教育, 2009,(05), 129-130[5]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读什么书(二)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发展史 魏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15), 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