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lhall5
回答
一、英雄邱少云四川省铜梁县人,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攻占金化以西391高地的战斗中,他所在连队担任突击任务。在这生死紧要关头,他为了整体,为了胜利,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一动不动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仅21岁。他的牺牲保证了全连队潜伏任务的胜利完成。二、薛志高四川省简阳县人,一九三○年出生,一九五一年参加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志愿军第十五军第二十九师第八十七团第五连副班长。上甘岭战役中,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四日晚,他们连参加反击7高地北山的战斗,他所在班参加了突击排。在攻击中,班长牺牲了,他指挥全班继续冲击,他左臂负伤,仍坚持战斗,并夺回了一个阵地,歼敌28名。当他只剩1个手榴弹时,敌向他扑来,他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立特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三、黄继光:用胸口堵住敌人的火炮黄继光,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机枪眼英勇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所在部队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四、孤胆勇士——胡修道故事1952年,在上甘岭战役中,胡修道和班长等3人坚守在597高地的一个阵地上,敌军200多人蜂拥般向他们冲来。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他们沉着迎战。当敌军离阵地前沿还有三四十米时,胡修道奋力掷出几根手雷,炸倒七八十个敌人,其余敌军连滚带爬地逃下山去。不久,班长奉命调往别处阵地。胡修道等冒着敌军密集的炮火,又打退小股敌军的多次冲击。这时,成群的敌军快要爬上左侧不远的10号阵地,情况十分危急,胡修道果断地与战友滕士生带着手雷前去支援,打退了敌军。在滕士生负了重伤,敌军又有约两个营的兵力上扑来时,胡修道一人坚持战斗,奋不顾身地把手雷一个接一个地向敌军投去,最终将敌军打退,守住了阵地。五、尹玉龙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战友。在上甘岭战役中,他打死打伤美军38人,缴获枪支23支,救活82名伤员,立过4次战功,获得7枚军功章。战争结束后,他先后在重庆、成都的电力厂工作。英雄尹玉龙还参加党小组活动,成都志愿军老战士联谊会及老年职工协作社等活动。 
毅力,是成功的保证——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几天前,我们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文章。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毅力是成功的保证。这篇文章讲述了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役中,敌人的燃烧弹烧到了邱少云这位伟大的战士,但是他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正是邱少云那顽强的毅力,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使这次战斗只进行了20分钟就胜利结束了。是什么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般在火里一动不动呢?是毅力。的确,只有毅力能让人放弃生命,换回战斗的胜利。如今,像邱少云这样的人也不少。例如,大家熟悉的残疾作家张海迪阿姨。她自幼受到病魔的折磨,三分之二的部分已经瘫痪了,她的这一生都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了。当别人遇到和张海迪一样的遭遇时,也许只能自暴自弃,在病魔面前倒下。然而,她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是毅力让她在手脚都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还将小学、中学、大学的所有知识学完;她凭着那顽强的毅力,发表了无数篇文章,出版了许许多多的书;她那顽强的毅力,是她一生成功的基础。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就拿我的同桌杨思逸来说吧!他的成绩非常好,除了因为他天质聪明外,更是因为他有顽强的毅力。上次,他遇到了一道难题,就连数学老师都不晓得,他看了这道题。开始,他觉得十分困难,但他始终认为自己能做出来,下课了,同学们都在外面玩耍、嬉戏,他却坐在教室里写呀,算呀,时而抓脑袋;时而拿出笔纸划来划去;时而嘴巴里念念有词,但是还是一直没有做出来。放学了,我要他去踢球,他却说:“对不起,我一定要做出这道题后在玩。说完,他又坐在那里继续算。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道题被他攻破了!看了张海迪和邱少云的故事,我感到无地自容,自己不光没有像邱少云那样,反而还背道而驰,一道题不会做,就不做,遇到一点挫折就退缩,和那些英雄们比起来,可还差十万八千里。因此我决定以后要改变自己,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