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9

sun198971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复旦学报政治科学版第三期1988论文名称怎么读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atch

已采纳
1 、论李纨判词之谜,《社会科学家》 1986 年第 2 期2 、论荣府的管理机构与制度,《红楼梦学刊》 1986 年第 3 期3 、人物性格的数学抽象与定量分析,《当代文艺思潮》 1986 年第 4 期4 、从数理语言学看后四十回的作者,《红楼梦学刊》 1987 年第 1 期5 、论长篇小说结构形态的演变,《社会科学家》 1987 年第 4 期6 、《红楼梦》“成书新说”难以成立,《华东师大学报》 1988 年第 1 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 1988 年第 2 期摘要刊登7 、“有是理乃有是数,有是数即有是理”,《红楼梦学刊》 1988 年第 1 期8 、“眼前无路想回头”,《红楼梦学刊》 1988 年第 4 期9 、文学、数学与电子计算机,《自然杂志》 1988 年第 12 期10 、论明代通俗小说的发展,《明清小说研究》 1989 年第 1 期11 、《红楼梦》不是飞来峰,《红楼梦学刊》 1989 年第 3 期12 、《樵史演义》作者非陆应暘,《明清小说研究》 1989 年第 4 期13 、汤显祖、虞淳熙序《西湖一集》考,《华东师大学报》 1989 年第 5 期14 、论贾府经济体系的崩溃,《红楼梦学刊》 1990 年第 3 期15 、明代通俗小说理论的发展脉络,《文艺理论研究》 1990 年第 3 期,人大复印资料 ( 古代文学 )1990 年第 12 期转载16 、论小说史上的二百年空白,《华东师大学报》 1990 年第 5 期,《文汇报》( 1990 ? 12 ? 2 )发表此文论点摘要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1年第2 期转载,《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 1991 年第 1 期发表论点摘要17 、拟话本二论,《文学遗产》 1991 年第 2 期18 、漫谈小说“识语”,《明清小说研究》 1991 年第 2 期19 、关于熊大木字、名的辨正及其他,《明清小说研究》 1991 年第 3 期20 、论通俗小说的双重品格,《上海文论》 1991 年第 4 期,《新华文摘》 1992 年第 1 期发表论点摘要,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 1992 年第 1 期转载21 、论明清之际的时事小说,《华东师大学报》 1991 年第 4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转载22 、宝珠?死珠?鱼眼睛,──论赵姨娘兼谈贾府婢女归宿 ,《红楼梦学刊》 1992 年第 2 期23 、唐寅与“庚黄”,《红楼梦学刊》 1992 年第 2 期24 、论《金瓶梅》作者考证热,《华东师大学报》 1992 年第 3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 1992 年第 9 期转载25 、也是一首《临江仙》,《红楼梦学刊》 1992 年第 3 期26 、鲁迅关于历史遗产的理论和实践,载《扬弃与发展》,湖南出版社 1993 年 1 月版27 、从繁荣到萧条,──论清初小说创作的发展,《学术季刊》 1993 年第 3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 1994 年第 1 期转载28 、宋教仁与《石头记》,《红楼梦学刊》 1993 年第 3 期29 、论明清小说的宏观研究,台湾《中国文化月刊》 169 期30 、书生的困惑、愤懑与堕落,──从小说笔记看明代儒贾关系之演变 ,《华东师大学报》 1994 年第 1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历史) 1994 年第 5 期转载31 、王晫与他的《今世说》,《明清小说研究》 1994 年第 1 期32 、论古代小说研究中的纷争及其意义,《明清小说研究》 1994 年第 3 期33 、明代的商贾与书生,《书城杂志》 1994 年第 3 期34 、明代的商贾与官僚,《书城杂志》 1994 年第 5 期35 、关于明清小说研究格局的思考,《明清小说研究》 1995 年第 1 期36 、应当重视古代小说的史学价值,《中外作品研究》 1995 年第 1 期37 、读李延昰《南吴旧话录》,《书城杂志》 1995 年第 3 期38 、许筠与中国明代小说(合作),《明清小说研究》 1995 年第 4 期39 、四部明代小说成书年代之辨正,《社会科学》 1995 年第 6 期40 、论古代小说的史学价值,《华东师大学报》 1995 年第 5 期41 、刘烈女本事等六则,《明清小说研究》 1996 年第 1 期42 、《金瓶梅》传入朝鲜李朝时间考(合作),《延边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2 期43 、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李朝(合作),《华东师大学报》 1996 年第 4 期44 、《剪灯新话句解》明嘉靖刻本辨(合作),──兼谈该书在朝鲜李朝的流传与影响 ,《文学遗产》 1996 年第 5 期45 、“文学史”的评判及其他,《文汇报》 1996 年 9 月 4 日 学林版46 、洪楩嫁女等四则,《明清小说研究》 1996 年第 4 期47 、从比较看研究体系的演进,《复旦学报》 1997 年第 1 期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1997 年第 5 期转载48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在异国的再现(合作),《文艺理论研究》 1997 年第 1 期49 、明清小说研究对象窄空白多,《文汇报》 1997 年 6 月 23 日50 、异域的反响,──朝鲜李朝士人论《三国演义》摘评 ,《明清小说研究》 1997 年第 3 期51 、论元明中篇传奇小说,《文学遗产》 1998 年第 3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 1998 年第 9 期转载52 、明代小说史导言,《明清小说研究》 1998 年第 2 期刊于首篇位置 , 97 ' 武夷山中国小说史国际研讨会宣读,53 、论朝鲜李朝的小说理论,载《东亚文化论坛》,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年54 、从《热河日记》看清代通俗文学的传播(合作) ,载《中韩人文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11 月版55 、论明中叶文言小说创作的复苏,韩国《中国语文论译丛刊》第二卷, 1998 年 12 月56 、《樵史演义》作者考证杂谈,《学林漫录》第十四集,中华书局 1999 年 4 月57 、《热河日记》与中国明清小说戏曲,《明清小说研究》 1999 年第 2 期 ,人大复印资料 ( 古代文学 )1999 年第 12 期转载58 、论明初的文言小说创作,《华东师大学报》 1999 年第 2 期 ,人大复印资料 ( 古代文学 )1999 年第 7 期转载59 、沈万三秀的命运,《解放日报》 1999 年 7 月 3 日60 、松江明清四五七进士,《文汇读书周报》 1999 年 12 月 11 日61 、漫谈陆士谔,《文汇读书周报》 1999 年 12 月 18 日62 、何良俊的牢骚,《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1 月 22 日63 、“破靴阵”与“打行”,《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2 月 19 日64 、清租界查禁《红楼梦》,《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3 月 18 日65 、《说郛》与陶宗仪、郁文博,《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3 月 25 日66 、宋懋澄与他的《九龠集》,《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4 月 8 日67 、熊大木现象:古代通俗小说传播模式及其意义,《文学遗产》 2000 年第 2 期 ,人大复印资料 ( 古代文学 )2000 年第 8 期转载获 2000 - 2001 年《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68 、屠隆与两起悬案,《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5 月 20 日69 、张文虎留下一部日记,《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7 月 29 日70 、何日得睹《云间人物志》,《解放日报》 2001 年 1 月 12 日71 、突破小说史研究的传统模式,《文学报》 2001 年 2 月 15 日72 、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明清小说研究》 2001 年第 1 期73 、《近代翻译小说编年》及提交说明载《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版74 、近代小说及其研究的数理描述,《华东师大学报》 2002 年第 4 期75 、一部“红楼”,半壁江山,《文汇读书周报》 2002 年 9 月 6 日76 、研究格局严重失衡与高密度重复,《文汇读书周报》 2002 年 9 月 6 日77 、关于《明清上海地区稀见文献五种》,《华东师大学报》 2003 年第 6 期78 、关于古典文学研究中一些现象的思考,《文学遗产》 2004 年第 1 期79 、《金瓶梅》作者如何考证,《文汇读书周报》 2004 年 2 月 6 日《新华文摘》 2004 年第 9 期转载80 、关于《西游记》的两次争辩,《文汇报》 2004 年 2 月 29 日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4 年第 5 期转载81 、关于晚清小说的“标示”,《明清小说研究》 2004 年第 2 期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4 年第 11 期转载82 、“小说史”的体例与重写,《解放日报》 2004 年 11 月 7 日《新华文摘》 2005 年第 1 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5 年第 2 期转载83 、我与小说研究的书目书,《明清小说研究》 2004 年第 3 期84 、论晚清小说书价,《华东师大学报》 2005 年第 4 期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5 年第 12 期转载Frontiers , of , Literary , Studies , in , China2007 年第 1 期转载85 、明代通俗小说概述,载《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版86 、明代文言小说概述,载《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版87 、明代小说文献,载《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版88 、报刊文学与商业交换法则――以《瀛寰琐记》的出版史为分析个案《学术月刊》 2006 年 5 月号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6 年第 11 期转载89 、重建文学史的基础,《华东师大学报》 2006 年第 3 期90 、关于鲁迅文学活动的最早报道,《文汇报》 2006 年 7 月 16 日91 、历史上的小说盗版案,《文汇报》 2006 年 9 月 24 日92 、晚清《新闻报》有关小说编年( 1893 - 1895 ),《明清小说研究》 2006 年第 3 期93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的价值,《华东师大学报》 2007 年第 1 期94 、晚清《新闻报》有关小说编年( 1896 - 1902 ),《明清小说研究》 2007 年第 1 期95 、 The , price , of , novels , in , the , Qing , Dynasty《 Frontiers , of , Literary , Studies , in , China 》 2007 年第 1 期96 、晚清《新闻报》有关小说编年( 1903 - 1905 ),《明清小说研究》 2007 年第 3 期97 、晚清《新闻报》有关小说编年( 1906 - 1908 ),《明清小说研究》 2007 年第 4 期98 、“小说界革命”的预前准备,《华东师大学报》 2007 年第 6 期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8 年第 2 期转载99 、《西游记》里的挑担问题,《文汇读书周报》 2008 年 1 月 18 日·

复旦学报政治科学版第三期1988论文名称怎么读

134 评论(11)

zhanglihua2020

《我国省际技术进步及其空间扩散分析》(与才国伟),《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投资导向研究》(与 才国伟、王曦),《南方经济》2007年04期《FDI Flow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Emerging Factors and Prospect》(与 曾凯生),《China and World Economy》,Volume 14,2006年11-12月《我国国有经济的双重目标与TFP核算的微观基础》(与 王曦,才国伟),《经济学季刊》第6卷 第1期,2006年10月《广东省区间协调发展形势的定量分析》,《广东经济蓝皮书 2006》,2006年2月《财政分权、转换系数与经济增长》(与 云鹤),《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有关外汇注资的学理与法理问题辨析》(与 王曦),《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总第246期《协调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与 徐现祥),《管理世界》,2005年第2期《再议对美出口与美国GDP增长的相关性分析——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与 林秀丽),《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期《The “Banker Effect”on Chinese Stock Pricing》 (与宾国强),《Critical Issues in China’s Growth and Development》,Edited by Yum K Kwan and Eden SH Yu,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England, 1《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中国地区双峰趋同》 (与 徐现祥),《世界经济》2005年第1期《协调改善、知识增进与经济持续增长》(与 云鹤、刘涛),《经济学季刊》,7第3卷第四期《失业风险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与 周吉梅),《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与 徐现祥),《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三卷第三期《股权分割、公司业绩与投资者保护》(与 宾国强),《管理世界》 2003年第5期《中国货币市场运行: 内生性、调整时滞与动态》(与 王曦),《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3期,2003年4月《混沌经济学 一 混沌与分形》(与 周作领),《数学的实践与论识》2003年第3期《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的设定:1952-1998》(与徐现祥),《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解析世界商学院全日制MBA课程教学质量排行榜》(与 祁湘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第7期《长期货币中性:理论及其中国的实证》(与 陆军),《金融研究》2002年第6期《构造我国经济转型的量化指标体系: 关于原则和方法的思考》(与王曦),《管理世界》 2002年第4期《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在中国的实证研究》(与 陆军),《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混沌经济学的分析基础简评》(与 周作领),《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8期《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劳动结构效应》(与 徐现祥),《世界经济》2001年第5期《劳动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与 徐现祥),《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与 万世平),《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21卷第1期《经济增长与就业协调论》(与 汤光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浅议我国的隐性失业》(与祁珣),《全国劳动力就业与保障问题》, 四川财经大学2000年《中国地区经济的收敛与增长决定力量:1978-1997》(与 刘木平),《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广东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分析》,《世界经济文汇》,1999年第4期《我国城镇隐性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与 祁珣),《厂长经理日报》1999年8月26日《贷款及贷款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分析》(与 张华嘉),《预测》1999年第1期《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 杨全发),《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8期《逐步回归分析的拓展》(与 张华嘉),《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5期《中国最优货币供给增长率》(与 陈欢),《经济学家》,1998年第3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复兴》(与 张华嘉),《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与MBA教育》(与 蔡荣鑫),《计算机世界》,1997年第45期《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与中美经贸关系》(与 杨全发),《世界经济文汇》1997年第三期“Development of Sino-US Trade and Economic Relations”, World Economy and China, 1997-《中国经济与中美经济贸易》,《经济学家》,1997年第2期《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宏观经济分析,1995—1996》,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增长》,《浙江社会科学》,1《经济史学家的贡献》,《书城杂志》,2。《中国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世界经济》,6??《中国经济增长问题实证研究》,《江海学刊》, 3??《关于“潜在总供给”及其他》,《复旦学报》(社科版), 7??《怎样认识乘数理论》,《函授通讯》, 5??《<资本论>中两大部类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学术月刊》, 3??《总需求总供给潜在总供给-兼论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复旦学报》(社科版),3《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 - 纪念<通论>发表五十周年》,世界经济文汇》,12?《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和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科学》, 8??《莫迪格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设”》,《世界经济文汇》,4??《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上,下)(翻译),《世界经济文汇》,10 和 12??《198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斯通》,《世界经济文汇》,2发表的部分著作、译著和教材:《广东经济蓝皮书 2006》(舒元:广东省区间协调发展形势的定量分析),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2月,ISBN 7-80652-433-9《开放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制度建设研究》(舒元 王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岭南经济论坛》(第二辑)(舒元 王珺 陈平),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宏观经济学--复习指南》(舒 元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ISBN 7-302-09655-4/F956《岭南经济论坛》(第一辑)(舒元 王珺 陈平),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年12月《经济增长导论》(查尔斯·琼斯) (译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ISBN 7-301-05742-3/F0531《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就业关系研究》(与 王曦 等),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ISBN 7-306-01902-3《现代经济增长模型》(与 谢识予、孔爱国、李翔),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ISBN 7-309-02069-3/F469《中国宏观经济分析,1995—1996》(合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国际经营知识》,江西人民出版社,7《经济大辞典》(撰稿人),上海辞书出版社,3《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副主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9??《现代经济学辞典》(合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复旦大学出版社, 6 ISBN 7-309-01036-1/F 222??《微观经济理论 - 数理分析方法》(翻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微观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思潮》,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331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