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26

殊途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论文标题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蓝100

已采纳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一般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有些人误将真菌当作细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误解。尤其以80年代以前未受过系统生物学教育者。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为了充分开发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资源,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GP)。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能够加深对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重要代谢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系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因工程产品,包括:接种用的疫苗、治疗用的新药、诊断试剂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酶制剂等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进新型菌株的构建和传统菌株的改造,全面促进微生物工业时代的来临。 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调节剂参与食品发酵过程,对其进行的基因组学研究将有利于找到关键的功能基因,然后对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适于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国内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将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与维生素C生产相关的重要代谢功能基因,经基因工程改造,实现新的工程菌株的构建,简化生产步骤,降低生产成本,继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对工业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不断发现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生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并将其应用于生产以及传统工业、工艺的改造,同时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农业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认清致病机制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 据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因病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可高达20%,其中植物的细菌性病害最为严重。除了培植在遗传上对病害有抗性的品种以及加强园艺管理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积极开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认清其致病机制并由此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显得十分紧迫。 经济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国际上第一个发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在分类学、生理学和经济价值上非常重要的农业微生物,例如:胡萝卜欧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单胞菌以及我国正在开展的黄单胞菌的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刚刚测定完成。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从人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信息筛选治疗性药物的方案,可以尝试性地应用到植物病原体上。特别像柑橘的致病菌这种需要昆虫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种类,除了杀虫剂能阻断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过遗传学研究找到毒力相关因子,寻找抗性靶位以发展更有效的控制对策。固氮菌全部遗传信息的解析对于开发利用其固氮关键基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保护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找到关键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滥用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也日益严重。面对全球环境的一再恶化,提倡环保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而生物除污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潜力巨大,微生物参与治理则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机物;还能处理工业废水中的磷酸盐、含硫废气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等物质,并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对这些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谢过程的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基因,将其在某一菌株中组合,构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时降解不同的环境污染物质,极大发挥其改善环境、排除污染的潜力。美国基因组研究所结合生物芯片方法对微生物进行了特殊条件下的表达谱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机物的关键基因,为开发及利用确定目标。 极端环境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深入认识生命本质应用潜力极大 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又称嗜极菌。嗜极菌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极端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研究极限条件下微生物的适应性,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有一种嗜极菌,它能够暴露于数千倍强度的辐射下仍能存活,而人类一个剂量强度就会死亡。该细菌的染色体在接受几百万拉德a射线后粉碎为数百个片段,但能在一天内将其恢复。研究其DNA修复机制对于发展在辐射污染区进行环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义。开发利用嗜极菌的极限特性可以突破当前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术手段,使环境、能源、农业、健康、轻化工等领域的生物技术能力发生革命。来自极端微生物的极端酶,可在极端环境下行使功能,将极大地拓展酶的应用空间,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的基础,例如PCR技术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涤剂中的碱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义。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将是取得现代生物技术优势的重要途径,其在新酶、新药开发及环境整治方面应用潜力极大

关于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论文标题

186 评论(10)

胖子要减肥

摘要】 目的 证明现代城市中的低频噪声对人类健康有危害,尤其是对老人、孕妇和胎儿的危害更大。方法 通过分析低频噪声的声学特点、传播方式,引用有关专家对长期接触高声级低频噪声作业工人的调查,以及对比、分析、各类图表、数据来证实该结论。结果与结论 提醒有关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要从各方面采取防护措施,保护城市声环境,保障企业职工和城市居民的健康。 【关键词】 低频噪声;频率;A声级;妊娠;噪声标准 Harm to human health from low frequency noise in city residential area 【Abstract】 Objective Proving that the low frequency noise is harm to human health, especially to old man, pregnant and new born Methods Proved the conclusion by analyzing the acoustics characteristic and spread mode, citing each kind of charts and datum from relational experts who investigated the workers who was touching high level low frequency noise Results and Conclusion Reminding relational departments to take measures to protect sound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to ensure the health of enterprise workers and city 【Key words】 low frequency noise; frequency; A sound level;pregnant; noise standard 现代城市住宅小区良好的环境、健康、安静、舒适的生活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向往和追求的,也是我国城镇居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标志。然而我国城市有不少住宅小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环境噪声的污染是目前城市住宅小区居民投诉的主要热点,而低频噪声又是环境污染中的隐形杀手。 1 低频噪声的来源与传播方式 1 低频噪声的声源 所谓低频噪声是指频率在500赫兹(倍频程)以下的声音。住宅小区的低频噪声源主要有5大类:电梯、变压器、高楼中的水泵、中央空调(包括冷却塔)及交通噪声等。浙江大学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在对杭州市典型的居住区对配套设备噪声源用声学仪器进行测试分析,选取供电系统、地下车库、电梯设备、供热系统、排水供水系统、空调设备、通风设备的噪声源,结果表明12种典型噪声源中9种最大声压级所在频段中是以低频段最多。因而低频噪声成为居住区中影响最大的噪声源〔1〕。 2 低频噪声的声学特征 低频噪声与高频噪声不同,高频噪声随着距离越远或遭遇障碍物,能迅速衰减,如高频噪声的点声源,每10米距离就能下降6分贝。而低频噪声却递减得很慢,声波又较长,能轻易穿越障碍物,长距离奔袭和穿墙透壁直入人耳。振动、低频噪声和一般的噪声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都是一种振动的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方式。 3 低频噪声的传播途径 低频噪声按传播途径主要分为结构传声、空气传声及驻波,其中驻波危害最重。结构传声是指安装在大楼内的变压器、水泵、中央空调主机通过居住大楼的基础结构大梁、承重梁将低频振动的声波传导到各家各户。空气传声是指低频噪声通过空气直接传播到小区住家户。驻波是指低频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射形成驻波,低频噪声在波腹中的振幅最强,对人的健康危害最重。 2 低频噪声对健康的危害 凡是噪声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虽然低频噪声对生理的直接影响没有高频噪声那么明显,而低频噪声更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的影响。但是,现在这种低频噪声所产生的危害还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下面我们从国内外专家的科学研究中、在对生产企业现场接触低频噪声的工人调查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 1 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危害 1 对孕妇的健康危害 国内外的医学科研人员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研究,证明强烈的噪声对孕妇和胎儿都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孕妇在怀孕初期可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有些人的反应特别剧烈,以至于影响进食,有的甚至需要输液治疗〔2〕;河南安阳市职业病防治所在对某市3个纺织厂布机车间作业女工的调查中发现接噪组妊娠贫血、自然流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1,P<05)〔3〕。见表1。表1 接噪组与对照组女工妊娠经过及妊娠结局的比较注:经卡方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5,**P<01 2 对胎儿的健康危害 接触强烈噪声不仅会对孕妇的健康产生危害,而且也会对胎儿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曾有人对居住在国际机场附近的居民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地居民所生婴儿的体重比其他地区新生儿的体重低,说明强烈噪声很可能影响了胎儿的发育〔4〕。营养学家研究人员发现,噪声不仅会使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还能使人体中的维生素C、B1、B2、B6、氨基酸、谷氨酸、赖氨酸等营养物质的消耗量增加,这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恶劣影响。 我国的学者对妊娠期间接触强烈噪声(95分贝以上)的女工所生子女进行测试,并把结果同其他条件相似的小儿作比较,发现前者的智商水平比后者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噪声经常引起子宫收缩,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进而影响了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河南安阳市职业病防治所在对某市3个纺织厂布机车间作业女工的调查时也发现接噪组足月低重儿和智力低下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P<05),证实了该结论〔4〕。见表2。表2 接噪组与对照组女工子代发育情况比较 注:经卡方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5 此外,母亲接触强烈噪声还可对胎儿的听觉发育产生不良后果。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孕妇在怀孕期间接触强烈噪声(100分贝以上)使婴儿听力下降的可能性增大。这可能是由于噪声对胎儿正在发育的听觉系统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儿童发育尚未成熟,各组织器官十分娇嫩和脆弱,不论是体内的胎儿还是刚出世的孩子,噪声均可损伤听觉器官,使听力减退或丧失。据统计,当今世界上有7000多万耳聋者,其中相当部分是由噪声所致。专家研究已经证明,家庭室内噪音是造成儿童聋哑的主要原因,若在85分贝以上噪声中生活,耳聋者可达5%〔5〕。 2 次声对人体及动物的影响 次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是烦扰(annoyance),而对生理的影响主要是在较强次声刺激时,可引起中耳压迫感、耳痛、鼓膜损伤、耳鸣及头痛、恶心、呕吐、平衡失调、视觉模糊等。也有报道次声使血压、心律、呼吸出现异常变化。 随着工业、国防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噪声及低频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次声广泛存在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中,虽然人的主观感受不到,但其对人体影响较为严重。据研究资料表明,次声对人体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达到不可逆的损伤,较噪声损伤更为严重。到目前为止,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国外进行的较多,国内刚刚起步并且研究的还不够深入系统,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提供防护措施,以达到减少损伤的目的〔6〕。 3 对人的听力、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医学科研人员通过对某热电厂调查,了解中低频噪声接触对电力生产工人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中低频噪声接触组工人在5~6 kHz各频段的听力损伤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1),而且,接噪组工人高频听力损伤、语频听力损伤检出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P<01),见表3。表3 接噪组与对照组听力测定比较接噪组工人以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为主的神经衰弱综合征以及耳鸣、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症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5),见表4。表4 接噪组与对照组自觉症状检出情况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5,**P<01中低频噪声对作业人员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血压、 城市住宅区低频噪声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论文 心电图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1),而且,心电图异常以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及心肌缺血多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1),见表5。 表5 接噪组与对照组血压、心电图异常检出情况注:与对照组比较,**P<01 结论:中低频噪声接触导致作业工人听觉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以及代谢功能方面具有损害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热电厂的噪声危害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以保护工人的健康〔7〕。 4 对人的血糖、 血脂的影响 某热电厂生产性噪声以中低频、 宽频带的连续性稳态噪声为主, 通过连续2次3个年度的劳动卫生调查结果可知, 噪声刺激通过听觉通路传入大脑皮层和丘脑下部, 能影响内分泌的调节, 噪声对血脂的影响表现为血清甘油三酯、 胆固醇含量的增高。 见表6。表6 接噪组与对照组血糖、血脂、胆固醇异常检出情况注:与对照组比较,**P<01 经过对40岁以上电力生产工人调查显示,长期接触中低频噪声人员与对照人员间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FBS,TCP<01)和显著性(TGP<05),接噪人员血脂、血糖水平含量增高〔8〕。 3 低频噪声的国家标准和测量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住宅小区居民对环境噪声中的低频噪声的投诉越来越多,而我国现行的环境噪声标准还没有针对低频噪声的标准。所以在对城市居住区的低频噪声测量时,声级计的分贝数显示往往符合现行的有关噪声标准,没有超标。 GB/T 14623—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测量方法》、GB/T12349—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等测量方法都是用声级计的A声级来测量和评价环境噪声。 由于A计权的频率特性曲线是对噪声的低频段和高频段大幅度衰减,对中频段没有衰减。它的频率特性曲线像一个反盖的锅底,中间高两头低。因此,用A声级对低频噪声测量时,低频噪声的声级都已大幅度的被衰减了,仪表显示不出来。必须用线性档或用C声级档来测量,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低频噪声的存在,但目前国家环境噪声测量方法中没有用线性档或用C声级档来测量环境噪声。这是国家环境噪声标准和测量方法存在的不足。据了解国家正在蕴酿制定针对低频噪声的环境标准和测量方法。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调查和论证说明城市低频噪声确实对人类健康有较大的危害,城市各级环保部门、卫生防疫部门、城建设计规划部门、交通部门、房地产开发商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应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要尽快制定针对低频噪声的有关环境标准。重视城市的声环境保护工作,在各方面加强防护措施,保护妇女儿童、保护城市居民、保护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俞鹏,霍国庆,黄逸凡城市居住区设备噪声频率特性分析中国环境科学,2006,26(40):491- 2 肖全华,李舒才,谭亮英噪声对女性生殖机能妊娠结局影响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国职业医学,2001,28(3):42- 3 魏铭言,电梯噪音不能忍 环球时报·生命周刊,2005-11-29(5) 4 佚名噪声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 北京青年报,2005-8-1(6) 5 贾宁低频噪声不容忽视环球时报,2004-10-12(20) 6 杜宝东,刘淑芳, 姬柏春次声对人体及动物影响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1,25(2):99- 7 刘素香中低频噪声对电力生产工人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职业与健康,2003,19(12):33- 8 姜淑艳,杨金龙,刘爱荣噪声对热电厂工人血脂血糖影响的观察职业与健康,2004,20(11):42-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 参考资料:
330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