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hao2011
差距在人均GDP和国防实力,因为美国人口少,所以他们人均GDP高,而且他们的科技确实比我们要发达。 
美国这十多年来在美军陷入在中东和中亚地区沙漠和崇山峻岭中的艰苦游击战时,中国和俄罗斯却在不遗余力的发展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大幅提高现代战争的能力。如果说十年之前中国距离美军的技术差距还有20到30年的话,现在中美之间的纯技术差距大约只有5到10年,甚至在部分领域已经拉平或者被反超。由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结果美国成了能‘称霸世界’的强国。自20世纪后半期,美国的电脑、通讯、生物、医药等高科技正在改变着整个地球;甚至连宇宙空间的面貌也在他们的科技发展下发生了变化。
中美实力差,就是差在人才上。美国有很多的科技人才,研发能力很大。我国技术都是美国学回来的,没有太大的能力。
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贸易的研究 王 伟 [摘要] 近年来,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不断上升,并且出现了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巨额顺差,这是否说明中国在高新技术上已经赶上美国?中美在高技术产品领域的贸易互补的结构是否发生实质改变?本文借助合理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并分析中美高科技产品双边贸易的分工性质,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存在巨额顺差,但是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还较低,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分工正向产业间分工发展。 [关键词] 高技术产品 产业内贸易 G-L指数 近年来,美对华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规模都呈增长态势,但是进口规模增长远远高于出口规模增长。美对华高技术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势必造成美对华高技术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这是否说明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赶上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的美国呢?本文拟运用综合的产业内贸易指标体系衡量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业内贸易,提出使用单一指标无法说明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业内贸易真实水平,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中美高技术产品双边贸易分工发展趋势作出测量。 一、模型的建立、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 G-L指数 Grubel and Loyd (1975) 在《Intra - 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2entiated Products》中, 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考察了已有产业内贸易指标, 并创建了著名的G- L 指数, 即其中,表示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 G-L修正指数 继而学者们开始对G-L指数进行修正, 最著名的修正是Grubel and Loyd 的修正。G-L指数的修正是在其总贸易中减去贸易不平衡的部分, 即 二、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表1 2002年~2005年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趋势 资料来源:v/foreign-trade/statistics/product/atp 表2 2002年~2005年美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跨国比较 注:比较的是修正过的G-L指数 表3 2002年~2005年中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跨产业比较 注:比较的是未修正过的G-L指数 表4 2002年~2005年中国高科技产品(ATP)贸易情况(亿美元) 注:资料来源于US Census Bureau 通过对上述图表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虽然在与美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总额上中国超过日本、加拿大、墨西哥,但是在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上,这三个国家都超过中国,这说明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并不高,属于垂直型国际分工。通过表4的比较可以发现虽然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额,指数和指数都呈增加趋势。但是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指数和指数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说明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正向产业间分工发展,并非向产业内贸易方向发展。 三、总结与思考 虽然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不低,但是真实水平不高。我国信息与通讯和电子产品对美国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转口贸易和生产转移,不能反映我国高技术产业实际水平。中美高技术产业内贸易受到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影响,并没有反映中美双方真是技术实力。比如柔性制造对华出口的顺差占美国该产品的贸易总顺差的比例在不断下降,由2002年的02%下降到2005年的35%,这表明美国在有意减少在这些产品的对华出口。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国在高技术产品贸易上不仅对华实行出口控制,并且在一些产品上的控制还在加强。 参考文献: [1]杜莉:中国与美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6年第8期 [2]杨正位:产业内国际贸易的不完全信息博弈[J]国际金融,2005年第14期 [3]沈国兵:美国出口管制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J]国际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3期 [4]黄益平宋立刚:《应用数量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p220-23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 近年来,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不断上升,并且出现了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巨额顺差,这是否说明中国在高新技术上已经赶上美国?中美在高技术产品领域的贸易互补的结构是否发生实质改变?本文借助合理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并分析中美高科技产品双边贸易的分工性质,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存在巨额顺差,但是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还较低,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分工正向产业间分工发展。 [关键词] 高技术产品 产业内贸易 G-L指数 近年来,美对华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规模都呈增长态势,但是进口规模增长远远高于出口规模增长。美对华高技术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势必造成美对华高技术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这是否说明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赶上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的美国呢?本文拟运用综合的产业内贸易指标体系衡量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业内贸易,提出使用单一指标无法说明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业内贸易真实水平,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中美高技术产品双边贸易分工发展趋势作出测量。 一、模型的建立、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 G-L指数 Grubel and Loyd (1975) 在《Intra - 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2entiated Products》中, 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考察了已有产业内贸易指标, 并创建了著名的G- L 指数, 即其中,表示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 G-L修正指数 继而学者们开始对G-L指数进行修正, 最著名的修正是Grubel and Loyd 的修正。G-L指数的修正是在其总贸易中减去贸易不平衡的部分, 即 二、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表1 2002年~2005年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趋势 资料来源:v/foreign-trade/statistics/product/atp 表2 2002年~2005年美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跨国比较 注:比较的是修正过的G-L指数 表3 2002年~2005年中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跨产业比较 注:比较的是未修正过的G-L指数 表4 2002年~2005年中国高科技产品(ATP)贸易情况(亿美元) 注:资料来源于US Census Bureau 通过对上述图表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虽然在与美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总额上中国超过日本、加拿大、墨西哥,但是在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上,这三个国家都超过中国,这说明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并不高,属于垂直型国际分工。通过表4的比较可以发现虽然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额,指数和指数都呈增加趋势。但是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指数和指数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说明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正向产业间分工发展,并非向产业内贸易方向发展。 三、总结与思考 虽然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不低,但是真实水平不高。我国信息与通讯和电子产品对美国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转口贸易和生产转移,不能反映我国高技术产业实际水平。中美高技术产业内贸易受到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影响,并没有反映中美双方真是技术实力。比如柔性制造对华出口的顺差占美国该产品的贸易总顺差的比例在不断下降,由2002年的02%下降到2005年的35%,这表明美国在有意减少在这些产品的对华出口。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国在高技术产品贸易上不仅对华实行出口控制,并且在一些产品上的控制还在加强。 参考文献: [1]杜莉:中国与美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6年第8期 [2]杨正位:产业内国际贸易的不完全信息博弈[J]国际金融,2005年第14期 [3]沈国兵:美国出口管制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J]国际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3期 [4]黄益平宋立刚:《应用数量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p22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