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ede12
机械产品的造型设计,属于“工业设计”范畴。工业设计是近代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是应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设计、塑造产品的形象,并将其最后统一在产品的功能、结构、工艺、宜人性、视觉传达、市场关系等而取得人—机(产品)—环境和谐的一项创造性设计。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与变化,机械产品的造型设计和其它工业产品一样,不断地向高水平发展变化。影响产品造型设计的因素很多,但是,现代产品的造型设计,主要强调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使美观大方、精巧宜人的产品,为人们生活生产活动,并提高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这是现代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主要依据和出发点。机械产品造型的时代性 人们处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向往,当机械产品的造型形象具有时代精神意义,符合时代特征,这些具有特殊感染力的“形”、“色”、“质”就会表现出产品体现时代科学水平与当代审美观念的时代特征,这就是产品的时代性。 40年代,二战结束前后,由于战争带来的动荡和苦难,人们的心情沉重,希望有一个和平、安全的环境,所以,当时的机械产品,多采用具有柔和感的弧线形,出现了对“流线型”产品为时尚,并由此而形成该时代工业造型的特点。 50年代,由于人的生理和二战等原因,人们厌倦了臃肿、富有张力感的流线型,视觉心理上渴望能够得到一些平复和舒展;工业产品造型顺应大多数人们的意念(当然科技的发展也逐渐地打破了“流线型”的垄断),而逐渐地将曲线拉直,于是出现了一种具有直线加大曲率特点的时代造型。 60年代~70年代,由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大批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使得产品造型在制作工艺上又具有了精炼,简洁、肯定和变化方直的可能;于是出现了方直的矩形及其后以斜破直、以动破静打破方直一统的梯形造型,活跃了视觉艺术的气氛。 80年代后,更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数控、微机、机电一体化等技术形式日新月异,塑料电镀、工程注塑等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工业呈更大、更高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多元的大好形势下,人们从理智到观念上的审美要求和标准都正在或将要发生质的转变。作为产品造型,真实地反映人们对于高科技大胆执著的追求,选用几何体造型,使布局和构成更加简洁明快、理智抽象、充满几何美和数理美意味的多样化表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现代产品造型的时尚。 2 产品色彩设计和比例设计 在产品造型设计中,须着重考虑色彩和比例设计两个原则问题。1 色彩设计 色彩在整个产品的形象中,最先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受,可以说是“先声夺人”。产品色彩如果处理得好,可以协调或弥补造型中的某些不足,使之如花似锦,更加完美,很容易博得消费者的青睐,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产品的色彩处理不当,则不但影响产品功能的发挥,破坏产品造型的整体美,而且很容易破坏人的工作情绪,使人出现一些枯燥、沉闷、冷漠、甚至沮丧的心情,分散了操作者的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所以,产品的造型中,色彩设计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其色调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色调就是一眼看上去工业产品所具有的总体色彩感觉,它可以表现出生动、活泼,也可以表现出精细、庄重,还可以表现为冷漠、沉闷或是亲切、明快等等。色调的选择应格外慎重,一般可根据产品的用途、功能、结构、时代性及使用者的好恶等,艺术地加以确定,确定的标准是色形一致,以色助形,形色生辉。比如:飞机的用途和功能是载客载物在高空高速地飞行,所以它的主调色彩一般都处理为高明高彩的银白色,很容易地使人感觉到飞机的轻盈和精细,这就是形色一致,而且色助于形;如果相反,把飞机涂成黑灰色主调,则很容易地使人怀疑它笨重得是否能够飞得起来,这就是色破坏了形,色调选得不对。 正确的比例和尺度是完美造型的基础和框架。一般地讲,比例只要在不违背产品功能和物质技术条件的前提下,就可呈多种变化组合形式,展现造型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诸如大小粗细长短的量变关系。尺度则比较固定,它是专指造型物尺寸与人体尺寸或是某种标准之间适应的程度和范围。造型若只有良好的比例而无正确的固定的尺度去约束,则该设计肯定会归于失败。所以,正确造型设计的次序应该首先确定尺度,然后根据尺度确定和调整造型物的比例。比如:桥的护拦、机床的护罩、汽车的车箱、自行车的车座、自来水笔的笔杆,都是首先要考虑到该造型物的尺度,即人体尺寸适应的长、宽、高、直径等,然后才是该造型物的比例和细部调整。 机械产品造型常用的几种比例关系有: (1)黄金分割 (2)均方根比例 (3)模度理论 
教你一个方法希望能帮上你的忙,先打开百度,在百度首页找到“更多”,点击更多打开网页,找到文档,找到的全是WORD形式的,我写论文就是这么的,现在有很多人都用我的这种方法,你可以试
参考一下一、模型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工程设计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对技术产物创造性的严密的预先构思”。 设计过程是被设计对象随着设计者的思维活动由不确定性向确定性转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一方面意味进行技术创新的机会。一个产品的技术含量、技术性能、制造成本,以 及市场销售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 这一过程另一方面又意味着一种风险:走弯路的风险、走错路的风险、甚至是失败的风险。 产品的复杂程度越高,这种风险也就越大。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不能不考虑这种风险,常常 为了避开风险而舍弃了创新。 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创新的机会,提高设计质量,降低设计成本 ,同时又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提高产品开发的一次成功率,此外,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要求 以 最短的周期完成设计开发工作,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这就需要对工程设计这一思维 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于是诞生了设计方法学。 按照设计方法学的观点,工程设计这一思维活动既具有内在性的特点,又具有外在性的特点 ,所谓“内在性”,是指思维是在设计者的大脑中进行的,各人的思路、思维方法各不相同 ,而且是外人所不可见的;所谓“外在性”,是指设计者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又都要以一 定的形式记录下来、表达出来,和别人(其他设计者、制造者以及用户)进行交流,这种思维 过程、思维结果固然可以用语言的形式加以表述,但是在工程设计中更多的是通过模型加以 表述。原理图、草图是模型,图纸、计算书是模型,纸板模型、木模、粘土模型是模型,计算机内 的计算模型、CAD模型、有限元模型是模型,制造出的样机也是模型,因此,这里的“模型”是广义的,它包含了英语单词中sketch、drawing、model和prototyping所表述的全部内 容。在被设计对象随着工程设计过程由不确定性向确定性转化的不同阶段, 上述这些模型发 挥着不同的、但又都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被 设计对象复杂程度的提高, 随着旨在提高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和提高一次成功率的并行工程的实施,在设计过程早 期对模型的要求显得越来越迫切。 三维的CAD模型可以有效地适应这种需求。有了三维CAD模型,可以进行结构、性能分析,可以进行模拟装配,可以进行外观造型的渲染,甚至可以在虚拟现实环境下进行操作和使用。 虚拟设计、虚拟制造为设计方法学注入了全新的研究内容。 但是,计算机中虚拟模型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其它形式的模型,特别是具有三维实体形态的其它模型,例如: 在产品的造型设计中,不仅要考察产品的外形、色彩效果,甚至要考察其手感; 在航空、航天器的设计中,没有因为三维CAD的采用而放弃采用空气动力学的“风洞”试验 ,同样,汽车工业中任一新车型开发过程中也不能不进行结构安全性的“碰撞”试验; 尽管有十分详尽的军事地图,在大型战役的指挥中,“沙盘”仍是不可缺少的。 这一切都是因为: 计算机模型毕竟不能提供产品的全部信息(如手感); 计算机模型只能模拟我们已知的环境条件; 三维空间中的实体模型比二维屏幕上的模型更具有“真实感”和“可触摸性” 计算机模型本身也需要接受验证。 因此,在大力研究和应用三维CAD基础上的虚拟设计、虚拟制造的同时,还要积极研究和采 用同样是在三维CAD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快速成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