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dephoe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 它“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它涵盖了盛唐文人在文学中表现出的开阔的眼界,自由活跃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它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作为这一时期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诗歌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这种盛唐气象。“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在盛唐诗人群体中“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李白光彩四溢的魅力首先源自于他完美独立的人格,纯正的品质和傲岸的精神。李白积极入世,热衷于功名,是为了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对于辱没身名而求跻身官场的行为,他是极鄙夷不屑的。李白身居廊庙,却不屈于权贵,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诗人自我意识觉醒的宣言,是积蓄已久的呼唤自由的力量的喷发,也是文人要求人格独立的强烈呼声,它是张扬的,是蕴涵着无限激奋和毫不畏惧的反抗精神的。李白愤激立誓“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诗人宁死不屈,以死抗争,为的就是保持独立的人格。李白傲岸的精神不仅仅在于他的不屈与耿介,还在于他有挣脱世俗束缚,藐视王侯的气概。如:“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李白视万乘如僚友,与“五侯七贵”同饮酒,气凌豪士,醉轻王侯,在等级森严的仕宦官场中始终保持着潇洒自如的风度。 
品一开篇就是天产石猴,紧接着便是石猴(孙悟空)的发家史。从做猴王到出海求学再到大闹天宫做了齐天大圣,直至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这一切都是孙悟空皈依佛门之前的奋斗里程和英雄事迹,如果没有这些情节做铺垫,那以后的保唐僧去西天取经的重任就不会落到他头上,或者说一部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西天取经故事就回因此而大打折扣,索然无味。即便是在作了唐僧的徒弟,西去的路途中,孙悟空依然是不折不扣的主角。不论故事如何发展,也不论对其他形象的塑造,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丰满孙悟空这一形象。孙悟空一出生,就是一个异类。他无父无母,乃天地灵气孕育而生,第一个冲进水帘洞,做了猴王,而后为求长生不老术而不畏艰险,漂洋过海去学艺。学成后闯龙宫,得神兵,大闹冥府,勾销生死簿。受封“弼马温”,而后又反下天界,挫败托塔天王的征讨,得了个“齐天大圣”的封号。到这儿,他的英雄事迹并没有就此打住。而后他大闹蟠桃会,高呼“玉帝轮流做”,大闹天宫,使得他的英雄事迹达到最高峰。 他所做的这一切,只因为他羁傲不驯的本性。他蔑视一切神权,不服礼法,敢于反抗一切不平等。在做“齐天大圣”时,他和众神称兄道弟。即使后来皈依佛门,仍然口无遮拦,高兴时尊玉帝一声“老官儿”,不乐意时则直呼“玉帝老儿”,甚至诅咒观音“合该她一世无夫”。对于其他神仙更是不拘礼节,不但对他们的思凡下界的坐骑之类照打不误,还找上门去兴师问罪,讥讽其管教不严。由此不难看出,孙悟空就是一个纯粹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光辉典范。在他的意识中没有规矩,没有等级,更没有封建阶级的那一套礼法。他疾恶如仇,勇于斗争。他所做的一切完全出自本性,他身上流淌的是人性最纯真的品质。他的这些行为意识,其实就是一种要求个性解放,要求平等自由的人文主义思想。 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明代,正是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发展兴盛时代。一大批的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的大旗,呼吁人性的解放,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古老的东方虽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启蒙主义运动,但在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的影响下,产生《西游记》,产生孙悟空这样富有启蒙思想意识的作品和艺术形象也是合情合理的。而孙悟空作为具有启蒙意识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光辉形象也必将万古流芳!
李白,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座巅峰,在我的心里已经存在了许多年,从少年时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现在大学时代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的精神气质,就一直在我的精神血液里流转。他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盛唐精气神的象征,是我国灿烂多姿的唐文化的一座伟大的丰碑。 如果说唐诗是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那么,李白便是这登上珠峰的征服者;如果说唐诗是波浪汹涌的海洋,那么,李白便是那搏浪远航的弄潮人;如果说唐诗是姹紫嫣红的白花园,那么,李白便是那餐花品拮英客;如果说……李白凭借着他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以及他如泉涌的才思,汪洋恣肆的诗情,加上他性格中独特的放荡不羁的豪情在诗中的诠释,他作为一名诗人,登上了唐代诗歌界的最高峰,成为盛唐气象的代言人。李白用手中的笔抒发了“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凌云壮志;他用手中的笔,畅谈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人生自信;他用他手中的笔,表达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洒脱与豪放;他还用他手中的笔写出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物我合一……他的笔,在他的手中,熠熠生辉,像一柄利剑,直指盛唐。 在李白的人生概念里,“出世”是他最大的愿望,但是“入世”又始终在他的心灵深处屡屡召唤。在他的诗中,有“大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的抱负和气概以及”浮云在一块,誓欲清幽燕“的爱国激情。他也像当时所有的文人一样,渴望着建功立业,渴望着用自己的才华去报效国家。但是,在那个昏庸的封建时代,统治者需要的是为他们歌功颂德,点缀升平的奴才,而不是针砭时弊的”革命家“,而他的性格,狂放不羁而又自负,他强烈的希望自己可以在政治上大展其才华,殊不知,当他"仰天大笑出门去"待召翰林时,他的注定在政治上无成的命运就开始了。他那”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言“的刚正性格让他怎么能容忍只做一只区区在帝王手把玩的玩物呢?他不屑于与世沉浮,他”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他本应该是媲美孔明,管仲的”帝王师“啊!因此,这个揶揄的政治场,再也容不下这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了,李白自此也没有了他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了。于是,他手中的笔开始直指时弊了。傲藐权要,蔑视富贵,抗争命运从此便成了他诗的重要内容。他鄙视那些庸俗的贵族权贵,嘲笑那些痴迷于权贵,与世沉浮的人。 但是,命运不是那么的轻易就能抓牢的。接踵而至的理想破灭,让他不停的在自信与绝望,追求与颓废,眷恋与怨恨等复杂的矛盾中挣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采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在及时行乐与自信进取中的挣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在对人生的自信与迷茫中挣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在感叹人生苦短,忧愁与悲愤溢于言表。“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却是不经意的旷达与洒脱。李白,他在崇高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中撞的遍体鳞伤,最后,只能在理想追求的中途一病不起,郁郁而终。然而,我不得不佩服的是,他在这强大的撞击后,他迸发出来的个性与精神的力量是如电闪雷鸣般的,他的所有的追求与矛盾也正是盛唐气质的内涵。 李白理想的破灭,精神的寄托也随之出现了危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媚俗成风的黑暗社会里,尽管他是那么的清高孤傲,但有时他也不得不妥协。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卑躬屈膝的成为了唐玄宗一年多的玩物,不得不随波逐流的写了一些浮华的歌功颂德的违心之作。他想要挣脱这沉重的枷锁,想要用他的孤傲去重获个性的自由,反抗这不平的现实。然而,他只是一个人而已,他没有成功的可能。于是,他只能妥协,退让,到那山林,醉乡和仙境中去寻找他另外的精神寄托。他将诗酒演绎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境界,他的诗风因有酒的浇淋,而更加的悲壮,飘逸。他想要借酒消愁,却殊不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将仙境诠释的是那么的虚无缥缈”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然而,这也只不过是幻想,是人生入梦的痴醉。就连想要逃避现实,去追寻仙境的游仙梦幻化为了泡影,《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游仙梦的破灭,失落,伤感,孤独,悲戚,就是他直对人生,官场以及对寻仙道的绝望。在这绝望之余,他仍然有着对宁静,对光明,对纯净的憧憬,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漾江水流”“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等诗句就是他此时心灵的写照。 李白用他那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色彩的诗,用他那激情澎湃的感情,揭露时弊,表现自我,在他的诗中,在半醉半醒中,熔铸了他的叛逆,倾注他全部的感情,诠释着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诗就像是一面镜子,照着他自己,也照着盛唐时代。他不负于杜甫对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评价,也不负于“诗仙”的这一称号!他的确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一个与众不同的英雄!
浅谈李白的诗文风格 孙荣念摘要:我是一名中学教师,由于教学的关系,对古诗词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对李白的诗更有一种痴迷。本文从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创作风格、艺术成就及影响三方面进行了浅述:一、 李白的生平。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也来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关于他的身世、行踪和家庭,异说纷纭,他的思想性格更是非常独特,旷世少有。李白的思想性格。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伴随了李白的一生,他的思想抱负、生活情趣和性格气质,在这些方面得到了不同侧面的表现。二、 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体现。其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三、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一位,体现在他诗歌创作的各个方面,其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关键词:生平 、思想品格 、创作风格 、意象 、影响正文:众所周知,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为著名的诗人。研究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而在古诗教学中要使学生对离现实语言较远的诗文产生兴趣,对优美的诗句领悟内涵,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品格,从而领会其创作风格,领悟诗的意境和蕴含的美好思想。基于此,我阅读了李白的诗集和一些相关资料,对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际遇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一、 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 我觉得,李白的一生由两条主线所贯穿:一是他的仕途生涯,二是道教对他的影响。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 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时候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但不久后,就被权贵们所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长流夜郎。在途中被赦免。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之时,他再次从军,无奈半道病还,逝当涂,年62岁。 我认为,李白将盛唐士人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理想化了,同时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穄”的儒家用世思想,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必然导致失败。但是他始终向往这样的理想。所以始终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李白一生受到了道家,纵横家,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贯穿李白的一生,则是道教对他的影响,之所以这部分单独提出,就是因为神仙道教信仰在他思想中有重要的地位。少年时代生活于道教浓郁的蜀中之地,自然耳濡目染,后又学习了纵横术。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多次举行了入道仪式。正因为如此,李白在不少的诗中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另外他的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也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狂”是他人生的象征,他的侠胆、仙趣、狂饮都极大的刺激着其个性中那高傲狂放的因素,使他的个性意识常处于一种膨胀状态,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狂放、倨傲达观的性格。尽管他在诗歌中常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是行乐的感慨,其实是出于内心深处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诗中,李白常通过对仙境和神仙生活的描绘,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以神仙的洒脱快活,表示对现实世俗的反抗;于飘飘欲仙的奇异想象中,将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真的自命不凡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充分表现了出来。二、李白的创作风格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评价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谈论:《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问奈何事栖碧间,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他的绝句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再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把一个水、月、白云连成一体的琉璃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产生的奇妙想象,写得那样明净秀美,如入神仙境界。 仅仅谈到七绝的成就,简直就是在抹杀李白诗歌的成就。李白的五绝同样也是无人匹敌的。在盛唐诗人中,兼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内涵丰富,这就是绝句的最高境界,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及《劳劳亭》等。 我感到,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李白不仅绝句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的古辞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业未成时的悲愤。他用这一古题抒发自己的感叹,于诗中再三嗟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猴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极力渲染蜀道高峰绝壁、万壑转石的险难,也是诗人对于世道的体认的渲染。再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诗的乐府旧题,含有以饮酒放 _html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