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ngweicz
很权威的 当代美国电影艺术神话与梦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电影厂系统破裂。麦卡锡时期的反共以及电视的普及大大缩小了电影的文化力量。在60年代,由于对越战采取不同的态度,美国政治文化内部发生了分裂,民权运动风起云涌,少数种族群众为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而斗争。这一切化解与动摇了美国意识形态共识的社会基础。 在越战时期,好莱坞所具有的力量仍源自70年代黄金时期的电影,这些电影将民族神话和意识形态非神秘化。在70年代中期,由于美国社会越来越按多元文化而分解,好莱坞实行了一种全面开花的大吹大擂的销售策略推销其耗费巨资拍摄的影片。在全球的电影市场上,它的成功就在于它掌握了诸种风格模式,这些风格模式代表美国的艺术特性,但很少展现当代社会生活的思想,却适宜世界各地的广大观众。 无论是好莱坞电影描述的是外星人,机器人,喜剧连环画里的超英雄还是象印第安那•琼斯那样的人间英雄,它们充满了关于民族神话、梦幻和思想的比喻性内蕴。然而,它们大多数是回顾过去的日子的,是回头看的,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它们回顾大萧条和二次大战时期的大众文化,无论是卢卡斯的星际冒险,斯皮伯格的印第安那•琼斯,无论是超人还是蝙蝠侠电影都从往昔的时代的意识形态和共同信念中汲取源泉、叙事和人物以重整美国民族的神话和梦幻。他们这么做也是一种躲避现实的一种方法。他们的电影并不提供对过去的看法,也没有提供过去和现在的关联之所在。 在20世纪的80、90年代,美国社会中出现了文化断裂的现象,对过去的历史的含义存在分歧的意见。这种文化的断裂促使社会去关注历史,关注过往的事件与含义。社会科学家认为,为了使社会凝聚在一起,当今的一代需要有意识地将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而不是仅仅拥有当今的经验。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认为,对历史的记忆只能通过阅读、聆听或者通过节日纪念活动被撩拨起来。由社会机构存储和阐释过去的历史。显然,电影就是这么一个存储和阐释过去历史的主要社会机构。在一个文化断裂的社会中,多样化造成多样的过去。在20世纪后期,美国社会似乎悬在空中一般,似乎拥有太多的过去,又似乎一无所有。这种矛盾在里根时代更显突出,在这个时代中,一方面怀旧,一方面又似乎丧失了对历史的记忆。在这一段时期之后,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人开始不仅关注电影的商业价值,也关注历史的题材了。对历史的回忆成为一部电影的文化力量的试金石。 有影响的好莱坞电影制作人在90年代初开始在他们的创作中关注历史。 奥立弗•斯通拍摄《J•F•肯尼迪》(1991),探索到底是谁谋杀了肯尼迪。电影暗示有可能是高层的政府官员谋划了这一谋杀总统事件。斯派克•李导演《马尔科姆•X》(1992),将同样被谋杀身亡的伊斯兰国领袖的生活戏剧化,重申了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的重要性。斯皮伯格的《辛德勒名单》(1993)重现了历史的真实的事件。它描述一位德国工业家在二次大战期间德国纳粹企图灭绝犹太民族的行动中拯救了一批犹太人。这些电影试图重现对历史的回忆,这些企图是90年代电影重新界定一个更为广泛的文化言语的重要尝试。正如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塞托指出的,对于历史的了解不仅仅是个人研究的结果,也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现实”的再现,那是“一个地方的产物”。对于斯通来说,那地方就是越南。他1965年在耶鲁大学上了一年之后就退学了,前往西贡中国城当英语教师。他不愿在大学里继续就读,那只会给他提供一个在公司里供职的人生;他希望看看另一个世界。当他在西贡教书的时候,美国对越战争升级了。许多和斯通同年龄的美国人在60年代中期意识到越战将成为规范他们这一代的历史事件,但很少有人希望亲眼见一下,更不用说参与战争了。他在墨西哥写小说呆了一段时间后,参加美军,作为陆军士兵回到越南。在越南15个月中,他参加了战斗,受伤两次。回到美国后,他发现美国人和曾经参战的老兵均对战争十分冷漠,深感震惊。他决意要探索一下美国社会中的政治动向,走进了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希望成为电影编剧家和电影制作人。1976年,他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创作《野战排》初稿。第二年,他改编了《生于7月4日》。这是海军陆战队老兵罗恩•科维克的一部自传。科维克在越战中受伤,胸部以下完全瘫痪。 斯通同时为其他导演写作电影剧本。他为艾伦•帕克导演的《夜行快车》(1978)创作了剧本,获奥斯卡奖。这部影片描述一个美国人因为贩毒被囚禁在土耳其。他创作描绘暴力与残酷的电影剧本,如布赖恩•德•帕尔玛的《疤脸》(1983),迈克尔•西米诺的《龙年》(1985)。他自己也导演了自编的恐怖片《手》(1981)。80年代中期,一家英国电影公司请他执导政治片《萨尔瓦多》(1986)。这是他与一位采访过萨尔瓦多内战的摄影记者共同创作的。当时他未能找到资助他拍摄越战电影的公司,《萨尔瓦多》就权且充作他对政治与历史关注的一个替代了。电影对美国的外交政策颇多微词,这在影坛上是极端少有的作品。影片从一个高姿态出发,揭露种种隐蔽的官方丑行。影片是荒诞的,无政府主义的,阴惨的,充满了严肃的愤怒之情。斯通的电影用连续的特写镜头创造了一种恐惧与混乱的气氛,描写萨尔瓦多右翼敢死队谋杀主教、强奸和屠杀美国修女,将喜剧性与恐怖融合在一起。1986年,在《野战排》初稿10年之后,他获得机会执导。《野战排》是荒诞的,无政府主义的,阴惨的,充满了暴力和残酷性。但它的基调也有一种挽歌的情调,用幕后音描述各种不同的时期,阐释电影中发生的事件,重现不安的战争经验。《野战排》获得80年代少有的成功,一部严肃的片子,而又如此流行。它挣得票房6千9百万美元,而生产预算仅6千万美元。《野战排》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斯通获最佳导演奖。在此成功的基础上,斯通起用年轻演员汤姆•克鲁斯拍了另一部关于越战的影片《生于7月4日》。正如英国电影评论家指出的,《萨尔瓦多》,在西班牙语中意思是“救星”,与一个人的命运有关,《野战排》与一群人有关。而《生于7月4日》就与整个美国民族有关了。斯通使用主人公的生日来纪念美国的独立日,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比喻,同时也希望促使整个民族反思它的罪过。《生于7月4日》将美国越战的根源追溯到美国50年代的郊区生活。小科维克在长岛的马萨帕瓜玩战争的游戏:少年棒球协会联赛和学校的球赛,从社区汲取了爱国主义的热情。虽然影片有许多战争和政治的暴力的场景,但它最为情绪化、最为令人感到残酷的倒是它对科维克妈妈的描述。影片批判了“唯母独尊”的思想,认为这是对美国男孩的一种威胁。科维奇在家里受到母亲极大的影响,成为一个如大卫•里斯曼所谓的“外向型”的人物。他早年的好战性使他成为一名积极的反战份子。斯通通过大量镜头的置换与变动,通过从科维奇的轮椅视角看出去的特写镜头,使观众意识到他内心的空虚与惆怅。斯通再次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这部影片虽然令人痛苦,令人回忆起越战的时代,但它仅仅存储了对昔日的回忆,并没有有力地阐释它。 他终于后来在《JF肯尼迪》影片中试图阐释这场战争。一次,斯通看到一些文件,这些文件表明在他被谋杀时,他正计划从越南撤回美国军事力量。这使他整个儿地改变了对肯尼迪的看法。要是他不被谋杀的话,美国也许永远不会在战争中丧失他的许多儿女了。所以,虽然电影的形式是“谁谋杀了肯尼迪?”,但实质上是“为什么要打越战?”《JF肯尼迪》撩动了美国敏感的神经,这是继1915年DW格里菲思的《一个民族的诞生》之后还没有过的。如果说《一个民族的诞生》迎合了当时美国主流的政治和文化思想,《JF肯尼迪》却遭到了有影响的政治精英和媒体评论员的抨击。分歧的焦点是电影认为肯尼迪之所以被谋杀,主要是因为他要限制美国情报机构的地下活动。如果肯尼迪活着,他会将美军从越南撒走,结束世界性的冷战状态。根据电影中的地方检察官加里森,“总统是由美国政府最高层人士预先密谋刺杀的,谋刺由五角大楼和中央情报局最秘密的行动机器中的最疯狂、最有纪律的冷战战士执行的”。加里森谴责了副总统约翰逊、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和白宫官员。关于《JF肯尼迪》的另一个问题是它作为电影的存在。斯通将片子制成达3个多小时之久,运用的电影叙事风格不仅使之具有批评性效果,而且还要有商业价值。美国电影协会主席杰克•瓦伦蒂将此片与希特勒德国的《意志的胜利》相提并论。电影批评家认为,他的这一说法显然太过份了。在影片中,斯通运用了一系列完全虚构的情景,将事件用似乎是完全写实的手法拍摄,以达到他的视觉效果。同一镜头在不同的场合出现,有时是黑白的,有时是彩色的;不断重复全景镜头。随着幕外音的评论出现不同的形象,以达到视觉验证的效果。在电影半写实半虚构的文体之外,描写了身心交瘁的区检察官个人的情感经历,由此传达了电影的政治观点。这是一部历史性的虚构作品。问题并不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历史事实,而在于它提供一个什么样的令人信服的对历史的回忆,这种回忆的文本要得到观众的认同。电影在美国全国重新撩拨起了对肯尼迪遇刺的历史的回忆。 在斯派克•李的电影《马尔科姆•X》中,这位伊斯兰国教士对肯尼迪被刺事件的看法与斯通截然不同。在一次1963年的聚会上,当记者问他对总统遇刺是否感到悲伤或遗憾时,他回答说,我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例子。他在其他国家内挑起了暴力,现在暴力回过头来要了他的命。这一表白犹如诅咒。伊斯兰国领袖伊莱贾•穆罕默德让他沉默了9天。之后,马尔科姆与穆罕默德决裂,自己在纽约城建了清真寺。从麦加朝圣回来不久,当他在纽约奥杜帮大厅演说时被刺身亡。1965年,哈利撰写了他的传记,他的一生成为非洲裔美国人历史理智与道德发展的一个典型。美国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和另一人合作将传记改编成了电影剧本。1990年左右,演员登泽尔•华盛顿答应扮演马尔科姆•X,白人导演诺曼•朱森有意拍摄这部电影。斯派克•李听说此事之后,立即行动,争取拍摄权。他说,马尔科姆•X的故事属于黑人电影范畴,不可能有另外的角度。他认为,在历史上,亚文化群族裔很少有可能在主流电影中讲述他们的故事;这是一个机会。李导演的电影大多集中在当代背景。在拍摄《马尔科姆•X》过程中,他竭力仿效斯通的《JF肯尼迪》。《马尔科姆•X》长度也达3小时21分。这样长的影片一天只能播映4次,比一般影片少1/3收入。他也采取斯通的交替使用黑白与彩色镜头的做法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和戏剧效果。但总的来说,《马尔科姆•X》是一部不同的电影。这终久是一部传记作品。社会背景是截然不同的。这部影片描述的社会开始时是一个大街上的阿飞,吸毒的黑帮,强盗,关过监狱,最终成为伊斯兰国教士,国际上知名的黑人分离主义领袖。李在制作这部电影时,运用了他惯用的现实主义手法。传统的音乐剧和黑白电影类型的手法在电影的前半部使用,而后半部则运用记录片手法。第一人称的幕外音给电影一种传记的色彩,不断切换的静止镜头展现了令人可怖的童年生活场景:三K党烧毁了马尔科姆的家,并杀害了他父亲,家破人亡,母亲发疯。李的电影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回忆。由于时间的推延,李比传记作者以更为充裕的心态来审视和阐释历史。电影评论家认为,李所描述的马尔科姆•X几乎是一个完人,在他一生的所有时期,包括他当大街阿飞或黑帮期间也是这样。女性主义评论家认为,电影以赞赏的姿态描述马尔科姆在当大街阿飞期间欺侮妇女的行为,即使在他成为公众人物之后,女人仍是他的附属物。李对于马尔科姆的阐释的贡献就在于他并不囿于传记的叙述,而是给叙事以一定的历史记忆的框架。电影映片名时一开头是一面全景的美国国旗,接着是洛杉矶警察殴打黑人罗德尼•金的镜头。国旗烧着了,在片名结束时,现出了X字样。在电影3个多小时结束时,映出了马尔科姆的真实的生活镜头,同时传出非洲裔演员奥西•杰维斯的颂词幕外音。接着是小学课堂,特写的学生镜头不断重复说,“我就是马尔科姆•X。”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在南非教室里作了一个简短的发言。最后,非洲裔篮球球星欧文•约翰逊和迈克尔•乔丹,笑星比尔•科斯比和歌手珍妮特•杰克逊一一出现,戴着标有X的棒球帽。这一切片断表明了李对于马尔科姆•X与当代生活联系的看法。罗德尼•金的事件表明人们必须警惕警察暴行、压迫黑人的现象。而结尾显示,马尔科姆•X是永生的,他生活在所有的黑人青年身上。正如杰维斯称颂的,“马尔科姆是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活生生的黑人的人生。这就是他对于他的人民的含意,我们称颂他,实质上我们在称颂我们自己。”《马尔科姆•X》重现了斯通在《JF肯尼迪》中所展现的悲悼。李重现了当代的现实以作为对马尔科姆•X一生的历史的记忆。当代美国电影艺术神话与梦幻 
给你几篇文章范例 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蓝 "蓝"在英文还有一个意思是忧郁,以蓝色作为总体基调的影片似乎总被蓝色这样一种意向所暗示蓝色通常象征透明干净,同时也显的温情脉脉,但有透露出一股无奈悲凉直射出整个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性格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步曲之一<蓝>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那个女人外刚内柔那张著名的<蓝>海报她显现在一片蓝色的背景中间,微仰着头目光涣散却有劲,强烈没落贵族气质表露无疑 我记得影片中她神经质般的拿起又放回的药瓶老房子中透出的气味似乎有止不住的悲哀一个想忘却过去的女人就从那里搬了出来去租房的路上,她把捏紧的拳头放在碎石累成的墙上用急促的脚步声拖着拳头,从墙的一侧划到另一侧 我当时有点不敢看下去,就低下了头,再次抬起头时,只看见她面无表情地吮吸这受伤的关节但我分明听见她急促的心跳声猜测着她是在恨自己,还是死去的丈夫,或是那个叫奥利维的男人 后来在租来的破房子中,她被几只老鼠吓得手足无措,一个要好的女邻居帮她搞定两个职业身份都存在巨大差异的女人却惺惺相息,我们不得不嘲弄尘世的无常 说蓝是温情的,原因是导演让比诺什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的冷静的状态而且冷静的可怕得知原本深爱的丈夫另有所爱,她找到了那个女人并无条件的照顾了他们原因是她爱丈夫,丈夫又爱那个女人宿命的悲剧往往就是这么可怕它朝你扑过来时,你连反抗的资本也没有 欲哭无泪是基氏后期的最残忍的一面那种残酷不需要太悲剧的情节,也不要演员无休止的掩面痛苦只要几句话,几个眼神,几声叹息就能让我们堕进思绪的万丈深渊 蓝有个相对完美的结局但就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却伤的更深了 2<对她说> 女人的沉睡,男人的独白 一个忧伤的故事被阿莫多瓦编织的更加绚滥两个男人爱上了同为植物人的两个女人波澜不惊的情节,平和的画面氛围,漫不经心的对白都一一掠过心间,被激起的波纹荡漾开来,感觉有潮又呛 马克先失去了相恋多年的妻子,然后又失去了相处不久的女斗牛士丽缔亚男护士贝倪诺一直照顾暗恋多年的阿谢丽,最后得知再也无法照顾她,狱中自杀马克喜欢流眼泪,但只流在心底,从来不懂对她说单纯的贝尼诺爱的很执着,也很愿意对她说但女人总在沉睡,什么也听不见 一个爱说一个不说,但导演的重点明显没有放在两个人的比较上作为同性恋者的阿莫多瓦以前的片子总爱描述困境中的女人,这次表现的却是男人其实不管男女在情感经历的问题上总是相通的,人物性格终将决定整个启始 片子的开头结尾都出现了大段的舞蹈她们表情阴冷,动作僵硬,似忽被什么力量左右咄咄逼人逼人的气质赋予了一种极端的美感舞蹈中的女人是主角,男人是配角,他们神情紧张的帮女人推开障碍或在半空中撑起她们没有交流 刺激贝尼诺丧失理智的是一部默片,一切衔接看似那般的漫不经心,但都指明了交流的无用性丽缔亚弥留的时候即使马克也会对她喃喃不休,她还是走了贝尼诺深爱的那个姑娘最后醒了但她什么也不知道也许她早就忘却了有个叫贝尼诺的小伙子帮她捡起掉在地上的钱包所有的交流都是徒劳 3<毕业生> 青春的奠曲 六十年代末的奥斯卡影片<毕业生>以那个特定年代青年的困惑直射出所有青年的迷惘疑虑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反战浪潮,女权运动,性解放旧观念被否定新观念层出不穷这样的一个大背景自然也影响了整个时代的人们他们认生命是空虚的,未来是无望的 影片中的本杰明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沉魔寡言,家境富裕长像清俊第一感觉是本杰明的迷惘,毕业后不知道何去何从全部东西都需要别人代替安排片子中有一首很著名的主题曲<沉默之声> 在不安的梦中,我独自前行/在圆石垒成的狭窄道路上/整洁街灯的光环/我在阴冷潮湿中竖起 领子/霓虹灯的亮光刺着我的双眼/它把黑夜撕裂/触摸到沉默之声/裸露在灯中/我看见无数的 人们/他们在没有言语的交流/人们在没有声音中聆听 ------<沉默之声> 歌曲的演绎者保罗西蒙想必也和本杰明一样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但都缺乏一种直接发泄的 方式即便在精神上他们也毫无寄托,玩事不恭宽裕的生活给予了他们物质上的保证,他们无所恃事,胡思乱想也不会被困窘的生活打搅这样的情形导致了越想越浮燥,那种失落悲观又验证他们先前的某些想法这样一轮接一轮的恶性循环不停的左右了他们的全部 长期单调乏味的生活使他们心生倦意选择一种未有的刺激符合和青春期的某种暗示但在疯狂之后,他们平心静气的思索,想到了什么?后天良好教育得到的理性气质又把他们从边缘拉了回来 但大圆满的结局只是影片一个光鲜的结局 更多的人会沉溺在一种不为人知,不为己知的连绵状态中他们从悲伤走向哀怨漠然地面对 郁郁而终没有犯什么错误却失去了所有给青春留下了一条辛酸的尾巴 达明96年的演唱会上,黄耀明说这个世界对有青春的人好残酷而有青春的人对这个世界亦好残酷 4<海上钢琴师> 碧波上的隐者 托那多雷的片子<海上钢琴师>塑了1900这样一个音乐天才他很像我们身边的朋友,离我们这么远,又那么近透过他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矛盾,欢快悲哀桀傲自卑原则欲望各种矛盾在无奈的躯体下得到统一 1900喜欢对着大海发呆,神游每个地方他对外面的世界有着无尽的渴望但又害怕跳过甲板去看那些地方 很多时候1900在衡量船舱和陆地物质和精神,情感和音乐到底哪个重要上岸是为了寻找船上没有的,和金钱名誉完全无关留在船上是因为对外界的恐惧他怕迷失自己,怕在那个无边无际的世界中郁郁寡欢迷失并非只是指纸醉金迷,酒池肉林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落差客观的世界总影响着我们想逃离,只有隐身于世界的莫一角落岸上的音乐也许更有灵感,但一种与身俱来矢志不渝的信念也将随之破碎,而这破碎了的对于1900来说又是何尝的珍贵,用什么也改变不了,甚至死亡 1900用一种清晰冷峻的态度看自己和世界他对自己并不确定,因此他怕这个世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天才,本身有一种凌人的气势他能像控制80多个钢琴键盘一样轻易的控制整个世界吗?那种俱来的傲气绝对不允许他平庸而残酷的世界只会让他事于愿违与其这样不如孓然一身,过一种一开始就习惯的生活生活经验的匮乏,异于常人的思维早就注定他将在海上漂泊 天才在某方面弱于常人的缺陷往往是最致命的,但也是他们最打动人的地方我们热爱1900就是因为 他到死都没有跨出过船舱 一个自恋到死的灵魂随着眼前的巨大的红光永远消失了,他没有出生证明,不是名人他只是芸芸重生中的一员,纵使他才华横溢 更多请见_1082535/?cid=113676 希望对你有说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