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46

alicechiu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儒学对中国的影响论文题目大全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青柠哎呦喂

已采纳
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 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儒学对中国的影响论文题目大全

310 评论(15)

shuxian123

中国文学的起源远早于儒学的形成,但就保存下来的文学遗产来看,儒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认为“文以明道”、“文以载道”、“作文害道”。儒学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学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儒学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但儒学的思想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即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时期。孔子的儒学继承了尧舜以至周公的宗法思想,并且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封建制的内容。先秦时期的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到了汉代儒学成了经学的支柱,政治色彩逐渐浓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则受了玄学的影响。发展到宋明,则形成了儒、释、道互相渗透交融的宋明理学。清代则形成了封建社会末期的集大成的清代儒学。近代的儒学,因受西学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特点。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作为中国文化中一种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其核心并未改变。儒家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本”。儒家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中。而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的,恰恰是儒学中这些最具本质意义的东西。文学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后起的模糊概念。最初与它有关的只有“文”这个字。在先秦儒家眼中,不但五经六艺、诸子著述是文,而且个人的操守德行和国家的礼乐刑政也都是文。儒家的广义文学观把纯文学诗词歌赋之外的所有文章都划入文学范畴,从而形成中国的杂文学体制。“人文”范围宽广,“观人文”的目的是“化成天下”。这就引出了最早的政治功利主义。孔子论诗》,指出他们具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因而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荀子论《乐》强调“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于是提出以乐“制欲”而达到天下“大齐”“合同”的理想。中国文学的起源远早于儒学的形成,但就保存下来的文学遗产来看,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从作家的创作追求到读者的审美取向,都受到儒学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儒家的文学观文与道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中心间题之一。历代学者对于“道”的解释并不一致。但“道”对于“文”而言,永远处于中心、主宰的地位。而且究其实质,所有的“道”都离不开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儒家对文与道关系的论述,体现了儒家的文学观。文以明道文以载道作文害道儒学关于“文”与“道”关系的理论,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学观。其崇理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两条线索、两种主张的矛盾,归根结底是重伦理与尚自然两种价值观在文学领域相互斗争的反映。二、儒学对文学的影响儒学成为文学的重要内容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总之,儒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的一面,在文学中形成子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同时又带来一定程度的抑制和制约,影响了中国文学的自然发展。
356 评论(10)

木木吉更

儒学的最大诟病,是未能随着时代变迁而成功地自我转化,只剩下缺乏内在生命的仪文形式。例如:重三纲;强调君权、父权、男权,一方面鼓励「愚忠愚孝」、「三从四德」,另一方面导致男性沙文主义占据各种领域。讲亲疏;易造成强调「脉络关系」、「派系门第」及「用人唯亲」等现象。讲人情;强调「情理兼备」,本来也有其好处,但当来到「法律不外乎人情」,易造成「徇私枉法」、「只手遮天」、「一家天下」及「无法无天」等现象,正因如此,中国社会的客观法制和司法独立精神,始终未能完全建立。儒家追求学问之过程过于道德化及唯心化,轻看实利小学;结果虽有先进的逻辑学及数学作为基础,但现代科学及客观知识始终未能自发地在中国文化土壤孕育出来。重高亢理想和微言大义;结果失诸于实用效益。重群体和谐;导致安于现状,缺乏竞争能力,独立人格的个体也难于发展出来。重人本现世,不谈鬼神来生;结果未能对中国人提供一个整全的宗教信仰,这也解释了为何释道二教能迎合中国人的宗教需要,与儒学形成三足鼎立的现象。 希望对你有帮助:
182 评论(8)

lin65002

儒家思想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正如笔者在《人性善恶论》中指出的,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这一点,儒家并没有错。人性中本来就有善的一面,而且是主流。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教育。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学说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强调仁义道德是争天下和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门。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一思想被无数次地证明其正确性。凡是能够遵循这一法则的,就可以成功。凡是违背这一法则的,必然失败。而且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用来治国,对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会有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完全适用。将来也会适用。这是人类历史几千年经验智慧积累下来的一个结晶。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论永远也不会过时。儒家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礼”字。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执政者就应该让民众知道自制,回到那种彬彬有礼的社会状态中去。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这个礼包括了礼节,礼数,礼貌,和规章制度。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克制欲望,遵守礼节,消除暴力,以达到一种平和的社会环境。正是儒家的这一“礼教”思想,使得中国成了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礼的思想并没有错。只是需要改变其中过于僵化的部份而已。儒家思想因此为社会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礼节,具体表现为“三纲五常”。李先生讲的尊老观就包括在这纲常伦理中。三纲五常一直是反儒学的人批评的一个靶子。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这些社会规范确实有很多不适应现代价值观的地方。但是,这些纲常只是儒家道德思想应用到社会规范中的一些表现形式而已。人们可以说,这些表现形式过于刻板,不够变通;或者说某些形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区别。一种思想可以影响到许许多多的方面,也会有无数的表现形式。某个方面不适用,或某个形式不合理,并不代表这种思想在其他场合和既然儒家思想有如此多的内容(本文列举尚不完全),人们就不能仅凭某个事件和某个方面妄下“儒家思想过时”的断语。如果站在客观和历史的立场上来评价的话,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发展繁荣,其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即使时至今日,其中的一些思想观念依然存在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地方。当然,儒家思想成型于两千多年以前,发展于封建社会,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也必然存在着糟粕,这是我们必须舍弃和批判的。
308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