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端午节的论文3000字内容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25

songbai_hnu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端午节的论文3000字内容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砼泥土

已采纳
关于“端午”这一名称的由来,有的认为“端午”更古,有的则认为“端五”更早。黄石曾经对此有过较为细致地考证,他指出,“端午”虽然也被叫做“端五”、“重午”、“重五”、“端阳”、“夏节”等,但在上古时期是以干支纪年,并且也用干支来纪日,因此,很多节期并没有硬性规定在某月之某日,而是按照干支的序次来确定。除了以节气为节期外,如立春、夏至、冬至等,都是以时序为节期的,如上巳定在三月第一个巳日,三伏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一伏,以后每隔一庚为一伏,腊祭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这样推来,端午,即在五月内第一个午日,至少在西汉时,还尚未像近代一样定在五月初五日。 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者,把北斗星斗柄上经常指向北极星的第七颗星,称为“招摇”,历法按招摇的逐月推移而测定月次。周历建子,即冬季的第二个月,仲冬之月是起点。殷历建丑,而夏历建寅,即孟春之月是岁首。这样,招摇走到第五个月,即仲夏之月,正是指“午”,五月称为“午月”。秦汉以后至今,使用的是所谓夏历,即引进公历后,与之对应的“农历”,“阴历”。秦汉之际,是以午月午日为端午的。 北斗星被称为“玉衡”,玉衡“指午夏至”,所以,端午与夏至的渊源颇为久远,夏至时日暑最长,尤其是午时最盛,因此,“端午”应当不单指月,还指日、指时。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后世的端午节,都有很多重视“午时”的习俗。夏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太阳运行变换日。这天,太阳接近北回归线,北半球人能感受到的最长的白昼来临。从此以后,日暑从极长开始渐短,万物丰盛而渐凋,太阳炙热而渐衰。夏至这天,有“阴阳生,死生分”的说法。“五月为恶月”的观念,应当与此有关。我认为,黄石在《端午礼俗史》中对“端午”名称的考证和分析,较为可信。 端午是恶日的观念较为古久。从汉代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从很早起,人们就普遍认为五月是恶月,重五之日更是恶日。《风俗通》云“俗云五月到官,至晚不迁”又云“五月盖屋,令人头秃”。农历五月五日所生的孩子也被看作是不祥之兆,多被父母遗弃不养。《风俗通义》佚文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论衡·四讳》记当时风俗“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西京杂记》亦称“俗谚举五日子,长及户则自害,不则害其父母”。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和汉代的王凤都是五月五日生,起初,都有父母不拟抚养的故事。《史记·孟尝君传》记有田婴子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婴曰“五月子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乎”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西京杂记》有王凤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欲不举,其叔父曰“昔田文以此日生,后为孟尝君,以古事推之,非不祥也”。遂举之。 大约在战国成书的《夏小正》记载据《荆楚岁时记》引“此日蓄采众药以镯除毒气”。这时,药草生长极盛,被认为效力最强,害虫也多在此时滋生,所以,采药、用药是端午重要的习俗内容。端午的古俗,主要有“蓄兰沐浴”,《大戴礼记》有记载日“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认为兰汤沐浴,可以攘病驱邪、驱瘟。屈原《楚辞》里,就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句子。 汉代时,阴阳观念盛行,在端午习俗出现了以五色丝和桃印为主的厌胜物。东汉应助《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增”。另外还记载有“夏至著五彩兵增,题曰‘游光’,厉鬼知其名者无温疾。五彩,辟五兵也。……永建中,京师大疫,云厉鬼字野游重光。亦但流言,无指见之者。其后岁岁有病,人情恐怖,复增题之,冀以脱祸。今人家织嫌新,皆取着后嫌绢二寸许系户上,此其验也”。《后汉书·礼仪志》也记载有“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曰夏至。阳气萌作,恐物不茂,……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五色丝缠绕在手臂上,用意是为了除瘟辟恶。后世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朱索遂衍化出许多别称,但其形制、用途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桃印,可能是在桃木上作符印,挂在门口,以避除不祥。它一般长六寸、方三寸,刻上文字图符,绘成五色。 端午当天,也是人们互相馈送物品的日子。在重要的节日中,人们之间都会有所往来,这可以视作是一种对社会关系的维系。一般百姓人家的来往很难见诸史书文献等,我们能够看到的主要是宫廷内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来往。例如,在《汉书》中就有记载说,章帝尝以午日赐百官水纹绞裤。 从恶日观念和上述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午在中原地区最早是和夏至相结合的节日,这个节日的主要意义便是避恶。人们相信,这个时期的草药具有特别有效的功用,因此,这是一个重要的采药节日。人们也非常重视在这一天采取一些其它方式来躲避灾害和疾病,使得自己和家室平安地度过这个节日,因此,节日活动主要有采兰沐浴、戴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方式。可以说,到汉代为止,端午的节期时间从午月午日逐渐向五月五日发展,与夏至这一节气并行,还并未成为取代夏至的重大的仲夏节日。“避恶”逐渐成为端午的主要内涵,一些相关的避恶手段作为端午的主要活动事象渐见端倪。 同时,从当时的宫廷习俗也可以看出,端午节不仅是个民间的节日,它也是宫廷、上层贵族的节日,这也就为后来的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端午习俗的仿效与流动奠定了基础,或者也可以说,我们可以不必太过在意这种上层和下层文化的区分,在中国,这种截然二分的方法是难以照搬应用到实际的复杂研究当中去的。但是,由于文献古籍的记载大多是读书人的记录,常常保存在朝廷或官府中,其中,特意记载皇室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奢华的生活常常能够为庆祝节日支付巨大的花费,因此,有时宫廷的节日生活也往往会成为民间流行的先锋。由于这段时期历史久远,保存下来的文献较少,相当一部分资料是在后世,尤其是唐宋时期编纂大型类书时才被采集或整理出来,唐宋时期发现或追述的前朝资料是否带有唐宋人的理解已难以追考,但这些资料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秦汉的端午古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应该不是论文,不过稍微改一下,就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论文。

关于端午节的论文3000字内容

112 评论(10)

ophsalmology

4447545747947245705285274457765675624976157642974674279471274721672467217612671267127612674167216721672167216721672162761276127216721575467517849187988184741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
324 评论(9)

smile淏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358 评论(9)

lfpostdoc

请问楼主你要的是关于介绍端午的,还是端午这一天的趣事的?你是要英语的还是汉语的?有字数限制吗?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恶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纪念女诗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的称号。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157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