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zfa
探月计划 酝酿10年 “探月计划算到今天,整整酝酿了10年。”欧阳自远院士介绍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探月构想是在1994年提出的,此后的10年间主要是在进行论证过程,而且是“那种反反复复的论证”。 “首先一步,我们要论证开展探月有没有必要?是否可行?第二步,上月球干什么?做哪几件事情?于是我们制定了探月20年大规划,也就是现在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总结的‘绕、落、回’三个阶段。而科学目标是否符合国际发展潮流,是否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这都需要进行科学且复杂的论证过程。”欧阳自远说。 谈论到这10年的酝酿,中国探月办公室刘建忠研究员告诉记者,包括欧阳自远院士在内的很多专家,除了搞研究,10年中做的最多的工作是四处游说和呼吁。 “这项工作很费心,只要逮住机会,他们就会向决策者、科技界和公众阐述月球探测的重要性,灌输中国开展探月的必要性。”刘直言不讳地说,“毕竟10多亿元的科研投资不是个小数目,大家都很谨慎。不过如果没有热心科学家的这些外围努力和攻关,中国启动探月计划可能还会要推迟。” 就在争论中,科学界的一些行动已在悄然地推动着中国探月计划的前进。上世纪90年代初,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闵桂荣院士提出了中国也要搞月球卫星的建议。1997年4月7日至10日,中国科学院的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三位院士以“863”计划的名义发表了《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1998年,总装863航天领域办公室组织了杨嘉墀等航天专家对清华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国防科大、中国科技大学的“月球车”项目申请报告进行评审,通过了由清华大学牵头的“月球探测机器人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分解”的立项研究,揭开了我国月球车研究的序幕。2000年5月,清华大学组织了“月球探测技术研讨会”,反响强烈。 2000年10月5日在京召开的首届“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天》专题发言,“我国将在无人实验飞船成功飞行的基础上,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在空间探测方面,将实现月球探测,并积极参与国际火星探测活动,使我国的空间探测技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是中国高层首次公开表明探月决心。 2000年11月22日,我国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中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7年的游说和呼吁终于有了结果。2001年,由欧阳自远院士牵头制定的‘发射绕月卫星’第一期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终于通过了国家评审。2001-2002年间,孙家栋院士组织全国各方面力量,对首期目标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综合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科学目标明确、先进,技术能够实现,没有颠覆性的技术问题。2003年9月,中央最终同意并批准了这个计划。 中国探月计划科学探测设备进入最后联试 -------------------------------------------------------------------------------- 2006-03-16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作者:俞铮 黎保国 中国探月计划第一颗卫星“嫦娥一号”的有效载荷正样系统正在进行最后联试,以确保科学探测设备将来在太空正常工作。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测试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负责。有效载荷总指挥、中科院空间中心主任吴季16日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有效载荷正样系统联试的最后阶段,各研制人员应继续保持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按质量要求完成正样联试,确保有效载荷设备顺利交付和工程任务圆满完成。” 卫星有效载荷因不同的航天任务而异,在现阶段主要是进行科学探测的仪器和科学实验的设备。“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将包括微波探测仪分系统、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有效载荷数据管理分系统等。 据了解,微波探测仪分系统将主要对月壤的厚度进行估计和评测,这是国际上首次采用被动微波遥感手段对月表进行探测。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等3台设备组成,将探测地月和近月的空间环境参数。 “嫦娥一号”计划将于2007年发射,而后围绕月球进行一年的探测。 中国的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10年论证,于2004年1月正式立项,被称作“嫦娥工程”。该工程目前主要集中在绕月探测、月球三维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全球含量与分布调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地球上至今最成功的一种动物要算是恐龙了。恐龙雄踞地球有1亿年之久,种类繁多,水里、空中和陆地都有它们的踪迹。恐龙在中生代极之繁盛(中生代,即距今1亿8100万年至距今6300万年的一个地质年代),而恐龙在中生代末期时绝种,从地球表面消失。差不多同一时期,地球上所知动植物种类,也有一半灭绝。这样数量庞大的生物灭绝,发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自然引发 起各种不同的猜想和假设。有人认为,恐龙绝种可能是因为它们已过度发达,身躯体积和神经系统不相称,使它们反应迟钝、觅食困难,更要面对当时出现的较小、较灵活的哺乳类动物。有人认为,当时部分恐龙所依靠维生的植物,进化成开花植物,恐龙适应不了,终致饿死。这个物种大量灭绝的时期,正好是中生代的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和新第三纪(Tertiary Period)之间,所以又称C-T灭绝现象(C-T Extinction)。无巧不成书,在这个远古的年代,地球的岩层里,夹上了一层不薄的红棕色黏土。地质学家在世界多个地方,例如意大利、法国、突尼斯、丹麦和新西兰,都能找到这种夹在白垩纪和第三纪的岩层之间、质地较细的黏土,而从这层黏土的厚度,估计这层黏土沉积而成的时间并不长,只在以百年计的时间内便形成了。美国一位物理学家艾弗里斯(LAlvarez)和他的地质学家儿子,假设这层黏土的来源,并非地球物质沉积而成,而是当时连续不断落到地球表面的一些微陨尘。假如他们的假设成立,这层红黏土里铱(Iridium)的含量,应比地球其他岩石要多。分析结果证实,这层黏土里铱的含量,比其他地质的岩石,高出30~160倍等。这项结果支持了艾弗里斯的假设,即这层沉积物来自太空而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