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492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 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当今时代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现代化管理理念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而今天重点学习古圣先贤,研究传统文化,是否有悖时轮。尽管我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明白“温故而知新”的道理,但在我看《论语心得》序言时还是蹦出来这样的疑问。通过老板的精彩诠释,我认同了“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的观点,哲学不一定就是讳莫如深的,《论语》也不一定是高不可及的。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诚然,经过两千多年历史淬炼的经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温,经典著作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一代代人去阅读赏鉴。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今天学习它,研究它,非但不是开倒车,更要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古人云:开卷有益。这些先哲圣贤有价值的生活经验是我们现代人形成健全人格的良药,有时这剂良药是大泻之药,泻掉身上一些不良的东西。有时候则是大补之药,补上身体一些不可或缺的人格根本 要素,提升精神文化层次和素养。要想使自己具有深厚文化内涵、想让自己人格健全、想让自己有所出息,就必须喝上这些大泻药和大补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不忧不惑不惧的君子,才能担当创新创优的重任。 这些药剂式的经验对于我们这些基层管理人员是极好的借鉴,能警示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少走弯路,告诫我们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诚意、正心、修身”,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变革时期,人心易浮躁,尤其是我们青年人,在工作中往往容易急功近利,在金钱、荣誉、地位面前迷失自己,而只有守住自己,战胜自己,耐得住寂寞,才能真正承担起家庭、企业和社会的责任,才能真正享受到心灵的快乐。因此,我认为读《论语》包括各式各样的论语心得应主要关注其思想价值,汲取其思想的精髓,为我们所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复合型人才,我在基层工作摸爬滚打中,深深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真谛,除了要学习专业技能本身方面的知识外,还应当学习、补充专业知识以外的东西。“良弓之子,必先为萁;良冶之子,必先为裘”。其隐含的道理是相互关联的知识和技术对其相邻领域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做到既来自专业又走出专业,唯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全面,对问题的思考更关联,对方法的借鉴更有启发,从而更好地促进我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 学习《论语》,就是荡涤我们的思想浮尘,升华我们的道德因子。董事长您说“做事先做人,这是最朴实而又最深邃的职业之道和人生之道”。一切从修身立德开始。确实,诚以为人,诚以立业,诚以威国。诚实守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行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近年来,公司在您的带领下,坚持利用周六上午时间学习公司企业文化和四书五经等,氛围是非常浓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加强学习是现在的首要的任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领会学习与思考的辩证法很重要,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必须认真读书并进行思考,两者不可偏废,即“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核心在一个“悟”字,自我修炼、自我思考、自我循环、自我完善过程求的就是一个“悟”。能“悟”,才能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于新问题就会有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当然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要使自己学习后的蓝天更加辽阔,还要及时总结,总结是提高的基
这里说一说孔子晚年的自我总结,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应当是孔子晚年说的,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概括总结,不是对别人的要求我们现在经常是对这句话进行掐头去尾地引述和引用,曲解孔子的意思特别是三十而立,我们现在很多人将其理解实在偏颇,有的人认为三十岁的时候要成就自己的事业;有的人认为三十岁要能够在社会上自立;有的人认为三十岁要开始自己的事业;有的人又认为三十岁要离开父母而自己谋生凡此种种,类似的说法还很多,但都不符合孔子这句话的本义 孔子是从十五岁开始总结自己的一生的,以每十年为一个时间点十有五而志于学,是说自己在这个时候开始立志学习,并将学习作为自己的主要生活内容孔子刚出生父亲就去世了,他是在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后来母亲又去世了,孔子在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时候,早已在社会上立足了,是先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才确定要进行学习的《史记》记载鲁国大夫孟釐子去世前夸孔子是年少好学的达者,嘱咐继承人孟懿子要以孔子为师这个时候孔子只有十七岁,能够得到执政大夫这样的肯定,说明他已经立足于社会并取得相当的成就了所以接下来的三十而立,就不是指三十岁的时候开始立足社会或者取得成就这句话是说自己三十岁的时候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以这个目标开创了自己今后的事业有了目标,不等于事业发展就一帆风顺,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事业开创的初期,一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也会出现各种诱惑他放弃既定目标的所谓机会,说不定孔子也曾经动摇过但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孔子就坚定了自己的目标,不会再因为困难和诱惑而动摇了,所以“而不惑”五十岁的时候,对于社会的历史、人生的命运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了其中的很多规律,这就叫“知天命”了孔子其实是个很感性的人,年轻的时候可能还有点偏激作为圣人的孔子是清楚自己身上的弱点的,并且一直在努力克服人到了六十岁,经历的东西多了,雄性荷尔蒙的分泌也下降了,心态变得平和,自然开始“而耳顺”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了,还有什么看不透的,所以就从心所欲了,但还得注意遵纪守法,即不逾矩 对于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我还有一点特别的理解,这里也同大家分享一下曾经流行一个词叫“潇洒”,当时人们都力求潇洒,自以为潇洒后来这个词渐渐从我们的日常用语中淡出,现在基本没人提了因为我们现在开始更多地感觉不幸福,所以幸福成了我们现在的流行词但什么是潇洒、什么是幸福,一直没有谁说清楚过我认为孔子在无意间就对潇洒和幸福作了最好的注释,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大家好: 大家都知道《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巧言令色者,鲜矣仁。这句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对你花言巧语,那么这个人在仁方面必定有缺失。我们可以从网络报刊上得知,如今的诈骗犯罪越来越多,虽然政府已经加强了打击力度,但是为什么这种现象还是屡禁不止?外部因素很重要,但是人的内部因素更重要。许多人受不起糖衣炮弹的轰炸,自己的优点被人放大之后,就容易“飘飘然”。这个时候的人最容易陷入花言巧语的陷阱。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圣人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是现在的人都忘了圣人的谆谆教诲。或许事后他们都会觉得,如果自己当时多一点心眼就不会上当了。这种想法只是马后炮。而如果人人都能理解这句话,那么那些骗子也会知道,如果自己只是“巧言令色”的话,那么自己的话是没有人相信的,如果还敢花言巧语,无疑已经将自己打入了“鲜矣仁”的死牢。真正要杜绝骗子,就必须谨记孔子的这句话:“巧言令色者,鲜矣仁。”在生活中才能避开糖衣炮弹的侵袭。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