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tai
立足国内,是由我国国情、粮情和粮食商品特殊性决定的。依靠大量进口粮食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既不现实,又不经济,更不可靠。具体地说:其一,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又是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大国,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其二,世界粮食贸易量有限,每年只有3亿吨左右,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势必挤占其他粮食进口国家的份额,势必带动粮价上涨,影响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其三,依靠进口粮食必然受制于人,造成政治经济上的被动。其四,增产粮食,是主产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限制国内粮食生产,大量进口粮食,势必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这个问题历史教训很深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既是绝对必要的,又是完全可能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依靠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持怀疑态度。1994年9月,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他认为,到了21世纪初,中国可能大量进口粮食,买光世界上2亿多吨的贸易粮食。十几年的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布朗先生的论调。 从1996年至今的十三年中,我国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粮食供求稳定,品种丰富,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6月,布朗再来北京时承认自己当年的判断并没有成真。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方针,之所以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和农业问题,把解决粮食问题视为重大政治、经济和战略问题,并建立了粮食问题各级政府首长负责制。二是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如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实行最低收购价等。三是加大对农业投资力度,扶持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防治病虫害等。四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袁隆平现在研究的第三期超级水稻正在向亩产900公斤攻关,实现这一目标,平均一亩可增产150公斤,如果推广一亿亩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可以养活一亿多人口。三、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力,粮食生产持续提高。但绝不能因此而放松农业生产,忽视粮食工作。 要针对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问题和粮食生增产的潜力,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依法保护耕地,遏制粮食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的趋势。耕地资源是增产粮食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人均粮田不足3亩。1999年到2006年的七年间,全国粮食耕地由97亿亩降到72亿亩,每年平均减少1788万亩。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严格控制非法占地,确保总量动态平衡,使全国粮食耕地面积保持在16亿亩警戒线以上。 2.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粮食综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在继续抓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旱涝保收基本田,把主产区建设成稳定的优质商品粮基地。要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粮食品种为中心,引导农民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食生产,适应人民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是增加资金投入。一方面,要抓住国家投资向农业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国债资金和基本建设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在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下,引导、鼓励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加快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引进种源和先进适用技术。 3.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增产的科技含量,这是优化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对优质粮食品种要实施科技攻关,力争在品种选育、病虫害综合防治、粮食加工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研成果,并认真做好利用、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把增产增收显著的重大实用科学技术及时推广运用到粮食生产中去。四、进一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粮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因此,保障供应,稳定市场,确保粮食安全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计划经济时期,在粮食短缺的形势下,国家靠统购统销、合理分配手段实现粮食安全;进入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强化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有促进粮食生产发展、搞活粮食流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的特点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自身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消极因素,甚至有干扰破坏粮食供求的弊端,尤其是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多元化粮食主体经营的激烈竞争,增大了粮食购销市场的不稳定的因素。同时,还要看到,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粮食生产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致使粮食供求中紧缺与过剩交替出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粮食市场多次紧缺与过剩,都是依靠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和政策干预,缓解了矛盾,稳定了市场。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竞争带来的波动,解决“卖难”、“买难”,保护产区农民利益,稳定市场粮价和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健全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储备粮是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和调控手段。目前,中央储备粮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规模基本到位,制度比较健全。为适应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新形势,必须加快地方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要在省市和地区两级、特别是大中城市,建立储备粮管理公司,并在三到五年内形成一定储备规模,具备吞吐调节、平抑市场的能力,并建立相适应的储备粮风险基金。 要建立地方储备粮食管理条例,制定地方储备粮收购、销售、轮换、储存等管理办法,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要加强对国内外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分析,及时发布市场粮食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为宏观调控和储备粮轮换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 要落实粮食宏观调控载体,各级政府应重点选定一些购销、加工企业承担粮食调控职能任务,同时引导其他粮食经销商、粮食超市充分发挥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五、实施“节约粮食”工程,积极开发“无形粮田” 
摘要:在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也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对这样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我们的熟悉都是比较模糊和极其有限的。这些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怎么样?他们的希望在何方?这些问题值得各级党和政府以及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认真思考。 关键词:弱势群体失地农民征地社会保障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国富民强的必经之路。当今中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沿着这条道路稳步前进,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必须承认,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我国农民失去土地的过程。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中,农民一直就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而且,我国传统的农民社会保障实质就是以土地为核心的保障。现在农民们一旦失去被他们视为命根子的土地,他们的生存状态怎么样?他们的社会保障如何?他们的未来在哪里?假如我们不能正确地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则就会阻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1失地农民的产生 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和江浙地区,由于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经济搞得有声有色进,宽敞笔直的交通设,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规模不小的别墅群,这些都曾让外国吃惊,让国人自豪。然而我们也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土地的占有,同时伴随着的是失地农民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经济越发达,占用的土地越多,失地农民也就越多。例如义乌市,地处浙江中部,1995年义乌的城市化率仅为18%,而到今年预计将达到55%,随之突飞猛进的是城市建设,预计三五年内义乌市的面积将达到50平方公里。另据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介绍,新《土地法》实施后的2000年、2001年两年间,安徽省共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用地13万亩,其中征地88万亩,涉及被征地农业人口5万多人。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产生相当数量的失地农民。非凡是在我国征地制度和干部考核制度不很完善的情况下,有些地方官员好大喜功,追求政绩,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地征用大量的土地。而且采取种种不正常的手段,把国务院才能批的权限搞到县一级就能批,动辄数百亩上千亩,甚至数平方公里。还有一些地方官员看中了土地征用过程中的高额利润,更是肆无忌惮地征用土地,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失地农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说,据统计,从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了2394.6万亩耕地,至少有3400万农民因征地失去或减少了土地。按现在的经济发展进度,2000~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达到5450万亩以上,失地和部分失地农民将超过7800万人。据专家分析,按照目前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我国今后每年建设用地需要250万亩到300万亩。假如按照城郊农民人均1亩耕地推算,就意味着每年大致又有250~300万的农民失去土地。 2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和将会有大量的农民离开他们熟悉的土地,同时也将离开他们千百年来不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也随之产生了。说是农民,他们已经没有土地;说不是农民,他们又无法融入城市,只能在城市的边缘徘徊。有人曾形象地称之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这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三无”游民明天的希望在哪里?这让他们担忧,也让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感到担忧。 在被征用土地的地方,人们都习惯于用货币作为补偿。同时,也往往是钱一旦付完,也就一了百了。的确,货币安置能减轻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工作量和安置带来的压力,失地农民往往从眼前考虑,也轻易接受。然而低额且有限的安置费根本无法保证失去土地的农民长期的生活来源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农民绝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低,其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都不高。现在他们一下子失去了他们熟悉的长期赖以维生的土地,需要自己去另某生活,这让他们无论在自身心理、生理还是在客观外部环境上都难以适应。还有一部分农民由于缺乏计划性,拿到自己的土地补偿费之后,很快就用光了,导致了以后生活的困难。 当前,失地农民生活中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 土地被部份或全部征用后,一批失地农户无稳定收入来源。最近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在28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调查。这次调查以人均耕地面积3亩以下的农户为主要对象,共调查了2942户。调查显示:46%的失地农户收入水平下降。在接受调查的2942户中,耕地被占用前年人均纯收入平均为2765元,耕地被占用后年人均纯收入平均为2739元,约下降了1%。其中,年人均纯收入增加的有1265户,约占调查总户数的43%;持平的有324户,约占11%;下降的有1353户,约占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