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36

哈哎哎哎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林木育种论文选题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雪亮01

已采纳
方向一 :林木种质创新与利用●种质资源评价技术体系:以杨树、落叶松、杉木、桉树等树种为对象,开展产量、材质、抗逆等重要经济性状育种值的BLUP估计、综合和特异性状鉴定与早期选择研究,建立高效、精准林木种质资源评价技术体系。开展杨树、白桦等重要树种的特异种质全基因组测序,发掘重要性状关联的功能基因,为林木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基础。●育种群体构建:研究杨树、落叶松、杉木、马尾松等林木遗传变异规律,评价主要经济性状的育种值,筛选优质核心种质2000份;利用EST-SSR、SNP等分子标记系统评价优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构建主要树种的育种群体5-10个。●优异种质创新与利用:利用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创制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的杨树、落叶松、杉木、桉树等优异种质材料60-80个,审(认)定良种或获得新品种权5-7个,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进一步提高我国林木良种使用率。方向二:林木分子育种●功能分子标记开发与利用:利用EST-SSR、SNP、EST-SNP、Indel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发杨、松、杉、桉等主要造林树种特有的新型分子标记;通过QTL定位和关联遗传学分析,鉴定控制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阐明相关标记的有效性和育种价值;利用已开发的功能标记开展前述树种的辅助选择育种研究。获得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功能分子标记10-15个,鉴定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种质50-60份,相关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多基因聚合育种:深入研究多基因转化及外源基因表达的精确调控体系,拓展和改进林木转基因聚合育种技术;基于品种设计,利用生长、材质、抗性等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通过多基因转化获得优良性状聚合表达的植株。选育出目标性状有重大突破的林木新品种10-15个。方向三:林木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解析林木材性、抗性形成的分子基础:以杨树、落叶松、白桦、柽柳等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组测序、比较基因组学及功能基因组学等技术,建立林木材性品质形成以及不同发育时期组织、器官在高盐、干旱、重金属等逆境胁迫下的转录组及表达谱,鉴定和克隆影响这些目的性状的关键基因,揭示其基因调控网络,阐明目标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初步建立起高通量分析性状形成相关基因的研究平台,形成每年能够筛选、鉴定候选基因50-80个的能力,明确抗逆调控基因调控信号通路并确定其所调控的下游靶基因及生理学代谢途径,林木适应逆境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分离、鉴定决定林木材性、抗性的功能基因:在前期筛选得到的大量与木材材性、抗性等相关候选基因的基础上,利用基因超表达、RNAi、突变体分析等手段,分析转基因植株的材性变化,鉴定出控制木材形成的关键基因,确定其对林木目标性状改良的作用。5年内在木质部分化机理上取得突破,获得用于材性改良的功能基因3-5条;通过转基因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耐盐功能的验证,评估其用于耐盐分子育种的价值,获得具有育种价值的功能基因5-7条,为优质、抗逆种质的创制提供重要功能基因。●林木细胞生长、次生代谢过程的调控机制:利用代谢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等手段,阐明紫杉醇等重要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及调控机理,分离鉴定调控其合成过程中的限速基因,研究其表达与次生代谢合成的关系;研究细胞生长、胚性诱导等过程的调控机制,建立林木细胞生长、代谢等调控技术体系。获得有林木改良价值的基因2-3个。

林木育种论文选题

326 评论(11)

ccxuxr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与检疫、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森林培育(包括经济林栽培)、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病虫鼠害防治、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林木良种选育、造林、森林资源调查规划、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与检疫、林火管理及野生植物利用的基本训练,具有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林学、生物学、植物保护学、环境科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3.掌握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林木生理生化分析和森林资源调查、评价的方法,掌握林木良种选育、林木栽培抚育、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和林特产品加工利用的技术;4.具有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森林培育、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管理的基本能力;5.熟悉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和国土绿化的方针、政策和法规;6.了解国内外林学学科理论前沿、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前景、林业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林业生产发展动态。主干课程:主干学科:林学、生物学、植物保护。主要课程:森林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林木遗传育种、生物技术、土壤肥料学、森林环境学、森林昆虫学、林木病理学、森林生态学、测量与遥感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教学综合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般安排28-30周。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在林业、农业、环保、城镇建设等行业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森林旅游规划与管理、经济林栽培、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森林生态建设、城(乡)镇环境重建与维护、城市风景林的规划与管理、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掌握的知识: 要求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受到良好的生物学、生态学、景观学以及艺术基本理论熏陶,坚实的林业专业知识培养,掌握森林经营、林木良种选育、城镇绿化设计与养护管理、森林旅游资源的经营与管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林木病虫害防治等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基础和专业基础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具有进一步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
219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