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91

厚德载物111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美术雕塑论文目录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白色的黑大衣

已采纳
雕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雕塑艺术以一种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相交融的方式存在着,它以静态的美传达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而两种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使同一种艺术形态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本文从题材、表现手法、造型手法、材料的运用等不同角度,对这两种艺术风格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归纳和比较,并作以简要评述。如果说历史是人类谱写的一部气势宏伟的交响曲,那么雕塑艺术就是其中一部精致而独立的乐章。雕塑是造型艺术种类中最早出现的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建筑艺术以外的另一种表现实体空间的艺术。雕塑是有三维空间的由人类创造的存在于实际空间的立体形象。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罗丹的《思想者》、中国的四大石窟、兵马俑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雕塑永远表现动态,甚至完全静止的雕像也被看作具有一种内在的运动,一种不但在空间、也在时间上持续的伸展的状态。人们可以从这一瞬间的造型中想象静态向动态的转变,想象行为的连贯,持续的活动过程,从而体味出它的活力和精神,体味出它的冷冰冰的物质材料后面的体温和感情。雕塑是可视的、可触摸到的并能反映一定意识形态及较高审美意义的实体。雕塑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根植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一颗常青树。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大最鲜明的文明。尽管两者都产生于奴隶制和封建制这同一种社会基础上,都受制于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故而在雕塑艺术上形成两种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题材差异 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文明,使人与自然及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因而中国早期雕塑题材以动物为主,《四羊方尊》、《莲鹤方壶》等就是其中的杰作。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宗教佛像也成为中国传统雕塑的表现对象之一,最有名的当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和敦煌石窟这四大雕塑群,此外还有大量的寺庙造像。同时在中国厚葬习俗的影响下,君主及达官贵族大势修造陵墓及陪葬品,使得陵墓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上的又一珍宝,最具代表性的就属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对比之下,西方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宗教性的商业社会,城市化的生产培养了西方人的外向性和冒险性的性格,再加上海上,陆路交通发达,同东方交流广泛,这一切都有利于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神话传说是两方雕塑题材之一,如希腊人认为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神的力量显现的结果,人和神是同源的,神就是人最完美的体现,神同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是他们长生不老、神通广大而已。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产牛了关于缪斯、阿波罗为主神及其统率下的缪斯的神话。 对人体美的表现也是两方雕塑家们的又一题材。体育竞技和大型的敬神是古希腊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竞技大多以裸露身体的方式进行,这也许是为了在竞技比赛的同时显露强悍,优美的体型。这种社会风尚的流行无疑给雕塑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和创作的环境,给比赛胜利者雕像也成为雕塑家的一项任务。如米隆的《掷铁饼者》。 二、精神追求上的差异 在中国人看来,主体与客体相通、感性与理性共融,视“天人合一”为宇宙观核心,相信天人感应、天人相类。这种思想的必然结果即自然的入化和人的自然化,确信人们心中所要抒发的东西,都能在宇宙世界找到相应的事物,并以其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汉代霍去病的陵墓,墓前有十多件石雕,如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牛、伏虎、野猪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踏匈奴》。为了表现霍去病的赫赫战功,作者别出心裁的雕造出一匹气势轩昂、庄重雄强的战马,马的神情果断沉着,仿佛在时时刻刻警惕着,防止被踢翻在地的匈奴败将挣脱而逃,体现出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坚定意志。虽然没有直接雕造霍去病的形象,但是通过《马踏匈奴》整个作品不难体现他的品格与精神,使人联想到英勇无敌的青年将军,似乎听到击败匈奴的胜利呼声。其它石雕也分别体现出将士们不顾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所乘六匹战马的雕刻形象,艺术家概括地塑造了六骏的立、行、奔、驰的健美姿态,并显示六匹骏马那英勇而温顺、刚毅又善良的性格。造型饱满剽悍,神韵充沛飞扬,层次转折有力,在外光映射下富于变化,具有节奏感。雕刻的是马反映的是人,象征唐太宗李世民的品格,歌颂了李世民的伟业丰功。 除了表现人的精神品格和功绩外,也成为体现当时统治阶级权力的载体。例如清代十三陵,墓前的石象背加鞍鞯,上托宝瓶,头施笼佩,四足平衡,完全依照皇帝的仪仗,其寓意为“太平有象”——动物失去了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活力,成为皇权的象征。 以上以物喻人,“天人合一”的例子在中国雕塑艺术中举不胜举。而西方则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突出了人的意志。西方雕塑的表现题材基本上是以人体为主,就算是神话人物也是以人为衣钵,体现人体的美。每个时代的雕塑家几乎都共同关注人体与精神的统一。如古希腊雕像就是通过人物整体,在单纯与静穆中显示出一种理想的美。黑格尔说过,“希腊民族性格的特点在于他们对直接呈现的而又受到精神渗透的人身的个性具有高度发达的敏感,对于自由的美的形式也是如此,这就使得他们必然要把直接呈现的人,即人所特有的受到精神渗透的躯体,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来雕塑,并且把人的形象看作高于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的最美的形象来欣赏。”①(注:参见〔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8页。) 三、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雕塑是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艺术。雕塑品的实际体量与绘画的虚拟体量从视觉感受上是不一样的,绘画中的虚拟体量要达到雕塑的实际体量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也就是雕塑魅力所在,它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是其它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 作为精神的实际存在,西方人体雕塑在“理念”世界的支配下具有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它不是凭借自然景物的烘托,而是凭借光线与阴影的变幻以展现形体的空间实在性,因此西方人体雕塑是严格意义上的空间艺术,在20世纪以前,希腊雕塑的物理性的立体空间概念,成为西方雕塑家共同参照的范式。 中国美学突出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家们共同追求着那种“天地浑溶一气,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以似之”的境界,营造着“往不复,天地际也”的独特空间。北京天坛的圜丘面对着一片虚空的天穹,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反映出中国人与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时空互渗的空间意识。因而中国的雕塑往往不是以孤立的实体出现的,而是尽可能采用“借景”、“虚实”等种种方式,以求与自然景象合为一体。那些石窟造像多是通过背景热烈激昂的雕绘故事的陪衬和烘托,而显得更加宁静和睿智,从而弥补了独立的圆雕在表现空间容量方面的局限性,构成了一个空间形式包含时间节奏和动感的艺术世界。唐代的帝王陵墓所确立的“以山为陵”的体制,使陵墓、陵前雕刻与自然起伏的山势巧妙结合,令观者“身所盘桓,目所绸缪”,西方那种瞬间直观把握的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 除了空间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中国雕塑以写意为主的表现手法与西方雕塑的写实性表现手法也形成反差。由于中国雕塑很晚才与实用美术真正分离,在漫长的岁月中,雕塑大多只是实用美术的一种装饰手段。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形成了中国雕塑不求形似,只求神似的特征。不讲究描摹写实,在塑形上注重写意传神,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神似胜于形似”,这种中国式的美学观念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即使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写实性,也只是比较细微而已,在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正因为中国艺术以表现、抒情、写意见长,追求艺术意境,中国古代雕塑也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和意境特色。“所以汉代那些女陶俑会有着细柔的腰肢,有着如盛开的喇叭花一样美丽形状的裙裾和翩翩起舞般的拂袖姿态;所以敦煌北朝的彩塑佛像会有着不可言说的微笑,并且在这微妙的笑容中透露着内心的智慧和远离尘世的洒脱风采;所以敦煌唐代的彩塑菩萨会有着如血脉在流淌搏动的肌肤和薄如蝉翼的透体天衣;宋代晋祠的彩塑侍女会有着美人鱼一般的身段。”而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必须使用我们本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才能够真正感觉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 而在西方,就雕塑而言,他们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写实性雕塑。这种写实性雕塑风格的产生是由于“模仿说”的明确提出。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艺术必须“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而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的本能”。强调对外事物的模仿和反映是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艺术传统。“模仿说”如同一面镜子,反映视觉的真实。如《米洛的阿芙洛狄特》与《大卫》都是对人体的真实再现。并且,围绕着人体塑造,古希腊令创造出一系列的标准法则,如1:7和1:8的人体比例。文艺复兴时期又创立了透视学和解剖学两大成就,有些雕刻家如多纳太罗、米开朗基罗等还亲自动手做人体解剖实验。这些都是为了能更好、更准确的模仿自然,更完美的刻画雕塑形象而服务的。 四、造型手法的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家都重视线条的表现力,重视以线条造型为共同的媒介,而西方的用线仅服务于造型。黑格尔认为速写或草稿卓越的表现了画家的天分及其特点,安格尔认为线和形愈简练愈美和有魅力。可见线条对画家的造型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对雕塑特别是圆雕来说,线的因素更是不见其痕迹,雕塑家刻意追求的是团块和体积、重视三维空间的立体效果,素描中的线条只是充当表现这种效果所界定的轮廓线。米开朗基罗曾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即使从山上滚下去也不应有一处磨损。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来自于原始实用美术,从彩陶时代起,绘塑便相互补充,紧密结合。中国雕塑不仅吸收了绘画的线条色彩的特点,而且还习惯在雕塑上绘色描线。中国古代长期绘塑不分家,而且对绘画更为重视,因而雕塑具有了明显的绘画性。这种绘画性导致中国雕塑区别于西方雕塑追求团块和体积,因而是线条在雕塑中发挥重要的造型辅助作用。雕塑家“运刀如运笔”,通过富有弹性而又丰富多变的线条,或表现飞奔的情态,如汉代的“四灵”瓦当、龙门莲花洞中的飞天等;或表现不同质感;或表现不同体型;或表现不同个性……。总之这种“净化了的线条”既体现了各自的时代风格,又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行云流水,骨力追风,刚柔相济,状物抒情,充分展示了中国雕塑中线条的灵活性和自由美。 另外,中国古代雕塑还喜好在雕塑上绘色。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战国的随葬木俑、汉代的画像砖石,唐宋的“影壁”形式,无不是塑绘与雕绘相结合的产物。晋唐以来的佛教塑像更具有绘画的风貌,莫高窟盛唐时期的彩绘菩萨,设色浓艳华美,体态雍容华贵,生动的表现出盛唐时期的贵族妇女的风度神韵,这种艺术效果充分显示了中国雕塑家的创造才能和民族特色。这与西方雕塑很少设色区别也很大。在这方面,西方雕塑与其它门类艺术之问有着严格的界限以及各自独立的表现方法。从古希腊时代直到20世纪之前,西方雕塑作品很少有设色者,中间仅18世纪法国“洛可可”风格产生时,出现一丛敷彩的建筑装饰雕像,以适应王室贵族的审美趣味和感观享受。但那种净素妍雅。强调光影感的大理石刻雕塑则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西方雕塑家大多尽力排除从色彩的优越性中择取绘画的辅助方法。法国雕塑家法尔孔奈说过:“如果雕刻能保留在自己确定的范围之内,它就不会丧失自己任何一项优点;但是,如果它要使用绘画的全部手段,它就会受到失败的威胁。这两种艺术各有各的表现手段,色彩不是雕刻的手段。” 五、材料的差异 雕塑是使用真材实料来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材料不仅有坚硬的质地,而且也能像色彩一样借物传情,发挥和延伸设计者的思想。如花岗石的坚硬能使人产生出坚如磐石之感;大理石的洁白能使人产生出纯洁无暇之感等等。罗丹的作品大家都熟知,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彭湃的激情。他那双天才的手用泥土塑造的肌肤下似乎流动着生命的血液,假使没有以能保留住作者手印的青铜来铸造,那么可想而知我们将无法欣赏到这动人的一幕。 在雕塑材料的使用上,中国雕塑较之西方尤为丰富,如土、木、石、玉、铜等等,其中以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土木居多。从仰韶文化的人像陶塑到长沙汉墓中的彩绘木俑;从秦陵兵马俑到唐代木雕迦叶像,从敦煌莫高窟的彩塑菩萨到明清时代的小品雕刻,皆体现出中国人对土木的依赖性和亲切感。西方由于工商文明的发展而较早地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也较早地扬弃了土和木的利用,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创造了以石雕为主流的雕塑艺术史。 总之,中西方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征,决定了西方艺术的注重写实性与而中国艺术崇尚写意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取向;同时在造型手法和材料等运用上也造就不同层度的差别与异同。中西雕塑艺术虽有风格特征之别,但无优劣高低之分,以上只是对各自风格与观点的评述,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雕塑这一艺术领域的奇葩。

美术雕塑论文目录

282 评论(12)

suncs_840608

关于中国文明之起源 《艺术教育》1975年舞蹈纹陶盆与原始舞乐 《文物》1978年第 3期从楚墓帛画看早期肖像画的发展 《楚艺术研究》1991年 湖北美术出版社谈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帛画 《文物》1974年第11期歌颂统一的纪念碑雕塑——浅谈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秦兵马俑》1984年 陕西人民出版社秦汉时代的雕塑 《中国美术》1981年秦汉时代的壁画 《中国美术史论集》1981年关于望都汉墓的墓主 《中国美术史论集》1981年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年代的探索 《文物》1974年第 1期顾恺之的艺术成就 《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 6期《职贡图》的时代与作者 《文物》1960年第 7期北齐绘画遗珍 《中国艺术》1981年 人民美术出版社曹家样与杨子华风格 《美术研究》1984年第1期近年关于古代壁画的研究 《文物》1979年第10期隋唐时代的雕塑家 《中国美术史论集》1981年阎立本与尉迟乙僧《文物》1960年第 4期《步辇图》与《凌烟阁功臣图》 《文物》1962年第10期《古帝王图》的时代与作者 《美术家》1980年 香港《古帝王图》 《古帝王图》1982年 人民美术出版社张雄夫妇墓俑与初唐傀儡戏 《文物》1976年第12期唐代西州墓绢画 《文物》1975年第10期李思训父子 《文物》1961年第 6期森罗移地轴 妙绝动宫墙——论吴道子及吴家样之光辉成就 《美术》1990年第11期张萱与唐代士女画 《中国美术史论集》1993年《纨扇士女图》与周昉《文物》1957年第 1期唐代画家程修己墓志 《文物》1963年第 4期早期花鸟画的发展 《美术研究》1981年第 期早期的山水画 《日本美术史学会论文集》1983年唐代的人物画 《中国画》1981年第期李公麟的绘画 《文物》1961年第 6期张择端及其作品的时代 《美术研究》1961年第 1期《搜山图》 《故宫博物院院刊》1975年早期工笔重彩画的发展 《中国书画》1981年欧美访问散记 《美术研究》1981年第 4期《捣练图》与《北齐校书图》 《美术研究》1982年第 1期《搜山图》与《琉璃堂人物图》《美术研究》1982年第 2期《早秋图》与《八公图》 《美术研究》1981年第 4期《宫中图》与《五老图》 《美术研究》1983年第 3期画家与匠师 《在故宫博物院吴门画派讨论会上的发言》现象与本质 现实与想象 《美术》1959年第 2期花鸟画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美术》1961年第 3期我国古代杰出的雕塑家戴逵与戴颙 《人民日报》1961年 5月24日僧佑与南朝石窟 《六朝剡东文化》1995年新强的佛教艺术 《美术研究》1981年龟兹的寺院壁画 《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文集》龟兹壁画的艺术成就 《中国石窟》1980年 文物出版社龟兹艺术的风格与成就 《西域研窟》1997年第 3期甘肃十六国时期的造像与壁画 《香港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文集》炳灵寺石窟 《中国旅游》1978年 人民美术出版社炳灵寺及其在佛教艺术交流中的地位 《中国石窟》文物出版社麦积山石窟的兴建及其艺术成就 《中国石窟》1980年 文物出版社敦煌石窟概述—— 沙漠上的艺术之宫 《美术研究》1959年第 4期丰富的想象 卓越的创造 《美术》1955年第11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 《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 2期智能的花朵 《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 8期敦煌艺术在美术史上的研究地位 《中国石窟》1980年 文物出版社敦煌窟龛名数考 《文物》1959年第 5期敦煌窟龛名数考补《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1987年敦煌壁画里的佛教故事 《美术研究》1958年第 1期《佛本生图》的内容与形式 《美术研究》1957年第 3期《佛本生图》形式的演变 《美术全集》1957年第 4期《佛本生图》与《因缘图》考《祇园记图》考 《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0期《祇园记图》与变文 《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1期《西方方净土变》的形成与发展 《佛教文化》1991年壁画《维摩变》的发展 《文物》1959年第 2期敦煌晚期的《维摩变》 《文物》1959年第 4期论山西佛寺彩塑 《佛教文化》第三期 1991年法海寺壁画《帝释梵天图》 《美术研究》1959年第 3期慈悯寓于威严庄穆 妙手出乎世代传承 《文物天地》1993年第 4期西藏早期佛教艺术 《中国与日本文化研究》第 1集古格王国的寺院壁画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创刊号古格王国及其寺院艺术 《雄狮美术》1994年 5月号 台北绘画风格与风格传承 《美术》1991年第 5期漫谈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国画家》1993年总第 3期东方艺术的风格特征 《美术史学报》第七期 1994年 韩国书法在形式美上的追求 在书法与绘画座谈会上的发言 1994年书法全集是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份 在中国书法全集座谈会上的发言 1996绘画的情景、内涵与风格 《艺海》1995年第 1期 长沙中国美术传统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1996年 人大出版社中国佛教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997年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四大家研究》1992年 炎黄艺术馆学术丛书花鸟画的创新也源于生活 《美术》1997年第 1期墓室壁画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美术研究》1997年第 2期书画鉴定与考古 《文物天地》1997年第 5期荜路蓝缕四十年 美术史系建系四十年论文集序 1997年唐代在书画理论上的继承与发展 《唐研究》第四卷 1998年寺院壁画的考察与研究 《文物》1998年第 4期从黄胄的速写和画驴谈艺术美 《黄胄研究》1999年炎黄艺术馆学术丛书世界美术馆巡览前言 《世界美术馆巡览》1999年 外文出版社南梁与北齐造像的成就与影响 《艺术史研究》1999年 中山大学艺术学研究中心简论青州龙兴寺造像 《青州龙兴寺造像》 山东出版社《龙门石窟总录》序 《龙门石窟总录》 中国大百科余书出版社 1999年9月青州龙兴寺造像的艺术成就——兼论青州样式与北齐曹家样 在韩国庆州博物馆的讲演1999年10月谈李可染山水画 在李可梁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1999年山西寺观彩塑的成就 《山西彩塑》1999年12月吐蕃佛教图像与煌的藏传绘画遗存——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 《艺术史研究》2000年 中山大学艺术学研究中心中国新强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 《雕塑》2000年第1期敦煌的彩塑 《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年原始社会的雕塑 《雕塑》2002年第6期商周雕塑 《雕塑》2003年第1期秦代的雕塑艺术 《雕塑》2003年第2期汉代的雕塑 《雕塑》2003年第4期汉魏时期佛教造像遗迹 《雕塑》2003年第5期早期的佛教彩塑 《雕塑》2003年第6期北魏云冈与龙门石窟 《雕塑》2004年第1期麦积山的北朝造像 《雕塑》2004年第2期敦煌的雕塑艺术 《雕塑》2004年第3期读中国纹样史 《收藏家》 2004年第2期流散国外的金铜造像 《雕塑》2004年第5期唐代宫廷绘画及其影响 《中国书画》2004年第1期四川石窟造像 《雕塑》2004年第4、5、6期从辽博藏画试谈唐仕女画的成就 《中国书画》2004年第10期
123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