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38

@ham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小学诗歌教学方法初探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yjl

已采纳
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古诗与《三字经》《百家姓》,自古以来作为幼儿时期启蒙的基础,比如明代就将《唐诗三百首》列为私塾、书院等的教材。古诗可以让孩子初步接触到一些修辞手法,初步了解古诗的背景历史,学习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等。诗词与诗歌是古代人记录自身所思所感的方式,更贴近于生活与实事。了解和学习部分古诗,可以让孩子们对于我国古代的文明有一些画面感和概念,可以培养孩子们对古代文学的最基础的兴趣。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他们将来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打好基础。诗词中有很多抒发家国情怀,摧人奋进,或者表达人生态度的正能量内容。因此,孩子们在接触好的诗词的时候,既能学习到知识,又能很好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培养孩子们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真诚待人,重视友谊,重视承诺,报效国家等优良的道德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让学生仅仅学到知识,更应引导他们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正能量,让他们理解这些积极向上的内容。

小学诗歌教学方法初探论文

220 评论(10)

Ya...

:《文理导航》2011年第28期诗言志,诗是诗人志趣的反映,是诗人灵魂的闪光。她寥寥几言,款款数语,就能把人带进美的境界,或石破天惊,或余音袅袅,她堪称语言艺术中的最高艺术,她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诗人的心血,是诗人智慧的结晶。因此,很多诗人不惜做到“吟安一个字”而“拈断数茎须”,或者“一字未安”而“绕室终日”。然而,我们中的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古诗的时候总爱把古诗当作古文一样,一字一词的去讲解,然后把她翻译成现代汉语,叫学生背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按照这样的方法去讲就是:枯藤缠着老树,老树上有一只乌鸦,远处有小桥,流水和百姓家。在荒凉的古道上,有一个人骑着马在走。本来这首曲子描写的是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却被老师割离得支离破碎,一幅美丽的图景顿时黯然失色。她圣洁的灵魂因此而玷污,她那博大精深的意境因此而变得平淡无奇,她的韵味已不复存在,她不再给人以美的遐想,不再给人以细嚼慢咽的满足。她已面目全非,失去了她夺目的光泽,失去她的原汁原味。那么,怎样才能让古诗这一最高艺术以她原来的姿态去走进读者的心里呢?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书就是要在读中去品尝诗的韵味,在读中去感受诗的意境。古之学者读书大都摇头晃脑,而且颇为陶醉,其神情难以言表。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去写老师读书的神态:“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我想此时的这位先生肯定已完全融入了书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之中了,他此刻的心情恐怕比吃了任何一种美味佳肴还要舒爽。欣赏古诗重在读和赏析。读诗可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以丰富的形式初读整首诗,以达到读准字音、节奏,初步了解诗歌大意的目标。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然后在全班自由发言。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歌,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初读之后,要求学生悟读和评读。在充分朗读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形象、思想情感及表现手法进行感悟与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由点到面,即由对字、词、句的理解自然引出对全篇的理解。对重点词、句,甚至作者在诗歌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做评价性的分析。比如,陶渊明的《饮酒》,可以让学生谈谈对陶渊明的看法,谈谈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解;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可以让学生谈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的人生哲理。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还要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在课堂上可以开展背诵比赛,通过默写检查背诵的效果
269 评论(8)

dys04

《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学习心得延长县小学 刘沁馨古诗词浓缩了语言文字的精华,字斟句酌,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代表了文字表达运用的最高境界。时下正全面复兴我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国学热潮,小学古诗词教学也愈来愈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古诗词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不断积累进化而来的,其表达艺术、遣词造句形式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学生理解古诗词,老师教授古诗词都会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一、了解背景,走近作者古诗词是语言文字积累进化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气息。不同时代的人,其认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肯定不一样,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是不一样的;同一时代不同的人,其观察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关注度不同,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也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心路历程也不会一样,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也可能不一样。教学时,教师如果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就照本宣科地讲解古诗词,学生就很难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相当于找到了打开古诗词殿堂大门的钥匙,由此登堂入室,欣赏古诗词、理解古诗词就显得有路可循,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诗词的内容。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小词,通过描写清新秀丽的江南水乡景色,表露出他悠闲自适,怡情山水、乐在其中的心志。诗的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的“不须归”不是作者不能归,而是因为他不想归。张志和钓鱼从来不用鱼饵,他原本钓的就不是鱼, 而是那份悠闲自在的心情。为什么“不想归”呢?我建议学生上网查阅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原来,张志和因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变期,先是在“安史之乱”中颠簸流离,后来他的职场经历也是起伏不定。他因才华出众受唐肃宗李亨的赏识,被任命为翰林院待诏,因事得罪朝庭被贬谪,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从此,他看破官场,以奔丧为由辞官返家,隐居在太湖一带,自称“烟波钓徒”,情愿扁舟垂钓,成为一位隐贤。因此,“不须归”是作者不愿再次入朝为官的意思,更让学生品味出诗人高远、淡泊、悠然脱俗的意趣。二、品字析词,进入诗情古诗词由于字数限制,每个字都是精华,古人称之为“炼字”,即诗中的每个字都是经过反复冶炼的,“吹尽黄沙始到金”,诗中字字珠玑,每个字都是黄金。在古诗词教学中,理解诗意的关键就在于把握诗中的关键字——诗眼。有的诗歌,诗眼在题目上,初读时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如《望天门山》中的“望”字;有的诗歌,诗眼却嵌在全诗的字里行间,需要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如:《夜宿山寺》的“高”字,《枫桥夜泊》的“愁”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字,《示儿》的“悲”字等。我们今天教学古诗时,引导学生紧扣“诗眼”加以体会,能使其更好地进入诗境,感受诗的无穷魅力。首先,我指导学生通过自读、范读、比赛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全诗后,引导学生理解“危楼”就是“高楼”。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诗句来理解“楼高”,学生不仅从诗的前两句“高百尺”“摘星辰”等具体描绘中体会到寺楼的高耸入云,还从诗的后两句诗人夜宿高楼的心理描写,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楼的高,当一生将最后一句“恐惊天上人”声音读得很响亮时,我马上提醒他:“嘘——仙人正在睡觉呢!别吵醒了仙人!”该生马上心领神会,放低声音、放缓节奏重读了一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在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中,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寺再次呈现在面前。三、由诗入画,领悟诗意
199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