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6

wangyan2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生物质能应用技术毕业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为化工狂

已采纳
搞要:以欧洲三国访问为背景材料,从某些侧面介绍了欧洲生物质能利用的研究现状及特点。关量词:欧洲能源作物联合燃饶联合气化焦油裂解生物质液化0引言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的利用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欧洲许多国家的政策法规,考虑到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不仅鼓励生物质能的研究和开发,而且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刺激其发展。欧盟在促进生物质能研究方面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资助了许多项目的研究和发展,使欧洲生物质能研究的步伐大大加快。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应该借鉴其管理和运作模式,推动我国生物质能利用的进一步发展。1政策法规的影响用生物质代替矿物燃料,是减少CO2排放的理想方式。欧洲国家制定政策法规,致力于以可再生能源代替矿物燃料,鼓励生物质能的研究开发,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定下具体指标。例如,比利时的基础能源消耗以核电、煤和天然气为主,可再生能源的贡献很小。walloon地区是比利时生物质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为了充分加以利用,促进该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1995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个由农业部、能源和环境部及E1ectrabel电力公司和几家研究单位组成的小组,决定在4年时间里建立生物质气化发电中试装置。其技术路线为:种植能源作物?收割?粉碎一存储一气化一净化一发电,目的是得到技术、经济和环境的综合结论,用来评估当地、欧洲乃至世界的发展前景。所以,利用生物质发电不仅是能源计划,而且对社会和经济都有重要影响。从自身条件出发,有些国家由于拥有相当大的森林面积,具有利用生物质的潜力;有些国家则需要依赖能源作物的种植来发展生物质能技术。从能源需求的角度考虑,从生物质中获取能源的优势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用本地资源代替进口能源,减少国家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性。②使本国的燃料利用多样化,减少对一种能源的依赖。③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可代替污染能源(如劣质煤)或有争议的能源(如核能等)。从生物质获取能源的经济可行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质相对于其它燃料的价格。与世界市场煤价相比,农业和森林废弃物、木树加工业残余物以及正在研究的能源作物等生物质资源,并不经济。在欧洲很多地区,仅树皮最便宜,可与煤价相比。因此,从现阶段看,生物质能研究是对未来技术发展和全球环境保护活动的贡献。欧洲国家通过政府补贴、优惠税收政策(如对减少CO2排放量给予成本补贴)等,保证生物质能源工程的实施。2能源作物从1970年开始,能源作物的种植引起人们的兴趣。在欧洲,进行了多类能源作物的研究,涉及技术、经济、能源和环境几方面,从种植、收割到利用过程全面分析其作为能源的潜力。由于一些国家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少数能源作物得到发展和商业化应用,为欧洲未来能源作物需求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现有能源作物可大致分为4类,即①木质(森林)作物:固体能源作物(如SRC)。②草本作物:供燃烧用。③含油种子作物:制造生物柴油(如油菜、向日葵)。④宫糖作物:通过发酵过程制造乙醇。有效利用能源作物,能节约矿物燃料,并减少温室气体C02的排放,其自身由于对农药的需求低,属于环境友好型。而且,一些作物是多年生的,减少了土壤侵蚀、硝酸盐滤出、腐植土降解的危险。通过种植,还可将废水和污泥安全转换入生物质。已证明:SRC是一种较好的能源作物,用于地区供热、小型电厂、CHP等,在瑞典和丹麦已实现商业化。工业应用中,为了达到低腐蚀、低结渣、低的NO2排放,以及保证较高的热值,希望能源作物中Cl、K、Ca、N和含水量低。通过种植能源作物,并考虑土地租用和农民利益,与矿物燃料、生物质废弃物(森林、农业)相比,全面分桥其成本。目前,通过财政刺激和制定有关税收政策,鼓励其研究,保证能源作物长期稳定发展,最终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生产环境友好型、高质量能源。3联合燃烧由于生物质的能量密度低、体积大,运输过程增加了CO2的排放,不适应集中大型生物质发电厂。而分散的小型电站,投资、人工费高,效率低,经济效益差。所以在大型燃煤电厂,将生物质与矿物燃料联合燃烧成为新的概念。它不仅为生物质和矿物燃料的优化混合提供了机会,同时许多现存设备不需太大的改动,使整个投资费用低。更积极的影响是:大型电厂的可调节性大,能适应不同混合燃烧,使很燃装置能适应当地生物质的特点。大多数燃煤电厂燃烧粉煤,生物质必须经过预处理。因为磨煤机不适合粉碎树皮、森林残余物或木块等生物质。奥地利最大的电力供应商VERBUND对以下四种方式进行了研究:①生物质在一个独立系统中燃烧,产生的热用于现有电厂的锅炉;②生物质在组装于燃煤锅炉炉膛中的炉排上燃烧;③用专用粉碎机粉碎生物质,在燃煤锅炉中与粉煤一起燃烧;④生物质在气化炉中气化,燃气作为锅炉燃料。但联合燃烧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生物质含水量高,使产生的烟气体积较大。而现有锻炉一般为特定燃料而设计,产生的烟气量相对稳定,所以烟气超过一定限度,热交换器很难适应。因此,诅合燃烧中生物质的份额不能太多。·生物质燃料的不稳定性使锅炉的稳定燃烧复杂化。·生物质灰的熔点低,容易产生结渣问题。·如使用含氯生物质,如秸秆、稻草等,当热交换器表面温度超过400度时,会产生高温腐蚀。·生物质燃烧生成的碱,会使骸煤电厂中脱硝催化剂失活。研究结果表明,②、④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传统火电站中进行联合燃烧,遵从生物质发电的员便宜路线,既不需要气体净化设备,也不需要小型发电系统,可从大型传统电站中直接获利。根据实际情况优化选择联合气化方式,并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和控制合适的运行参数,解决以上问题是可能的。4联合气化联合气化是将生物质、污泥及其他废弃物与煤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气化的方式,是较有前途的方法之一。联合气化具有以下优点:①减少生物质利用牛季节因素的影响。生物质原料的供应受季节的影响,不利于大型电厂利用。②如果在大型煤气化炉中进行联合气化,可解决生物质规模利用问题。③可解决劣质煤的应用问题。④在炭反应性、焦泊形成、有害物质排放等方面有协同作用。瑞典皇家工学院在直径14cm、压力2.5—10bar的加压流化床中对木材和煤进行联合气化、由于反应活性的增加,灰中的炭含量减少,气体产量比单独气化木材和煤时都高。如果选择合适的混合比,焦油浓度也会显著减小。劣质煤由于有机组分太低,不能维持气化自供热过程,所以单独气化是很困难的。而生物质具有低灰分、低硫分、高挥发性和高活性的固定碳,与煤混合气化是非常有效的。西班牙UPC大学用松木和不同的劣质煤混合,在流化床反应器中,以空气和水蒸汽做气化介质,采用不同的混合比,进行混合气化研究,得出影响联合气化的关键因袁有:温度、加热速率、混合比、停留时间、气化介质等。松木在混合物中的重要作用是提供大量含碳氢化舍物的挥发组分及高活性的炭,维持自供热气化,以实现从混合物中产生可燃气并使劣质煤完全气化,其低点火温度和低热分解温度对气化的启动和操作有利。松木在流化床气化中,作为添加剂,提高了气化过程的热效率,气体热值、煤的碳转化率也显著地提高,从而提高了劣质煤的应用价值

生物质能应用技术毕业论文

241 评论(15)

Klaus25

摘 要 厌氧消化技术能够实现废弃物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的双重目标,是有机固废处理与处置的趋势。对厌氧消化技术处理有机固废的微生物学机理、因素以及消化工艺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厌氧消化 有机固体废物 两相消化 有机固体废物通常是指含水率低于85%~90%可生化降解的有机废物,它们一般具有可生化降解性。这些废物中蕴含着大量的生物质能,有效利用这类生物质能源,对实现环境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固体废物处理的很多。由于有机固废的可生化降解性高,利用生物技术处理有机废物具有潜在优势。生物处理法包括好氧堆肥法和厌氧消化法。近几年来,欧洲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向厌氧消化,兴建有机固废厌氧消化处理厂,日本等国也先后建设了有机固废厌氧消化处理示范工程。但在国内,尽管早有小型沼气池的,高浓度有机污水及污泥处理中也普遍采用厌氧消化的工艺,但应用于固废处理领域的实践很少。因此,很有必要针对国内的实际情况,对有机固废的厌氧消化进行系统研究。1 厌氧消化机理 在研究方面,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厌氧发酵过程中物质的代谢、转化和各种菌群的作用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有许多需进一步探讨。对厌氧消化的微生物学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肤浅到逐渐完善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厌氧消化被概括地划分为产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即两阶段理论。70年代初Bryantlzgl等人对两阶段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厌氧消化的三阶段理论,突出了产氢产乙酸菌的地位和作用。与此同时,Zeikuslao等人提出了厌氧消化的四类群理论,反映了同型产乙酸菌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厌氧发酵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水解阶段):将不溶性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水溶性的低脂肪酸;第二阶段(酸化阶段):发酵细菌将水溶性低脂肪酸转化为H2、CH3000H、CH3CH2OH等,酸化阶段料液pH值迅速下降;第三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专性产氢产乙酸菌对还原性有机物的氧化作用,生成H2、HCO3-、CH3COOH。同型产乙酸细菌将H2、HCO3-转化为CH3COOH,此阶段由于大量有机酸的分解导致pH值上升;第四阶段(甲烷化阶段):产甲烷菌将乙酸转化为CH4和CO2,利用H2还原CO2成CH4,或利用其他细菌产生甲酸形成CH4。无论是三阶段理论,还是四类群理论,实质上都是对两阶段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较好地揭示了厌氧发酵过程中不同代谢菌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关系,阐明了复杂有机物厌氧消化的微生物过程。 2 厌氧消化影响因素1 底物组成 研究发现不同底物组成,其可生化降解性大不相同(5%~90%)。Borja等研究了不同底物组成和浓度的有机固废的厌氧消化过程,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沼气产量相差很大,甚至达到65%。这个结果与Jokela等的研究所得基本一致。另外,底物组成不同,在发酵过程中的营养需求与调控也不同。对于像以秸秆为主的底物,须补充N源的营养,以达到厌氧消化适宜的C/N比。国内外很多机构开展了生活垃圾、污泥及畜禽粪便联合厌氧消化产沼的研究。联合发酵可以在消化物料间建立起一种良性互补,从而提高产气量,而且仪器设备的共享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Kayhanian评估了以城市固体垃圾生物可降解部分为底物的高固体厌氧消化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美国典型B/F(可降解垃圾与总物料之比)的垃圾缺乏活跃而又稳定降解所需要的宏量或微量元素,若补充以富含营养的污泥和畜禽粪便,可以提高B/F,大大提高产气率并增加过程的稳定性。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仅限于实验室水平,未见相关工程应用的报道。2 温度 有机固废厌氧消化一般在中温或高温下进行,中温的最佳温度为35℃左右,高温为55℃左右。Ghosh等利用厌氧消化处理垃圾衍生燃料(RDF),对比了单相式和两相式反应器的处理效果,发现在传统单相式反应器中高温(55℃)比常温(35℃)消化的甲烷产量仅提高7%;RDF粒径从1mm降至1mm在中温消化下对甲烷产量无明显影响,但当反应条件转变为高温消化时甲烷产量可提高14%。高温消化可以比中温消化有更短的固体停留时间和更小的反应器容积。然而高温消化所需热量多,运行也不稳定。最近有研究表明厌氧消化在65℃时水解活性可进一步提高。还有将超高温水解作为一个专门的反应器,对厌氧消化进行处理研究。 高温可以比中温产能多,但高温需要更多的能量,在实际情况中加热所需的能量往往与多产出的能量差不多。虽然沼气产量和生物反应动力学都表明高温消化更有优势,但理想的条件决定于底物类型和使用的系统情况。3 pH值 产甲烷菌对pH值的要求非常严格,pH值的微小波动有可能导致微生物代谢活动的终止。在发酵初期由于产生大量有机酸,若控制不当容易造成局部酸化,延长发酵周期,进而破坏整个反应体系。研究发现pH值为6~8范围内,水分含量为90%~96%时产甲烷速率较高;pH值低于1或高于3时,产甲烷菌可能会停止活动。 一般说来酸化相对保持略偏酸性,产甲烷相需要略偏碱性,但没有一个绝对合适的量,只需系统能够保持稳定高效便是最佳状态。pH值是厌氧消化过程的重要监测指标和控制参数。4 抑制 厌氧消化过程中抑制作用非常普遍,包括pH抑制、氢抑制、氨抑制、弱酸弱碱抑制、长链脂肪酸(VFA)抑制等。 许多学者都研究了厌氧消化中氨抑制的问题。当氨氮浓度从740mg/L至3 500mg/L时,葡萄糖降解速度急剧下降,可以认为氨积聚对糖酵解过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Sung等研究了以有机固废为底物的常温厌氧消化过程中氨氮浓度对甲烷产气量的影响,常温消化当总氨氮浓度(TAN)从40g/L依次升至20、05、92、77g/L时,反应器内呈现慢性抑制的现象。TAN为92或77g/L时,甲烷产量分别降低39%和64%。Fujishima等研究了常温下污泥含水率对厌氧消化的影响,发现污泥的含水率低于91%时甲烷产量减少,这主要由于系统中高氨含量对氢营养甲烷菌的抑制作用。 Salminen指出渗滤液回流与pH值调节相结合可以降低酸积累的抑制效应,加速消化降解速率。然而当系统中活性产酸菌和产甲烷菌数量较少时,回流渗滤液会引起VFA积聚。Clarkson和Xiao对废报纸进行厌氧消化的研究发现,水解反应是其中限制性步骤,高浓度的丙酸盐对其具有抑制作用。5 搅拌 当消化底物为固态时,水解通常成为整个反应的限制性阶段。很多经典中强调了消化过程中应充分混和搅拌以促进反应器中酶和微生物的均匀分布。然而近年来有试验表明降低搅拌程度可以提高反应器的效率。Vavilin VA常温消化下搅拌强度的,试验表明当有机负荷偏高时,搅拌强度加大会导致反应器运行失败,低强度搅拌是消化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当有机负荷偏低时,搅拌强度对反应无明显影响。由此Vavilin VA提出搅拌阻碍反应器中甲烷区形成的假设,认为甲烷区的形成对抵抗酸化过程中产生的抑制起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均质柱形反应器的二维分布式模型(2D distributed models),模型基于以下假设:在维持产甲烷菌繁殖代谢处于较优水平的前提下,反应器中甲烷区所占空间存在一个最小值。通过对消化过程的模拟,认为有机负荷高时,反应初始阶段甲烷区与产酸区在空间上分离是固废物转化为甲烷的关键因素,而初始阶段甲烷区中生物量的多少则是这些活性区保留的决定性因素。此时如果高强度搅拌,甲烷区由于VFA的抑制作用会逐渐萎缩直至消失。然而当有机负荷偏低时,大部分甲烷区均能幸存并逐步扩大到整个反应器。 Stroot等学者认为剧烈搅拌会破坏微生物絮团的结构,从而打乱了厌氧体系中有机体间的相互关系。一个连续运转的消化器在启动阶段应逐步增大有机负荷以避免运转失败。当产甲烷阶段是限制性反应时高强度搅拌并不合适,因为产甲烷菌在这种快速水解酸化的环境中很难适应,因此在启动阶段应采取适量搅拌。如果水解阶段为限制性反应,此时反应器内底物浓度较大,高强度搅拌对水解起促进作用。因此为达到有机物厌氧转化的最佳条件,应综合考虑搅拌所带来的积极和负面影响。 6 预处理 根据现有的研究发现,固体厌氧消化的速度较慢,对固体废物采用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预处理可以提高甲烷产气量。Liu等人通过对消化底物进行240℃的蒸汽热处理5分钟,使甲烷产气率提高一倍,最终的甲烷产量增加40%。木质素和纤维素由于其本身结构,是公认的难降解物质,也是很多厌氧消化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Clarkson等对废报纸进行厌氧消化研究,发现碱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废纸的可生物降解性,但延长浸泡时间或增大反应温度并不能提高转化率。 Hartmann等在传统的厌氧反应器前端设计了一个生物活性反应器,对厌氧消化进行预处理研究。该反应器用于68℃对底物进行超高温水解,这种反应器分离的设计是为了更大程度降解有机物为VFA,从而获得更高的产气量,同时超高温反应器可以有效去除氨的影响。结果表明VS去除率为78~89%,产气量640~790mL/g。超高温反应器中氨负荷降低7%。 对固态厌氧消化底物的物理和化学预处理研究较多,对生物预处理的研究则较少。Peter等从高温反应器中分离到能分解有机固体废物的嗜温微生物,用该微生物对污水污泥进行预处理,在1~2d内近40%的有机物被分解,而且与没有经过该预处理相比,厌氧消化过程中沼气产量提高50%;Ejlertsson研究表明,在消化开始阶段进行间歇曝气能有效去除易降解的固废,克服高浓度VFA带来的抑制;Mshandete等研究了纸浆厌氧发酵系统中,启动阶段进行9h堆肥预处理后甲烷产量提高26%;Katsura和Hasegawa进行了类似的预处理研究,对污泥进行微好氧热处理后甲烷产量提高50%。研究者认为高温好氧菌分泌的胞外酶比一般蛋白酶在溶解污泥方面更具活性。 3 厌氧消化工艺 厌氧消化处理固体废物,通过技术革新逐步形成了以湿式完全混合厌氧消化、厌氧干发酵、两相厌氧消化等为主的工艺形式。 湿式完全混合厌氧消化工艺(即湿式工艺)的最早也最为广泛。此工艺条件下固体浓度维持在15%以下,其液化、酸化和产气3个阶段在同一个反应器中进行,具有工艺过程简单、投资小、运行和管理方便的优点。这种工艺条件下浆液处于完全混合的状态,容易受到氨氮、盐分等物质的抑制,因此产气率较低。 厌氧干发酵又称高固体厌氧消化,在传统的厌氧消化工艺中固体含量通常较低,而高固体消化中固体含量可达到20%~35%。高固体厌氧消化主要优点是单位容积的产气量高、需水量少、单位容积处理量大、消化后的沼渣不需脱水即可作为肥料或土壤调节剂。随着固体浓度的加大,干发酵工艺中需设计抗酸抗腐蚀性强的反应器,同时还得解决干发酵系统中输送流体粘度大以及高固体浓度带来的抑制问题。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即创造两个不同的生物和营养环境条件,如温度和pH等。Ghosh最早提出优化各个阶段的反应条件可以提高整体反应效率,增加沼气产量,从而提出了两相厌氧消化。动力学控制是两相系统促进相分离最常用的手段,根据酸化菌和产甲烷菌生长速率的差异来进行相分离。还有一些技术可促进厌氧系统的相分离,如滤床在处理不溶性的有机物时可用来达到相分离。渗析、膜分离和离子交换树脂等也可用于相分离。 大多数观点认为,采用相分离技术创造有利于发酵细菌的生态环境,避免有机酸的大量积累,会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Ghosh等利用厌氧消化处理垃圾衍生燃料(RDF),对比了单相式和两相式反应器的处理效果,发现两相消化比传统单相式反应器,甲烷产量提高20%左右。Goel等人对茶叶渣进行两相厌氧消化研究,发现每去除1kgCOD,平均产气量为48m3,COD去除率93%,甲烷含量73%。 两相厌氧工艺的主要优点不仅是反应效率的提高而且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加强了对进料的缓冲能力。许多在湿式系统中生物降解不稳定的物质在两相系统中的稳定性很好。虽然两相工艺有诸多的优点,但由于过于复杂的设计和运行维护,实际应用中选择的并不多。目前为止,两相消化在应用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投资和维护是其主要的限制性因素。4 结语 Edelmann利用生命周期(LCA)认为,厌氧消化是最适宜的有机固废处理方法。有机固废的厌氧消化技术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它们在消纳大量有机废物的同时,可获得高质量的堆肥产品和沼气,实现生物质能的多层次循环利用。 我国目前在有机垃圾厌氧消化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很少,厌氧消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处理方面。各种厌氧发酵工艺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规模化运行的自动化程度较低,技术装备差。因此,对厌氧消化的最佳生物转化条件、生态微环境以及设计完善的过程控制系统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文献1 Borja R,Rincon B,Raposo F et al.Kinetics of mesophilic anaerobic digestion of the two-phase olive mill solid waste[J].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3(15)2 Ghosh, S,Henry MP,Sajjad A et al.Pilot-scale gasifica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s by high-rate and two-phase anaerobic digestion[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3) 3 Hinrich Hartmann,Birgitte K Ahing.A novel process configuration for anaerobic digestion of thermophilic post-treatment[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2005(7)4 Peter F Pind,Irini Angelidaki,Birgitte KAhring. Dynamics of the Anaerobic Process: Effects of Volatile Fatty Acids[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2003(7)5 Ejlertsson J,Karlsson A,Lagerkvist A et al.Effect of co-disposal of wastes containing organic pollutants with municipal solid waste-a landfill simulation reactor study[J].Adv Environ,2003(7)
219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