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98953352
关于"当代青年价值观"的调研报告> 软件学院:付初良 李经亮 范志都 一,调查与思考 根据一项有关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政治价值观,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其利益价值取向是"高效,公正,互利";其主要价值追求是"敏锐,乐观且理智地把握成才与择";其消费价值观是"求新,求变,求质量";但其价值行为表现是"身心失范以更复杂的方式表现出来"在金钱观上认同"金钱是生存资本,也是生活目标"与"富裕才是美德"在生存观上认为"物质至上与拜金主义不是批判性的词汇,而是实实在在生存哲学";在成就上认为"比尔盖茨是人生的成功典范";在物质观上"名牌产品是青年一代是为之疯狂的物质清单";在人生处境上"由于感性的主宰,容易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中" 上述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我国青年价值观的状况反映了这一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多样化,个性化,体现自我追求,社会责任感比较淡薄,自我意识比较强,他们较多地关注自身发展和自我需要,较少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他们常处于欲望与情绪的边缘状态,但是他们在行为方式上,力求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求平衡,在求实与享受生活之中求合理,在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之间求认同,他们选择逃避现实,沉迷于网络空间,追求享乐生活,但这种逃避无法彻底,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边缘主义"价值观,这种边缘主义价值观既是青年处于"文化场"上非主流地位的反映,由于注重自我感觉,在人生处境上受到感性的主宰,容易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中 我们认为,对我国价值观的研究和教育,应认识到青年价值观的多元性,多层次与多维性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诸如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多学科的方法相统一,以保证了对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深入性我们要从多纬度科学审视当代我国青年的价值观,要强调对青年价值观的全面性探究要以科学价值观为根据,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价值判断,我们应提出"青年价值建构"的追究思路,这对高校进行价值观教育具有先验的指导性意义,使价值观教育更完善更具有主动性与前瞻性这样就有利于开启了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新视角,并对于当下中国的"以德治国"提供深厚的理论支撑 二,审视与评判 当代青年,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具有两面性,要正确地给以定位和评价一方面,青年的青春活力中具有开放,创新,先锋和蓬勃的一面,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意味着未来的任何一种可能的发展前景,是一个社会生机勃勃的象征和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不竭源泉;当青年带着一颗骚动的青春的心进入社会,如果将这种动力用得恰如其分,那么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将带着"前沿文化",给社会注入活力,对社会主流文化加以"反哺"另一方面,青年的反叛性,又称为青春期的逆反,叛逆,情绪化,反社会性等特性,极易形成一种社会不稳定的潜流,如果任其放纵,那么这种"潜流"可能逐渐发展为"负潮","暗流",这会腐蚀整个社会的理性智慧所以说,对青年的价值观和文化道德的正负面影响,应充分估计和科学引导,尤其是价值观的科学有效的引导 应当承认,对21世纪中国青年的价值取向进行研究是有难度的,这个难度表现在如何动态把握青春思想价值问题,如何掌握预测的基本依据,如何看价值取向本身的多元化问题等研究青年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的内涵与关系是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思想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我们试图从以下两个角度审视青年价值取向: (一)审视角度 第一,中国近现代史以来的影响 从中国近现代史以来的价值观的角度审视它对青年的价值观的影响,是科学考察青年价值观的必然需要,中国青年价值观在近现代史以来演变的总体态势,构成了青年价值观未来发展的内在的历史的前提回顾历史,近代史以来,中国青年在救国救亡与民族发展的主题下,无论在"民族意识"的觉醒,"现代文明意识"的形成还是"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选择,都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虽然这一主导价值取向在中国青年中有一个矛盾斗争中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有一个受到各种思潮影响而出现偏向的过程,但总体来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中国青年所追求的理想基本没有改变,青年的价值观的核心与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获得统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逐步体现出一种"高度分化,走向整合"的基本轨迹,这与以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实绩对青年的影响分不开的,从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的认同,对邓小理论的认同等,外加上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凝聚作用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中国青年在求知,求职,婚恋,消费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说价值自身就是一个充分实效性的概念,相对稳定,又绝对多变,时代变化了,价值观念也必然发生变化,呈现出价值观充分展开的历史丰富性和高度分化 第二,当代西方青年的价值观的影响 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可逆性,借互联网之技术快速传递着当代世界各国的价值观,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这是我国青年在未来发展可"资"借鉴的并接受"辐射"的重要外在影响因素现代化发达国家的价值观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来未来的中国青年的价值观的发展方向西方国家的青年的价值观的特征有:在社会与个体之间求共识,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求平衡,在求实与享受生活之中求合理,在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之间求认同等似乎可以说,世界各国青年的价值观念在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生存与发展之间,逐渐形成一种更加理性的认识和成熟于上一代人的群体的性格特征根据笔者对在校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等系列的心理普查中发现,青年的价值观的理性成份与情绪稳定性呈现一种正相关,并且稳定性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即青年的情绪稳定状态一年比一年稳定这样的结果如果溯源到思想根源的层面的话,应该是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的日渐求实的理性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上述世界青年的价值观的特征 我们研究全球一体化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要建立在中外价值观演变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并且将他们的合理性的东西加以延伸和发展,同时要看到它的相对性与局限性这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与行为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在研究青年的价值观的取向,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那就是网络生存网络生存方式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力很大我们可以从研究和调查中发现,中国青年的行为映射出来的西方青年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和思潮在价值观念上的反映如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承诺;不为健康牺牲嗜好;不停止幻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懒得存钱;白天不如晚上好;养宠物不养小孩;把怀疑精神奉为上帝;冲动;冒险;浪漫;性感;悠闲;安逸;无定性;对物质痴迷与"嗜爱"等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趋势,网络是参与全球化必不可少的工具,网络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但网络化打破了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屏蔽",进入网络意味着进入世界文化道德领域,这对于中国青年而言,价值观的融合和碰撞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说,网络是一个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和思潮的传播通道,我们可以不赞成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但我们不能无视它的存在,不能无视它对我国青年的影响 第三,青年价值观自身的特性 青年价值观自身特性与青年的特点息息相关青年价值观体现出青春活力和朝气,即便开放性,先锋性与批判性,也表现出青春期的不稳定性,非均衡性与不确定性,情绪性等特点首先,青年在网络时代,以开放的态度在时代前沿阵地"披沙淘金"的精神,网络所带来的变化极大地拓展了青年的视野,对他们的价值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使他们意识到在新世纪中保持生力军的地位的前提就是拥有知识与信息,虽然在我国青年群体分布中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使他们的价值观有不均衡的一面,但青年在社会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必需先学会认识世界和认识现实虽然全球性的消费主义浪潮会腐蚀青年的先锋意识,全球的风险与威胁就摆在面前,我们不能忽视与世界接轨所带来的风险,但也不会因受到西方国家的主导价值观的影响,我国青年不会因它温和化而真正丧失它的批判色彩其次,青春期特有的生理特点,青年血气方刚的一代,常未尝真正搏击,倒是先有了摄人心魄的姿态,易于情绪化和冲动,行为容易偏激出轨;再次,青春年少,多半求新求变,"今日风行一时,或许明日黄花",所以青年的价值观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只能是相对而言 (二)评判角度 第一,与社会磨合与调适仍是主流 当代中国青年个人与社会的磨合与调适仍是价值观走向的主流随着中国青年对"激进个人主义"的反思和对"抽象的集体主义"的放弃,随着整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绩感染而给他们带来心智的成熟,青年与社会的尖锐矛盾逐渐成为历史青年与社会的冲突与调适表现为"边缘与主流"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体现在个人与社会互动过程中,表现在人生态度上是"现实主义"与"功利主义"地接受现实的驱使又不跟现实"较劲",求生存成为青年的一种理性的选择,他们就在社会与个体之间求一种共识,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求一种平衡,在求实与享受生活之中求一种合理性但在生活方式上,青年陶醉与迷恋的往往是多样化和"失序"的东西,因此处于欲望与情绪的边缘状态,他们比父辈更早熟,很早就对各种压力(就学,就业,经济等压力)感到担心或恐惧,不想重蹈父辈的覆辙,他们抛弃"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等的价值取向,他们害怕物质匮乏,追求物质享受,他们逃避社会责任,追求自我价值,形成一种"边缘主义"价值观,这使青年处于"文化场"上非主流地位,使他们的总体生活方式写照表现为行为边缘,情感边缘,观念边缘,趣味边缘 第二,与社会互动态势主动与外显 技术与文明的发展给社会与青年之间的价值观念的互动关系呈现良性发展提供了条件,两者之间剧烈的矛盾得以调和与转换时值21世纪的青年之叛逆性与激进精神在逐渐收敛,反而在接受反映时代潮流的主导价值观的辐射与调控;同时主导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吸纳青年价值观的积极成分,社会因"文化反哺"而走向年轻化和科学化"文化反哺"重要内容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带着"前喻文化",把青年与社会都带到了互相学习的良性的"互动场",它打破了传统社会"长者为尊"的固定思维格局,给青年与主流社会重新定位,这一技术优势容易消耗青年过剩的旺盛精力,并使这些剩余精力转化为有益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对抗,并转化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文化反哺"的主阵地还表现在商品文化,商品文化既传达着时代气息又为追求利润进行的理性设计包装的结果,青年最容易成为这一成果下寻找感觉的代言人,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青年的"离经叛道",而使之接受主导价值成为可能和现实反过来主导价值观要保持引领潮流的地位也越来越注意吸引青年价值的先进成份,比如生活方式的高品位,商品的高质量,多样化二者的互动的趋势日益呈现"外显"趋势与主动的态势 第三,与世界趋近与背离并存的趋势 信息全球化使当代青年睁眼看世界有了便捷的渠道,即通过互联网来学习多元的世界文化,互联网为人们开辟一个新的学习新文化的界面,世界文化因此相融与碰撞并逐渐趋近这在价值观上表现为:一是物质观的现实性与理智的相似性;二是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三是生活方式的求新求变与多样;四是身心健康失范的原因之复杂性然而中国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中国青年价值观在对未来的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与政治观念的影响有别于西方青年受到西方青年的价值观的影响的中国当代青年有与之趋近的一面,也有相背离的一面我们可以分析两者的不同社会根源,我们认为,导致世界各国的青年的价值观的变化与发展的最主要的差异和背离的原因,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年来说,可能面临的问题在于它夹带着"消费主义"与对贫困的恐惧的复杂心理下步入现代化,而对发达国家的青年而言,他们直接要面临的是后现代主义的种种困惑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影射的结果,即多元差异性;主张无中心,强调边缘化;反对整体性和宏大叙事,强调断裂与差异;反对基础模式,强调平面化;反对意义的先验控制当西方青年的生活方式与后现代的结盟,对大众狂欢,个个欢乐,及时感受与追求多样化之潜流的一种赞许,对他者的神往,对快感的迷恋,对刺激的分享,对自我意志的崇拜,已是一种强势的文化狂潮,在文化商品,文化产业与文化价值方面形成的关联性意义是摧枯拉朽的,使得西方青年更多的是看到新事物,视而不见文明的废墟与传统的训诫,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颓废的一面 三,科学的价值观 由于青年是未来和希望的象征,他们充满青春活力和美好的想象力,他们的价值观事实上直接关系到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关系到国家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和社会的明天,所以价值观是青年成长中的核心的部分,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引导青年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一种价值观的是否科学,正确,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和需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人类主体利益相一致在国际国内激烈复杂的价值观冲突面前,注意分清各种不同的价值观,特别分清科学与先进的价值观,正确与错误的价值观和界限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先进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它所包含的全部信念,信仰,理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争取实现人类最彻底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应大力加强对青年价值观的研究与引导 参考文献 1,方立天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 《光明日报》1999年10月12日第4版 2,刘先义 《社会价值体系:青年研究的理论支点》 《青年研究》 1999年第7期 3,陈 强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中国高教研究》 2001年第1期 4,曹 群 《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社会化》 《中国高教研究》 2001年第6期 5,曹劲松 《人格塑造--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点》《思想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6,曹思文 《当代青年人生价值取向》 1991年8月第1版 注:此文获2004年度共青团全团调研竞赛校级三等奖 
一、关于“价值观”概念: 关于“价值观”这一概念,学术界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说法。大多数学者主张狭义的“价值观”。狭义的“价值观”即“价值观念”的简称,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说的“价值观”,就是指“价值观念”。相应地,价值观研究主要是一种规范性研究,主要目的是在调查、比较和研究历史上和现实中各种价值观的基础上,确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宣传这种价值观念的合理性。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分歧,主要体现在怎样把握“价值观念”的内容,怎样估价当前价值观念的变革及其走向等问题上。 另一些学者主张广义的“价值观”,相当于哲学基础理论中的“价值论”,是指与自然观、历史观等相类似的、以价值为特定对象的理论学说系统。这样的“价值观”与“价值观念”有一定区别:“价值观”本质上是关于价值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价值观念”则是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等具体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前者犹如科学系统中的宗教学和伦理学,后者则犹如人们现实的宗教态度、具体信仰和个人的道德面貌、道德品质等。 综合来看,人们一般是在狭义上使用“价值观”这一概念的。只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在讨论某些基础性理论问题、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关系问题时,才在广义上使用“价值观”一词。当然,虽然可以把价值观看作是价值观念的简称,但在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将理论研究与规范建设区分开来。如果一开始就混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既不利于价值理论研究的深入,也不利于合理的价值观的构建。 二、“价值观”的基本涵义: 目前在以下内容方面尚未发现有重要的分歧:所谓价值观念,包括人们的社会信念、人生信仰、政治理想、道德追求、生活原则等在内,是人们的价值信念、价值标准和价值理想的综合体系,是人们利益、需要、心理和行为的内心定向系统。个人的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群体的价值观则构成其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成份。 具体地说,价值观念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价值观念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评价标准,成为主体判断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观念模式和框架,是主体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思想根据,以及决策的思想动机和出发点。 从微观角度说,价值观念是人心中的一个深层的信念系统,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构成个人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制约着人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无形而有力的世界;从宏观角度说,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社会对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观念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从水平上看,价值观念可分为日常的价值观念和哲学的价值观念两个层次,前者是人们在世俗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观念,后者则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体系。 学理上的探讨给人的印象总是抽象的和思辨性的,但其实,价值观念是生活气息最浓的概念。它就是直接指导人们人生活动的那些观念,渗透于人们日常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工作娱乐、旅游购物等活动之中,成为人们活动的目标定向和判断事物的取舍标准。在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则表现出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即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存在和作用。 三、价值观的内容结构: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价值观是一定主体(民族、阶级、阶层和个人等)生活实践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运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反过来又成为人们评价事物、品评人物的标准和原则;价值观是一种体系性的存在,其中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区别;前者表现为一定主体的文化心态和思维定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顽固性,后者则比较灵活,通过增减和变动一些规范以应付实际生活的变化,并维护着深层结构的稳定性、一贯性,只有社会的深刻变革或革命,才能造成深层结构的相应嬗变。 但在价值观的具体结构方面,学者们有以下几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价值观主要是由义利观、理欲观和德力观构成,义利问题包括公利和私利、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问题,理欲问题包含生命与欲望、品德与生命的关系问题,德力问题则是品德和能力、恃德还是恃力的关系。这几个范畴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但融入了现时代的内涵,如此规定价值观的内容,可以较好地实现与传统的对接。 第二种观点则通过深入的分析和归纳,认为价值观主要是由主体个人的历史方位感、社会秩序信念、社会规范意识、价值实践意识(目的和手段意识)、价值本位意识等构成,其中包括如何看待人与己、个人与群体、生与死、身与心、社会荣誉与个人尊严等显示的个人历史方位意识,平等、自由、公正等观念显示的社会秩序观念,官本位、权力至上、金钱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等显示的价值本位意识。这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之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坐标系统”。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价值观念包括目标系统、手段系统、规则系统和制约系统,这四个方面相互规定,各自又由多种因素构成。 上述几种观点之间并无原则上的分歧,区别只在于侧重的角度以及概括的深度和广度。相对而言,第二种观点比较深入、全面、具有较强理论解释力、说服力和应用潜力。 四、价值观的核心和基本表现形式: 关于价值观的核心,一种观点(通常是伦理学界的部分学者)认为是个人和集体的观念,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另一种观点认为,人们的现实地位和利益规定了人们的价值观。这里的利益不仅是物质利益,也包括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围绕着利益旋转的,只有深入到利益关系和利益观,才能真正理解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差别和对立问题,所以利益观既是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它的核心。 第三种观点具有综合的性质,认为前二者都包含在“主体定位”之中:价值的主体是谁,他怎样把握自己的地位、利益、使命、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等,是全部价值观的实质和核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 上述观点之间也主要是分析概括的深度和层次的差别,并无实质性的分歧。 关于价值观的基本表现形式,尚无更多展开的探讨和争论。目前从正面加以比较系统的阐述、并具相当影响的一种说法是,价值观念作为观念形态的价值意识,通常表现为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观念的总和。信念、信仰和理想,是一定价值观念最通常、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信念,即人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信念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实际地体验了怎样想和怎样做才有益、有效的基础上,自然地形成的一些思考和行动的模式。凡是信念,它所揭示的内容,总是同人们“应当”持有的态度和“应当”采取的行动有关。 信仰,是人们关于普遍、最高(或极高)价值的信念。信仰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它为核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所以信仰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居于统摄地位,是人的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信仰是人生的“主心骨”,是人的全部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所以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就等于没有灵魂。而信仰的偏差,则会造成人生道路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错误。 理想是以一定的信念和信仰为基础的价值目标体系。这种目标体系以关于个人或社会的未来形象为标志,为人的价值追求提供着自觉的典范或“样板”。从内容上看,理想是信仰中最高(或极高)价值目标的具体形象;从形式上看,理想则 是知识、逻辑与情感、愿望、目的等等的统一。理想的培育、确立和追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崇高人生理想的 实现,是人的生命的最高自我价值;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则是人的生命的最高社会价值。
回答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