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zhangsiqi
载人航天是集国家政治、军事、科技实力为一体的高难度系统工程。要真正把人送入太空乃至使人长时期在太空生活,必须要突破三大技术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研制出推力足够大,可靠性极端好的运载工具。 前苏联发射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等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都是运载能力5吨以上,而且在发射中极少发生事故的优秀运载工具。为了确保发射时万无一失,运载火箭及飞船的关键部件必须是双备份或三备份,火箭、飞船在上天前,必须经过一系列极严格的地面测试和模拟飞行,直到没有一丝隐患才能放行上天。据记载,苏/俄近百次发射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出现问题宇航员使用逃逸塔救生设备的仅1次。美国航天飞机的近百次飞行,也只有挑战者号爆炸一次灾难性事故。难怪有专家说,由于对可靠性的重视,实际上,与航海、航空及陆上各种交通运输工具比较,航天器的活动有着最好的安全记录。 第二个难题是,获得空间环境对人体影响的足够信息,了解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条件并找到防护措施。 空间环境与陆地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太空中高度真空,没有氧气没有水,如果没有任何保护,人体暴露在这样的环境里,不消一分钟,就会由于身体内外的巨大压差而爆炸,体液会迅速沸腾汽化。太空中温差极大,由于没有空气对流,航天器朝阳面温度可达100℃以上,而背阴面则会在-100℃以下,在远离地球的深空中,温度则达到人体根本无法耐受的-273℃。太空中还充满了有害的宇宙辐射。另外太空失重环境,特别是飞船上升、返回阶段的加速度和减速度会使人体发生平衡功能紊乱、体内组织位移、肌肉萎缩、骨质脱钙等病变。 要在这种环境里保证人的生存,就必须研制出密封的防辐射飞船,飞船中要配备能供人正常生活的空气、水、温度等基本生命保障条件。同时还要为宇航员装备上宇航服,一旦宇航员要走出飞船座舱到太空中工作,所有的生命保障系统便全由宇航服提供。 在近40年的载人航天实践中,苏/俄研制出了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三代载人飞船,美国也成功使用了水星号、双子星座号和阿波罗号三代载人飞船以及航天飞机。乘坐这些航天器,截至1997年4月世界上已有727人次宇航员成功地进入了太空。 第三个难题是,可靠的救生技术及安全返回技术。 载人航天与不载人航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救生技术的应用和安全返回的绝对可靠。 载人航天的救生装置有弹射座椅、逃逸塔、分离座舱和载人机动装置等。它们在飞行的不同高度发挥各自的作用。 一般来说,飞行高度在10公里左右时,宇航员可以采用弹射座椅的方式弹出发生危险的航天器,跳伞救生。也可以启动逃逸塔,让逃逸塔拉着飞船甩掉出毛病的火箭另行降落救生。如果火箭高空发生问题,宇航员跳伞不行了,逃逸塔已按飞行程序抛掉了,则只有采取分离飞船座舱的办法,让飞船座舱自己返回救生。飞船入轨后,一旦自身遭到损坏或宇航员生病,需营救时,那么只有暂时采用船上救生装置等待地面发射飞船救生的办法。 飞船的安全返回也不容易,它需要启动反推火箭减速、调姿、进入返回轨道等技术,还要闯过三道"鬼门关":一是过载关,飞船高速进入稠密大气层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过载,就像飞机撞山一般;二是火焰关,飞船返回与空气的剧烈摩擦会产生几千度的高温,没有防护,钢筋 铁骨也会化为灰烬;三是撞击关,飞船降落尽管有降落伞,但它的降落速度仍达每秒14米,不采取措施,就是壮汉也会被摔死。此外,落点的精度也是大问题,前苏联的一艘飞船返回时出现落点偏差,结果营救人员找不到宇航员,而宇航员却被困在冰天雪地的森林里差点冻死。 尽管载人航天困难重重,但人类正在一步步地掌握它的规律。中国航天科学家已经具备了解决三大难题的能力,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已经蓄势待发。 
2011年9月21日21时16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全部过程。 作文400字 天宫一号奔向太空,这是中国迈出意义非凡的一大步,同时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实现了全面载人航天飞行能力。 根据了解,“天宫一号”只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但并不时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站,它只是一个雏形——一个重8T多的空间实验室的雏形。“天宫一号”设计寿命期为两年,在这两年内,我国将会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宇宙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完成空间使命的交会对接。掌握空间交会对接的技术,为建造空间实验室积累经验,为建造中国的空间站打牢基础。“天宫一号”升空入轨后,发射中心将在11月1日发射神八。 “天宫一号”为中国构建太空空间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国际太空站的历程。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了国际空间站的新构想;1993年,经过将近十余年的探索和无数次重新设计,终于开始着手建设太空站;1994年,准备阶段开始,在此期间,航天飞机与“和平”号太空航进行了9次对接;1998年,国际空间站的第一组件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成功;2001年,命运号实验舱与团结号节点舱对接,探索号气闸舱安装完成;2008年,哥伦布号实验舱安装完成,开始安装希望号实验舱;2010年,安装宁静号节点舱。 从国际太空站的艰辛历程可以看出,“天宫一号”只是中国向太空迈出的一小步,但是这绝对是意义巨大的一步。 中国载人航天是深谋远虑的,每一步都经过无数次计算和测试,确保万无一失。目前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可以说,中国航天技术是借鉴前人的技术而自主创新的。中国航天现有八大系统: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监控通讯系统、着落场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这八大系统是中国经过长达10多年的摸索才总结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辛酸。 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 因此,以神七天宫一号为起点的中国空间站建设,将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周建平说过:只有对人自身在太空中的行为和能力有了清晰的认识,才可能具备更好的开发能力。目前,中国正在朝着这样的目标进发。中国的空间站将成为世界科学发展进步的平台,为人类探索做出贡献。 作为一名高二化学生的我,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中国在载人航天事业技术上的发展,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更加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要为祖国的繁荣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我们党和人民创造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今天,载人航天精神又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增添了一笔新的宝贵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荣耀神州,弥足珍贵,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载人航天精神的思想内涵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意志和杰出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 不辞辛劳、艰苦创业———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戈壁、浩瀚海洋,洒下几代航天工作者辛勤的汗水,留下几代航天工作者奋斗的足迹。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梦想,栉风沐雨,不辞辛劳,克服了无数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以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创造了中华民族科技进步的奇迹。 一往无前、勇攀高峰———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科技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广大航天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不因遇到挫折而气馁,不因取得成功而懈怠,表现了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科研人员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航天员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冲击,表现了钢铁般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自主创新、求真务实———特别能攻关的精神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进展,靠的正是自主创新的勇气、智慧和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艰苦创业、奋力攻关的基础上,始终坚持高起点发展,瞄准当今航天科技发展前沿,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自主创新,突破和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进展。中国的载人航天走的是一条与世界上任何航天大国都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投入少、效益高的道路。速度与效益,需要极高标准的工作质量。“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分秒不差”……这些看似极端的口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人严谨求实的作风。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突破,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作为一项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包括了飞船、火箭、测控通信等七大系统,涉及力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自动控制、微电子等众多领域。投入研制、试验和协调配合的单位多达3000多个。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又一次空前迸发。无论科研人员还是保障人员,无论火箭、飞船的研制者,还是发射场、着陆场的建设者,情系载人航天事业的千军万马用齿轮咬合般的协作精神,汇聚成了助推神舟飞天的强大力量。 载人航天精神的时代价值 时代需要榜样,时代呼唤英雄。先进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引领时代的方向,他们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他们的事迹是一个时代为祖国乃至全人类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展现出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最强音。 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的精神 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就是要像他们那样,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埋头苦干,艰苦创业。 今天,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有些人迷失了方向,在他们眼中,人生的目标就是金钱。而航天员们的成功,则从正面向社会昭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意志,离开正确的事业发展方向,单纯以金钱作为追求的目标,只会走入歧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艰苦奋斗,反腐倡廉,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需要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的载人航天精神。 大力弘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就是要像他们那样,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艰险,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进入了一个攻坚阶段,我们将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此时更应该大力弘扬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懈登攀。 大力弘扬特别能攻关的精神 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就是要像他们那样,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刻苦钻研,严细慎实,不懈探索,勇于创新。 对于即将执行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中国来说,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且为我们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的方针,牢牢掌握尖端技术发展的主动权。 大力弘扬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就是要像他们那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团结一心,共创伟业。 团结就是力量,协作凝聚希望。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军事水平的竞争,更是民族精神力量的竞争。我们应当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共同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勇于奉献、不怕牺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同样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保证。 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一代代航天人艰苦奋进的动人业绩和英雄精神,正成为我们民族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给我们民族带来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