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瞪小眼a
关注农村空巢老人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养儿防老”正在逐步走向解体。这一特点,由于城乡差距和大批青年外出打工,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加复杂。陕西省太白县的杨德清老年夫妇,就已经6年没有吃过肉。(9月23日《华商报》) 这样的场景其实并不鲜见,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因为子女养老意识越来越淡,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等综合因素影响,家庭养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传统的“养儿防老”体系正在解体,这些问题特别明显出现在最低保障线上生活的农村“空巢”老人群体身上。 时下的农村更像“老人村”了,十室九空。留守一族大多是老人。他们有儿女,却享受不到儿孙在膝的欢乐,甚至连生活来源也成问题。而在国家养老方面,其待遇还不如五保户或者“失独老人”,结果便处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间的夹心层,看似谁都在管,结果却谁都没有管好。在这种情况下,“6年没吃肉的辛酸”就无以避免。 虽然我国农村实行普惠制养老金制度,凡是60岁以上的农村户籍人口,无论其就业历史和收入状况,均可获得以国家财政为基础的、按月领取的有保障的养老金。但由于这种普惠的标准很低,还无法起到兜底作用,如果仅是唯一生活来源,就无法避免“6年不吃肉”式的悲情。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养老还得寄予于“养儿防老”。但问题在于,在“养儿防老”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况下,如何改变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让农村老人真正“老有所养”就应有制度层面的设计和调整。 在目前,由于国家财力所限,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农村养老体系,而社会养老的水平又很低,难以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还应以家庭养老模式为基础,强调自身积累,倡导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一些实质性修改,对于不尽赡养义务,甚至遗弃老人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同时,相关部门应当着手起草农村养老方面的法律,让家庭养老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另一方面,应当建立一定的激励措施,调动家庭养老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发展社会化养老,实现从家庭养老向“家庭、社会、国家”综合养老体系过渡。 此外,推行农村互助养老,通过土地流转等盘活养老资源,并实现农村养老国家兜底,不断提高普惠制养老金标准,都应纳入政策统筹范畴,稳步实施,整体推进,如此,“6年不吃肉”的辛酸才会成为过去,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春天才会早一点到来。堂吉伟德 
关爱空巢老人,让他们不再孤单六年级 | 其他 | 764字——践行“中国梦”一个孤苦伶仃的身影,一个傻乎乎的笑脸……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她经常拄着拐杖,在小区的垃圾桶里捡些废旧报纸,塑料瓶,颤巍巍地走着。她是谁?她的儿女呢?她就是生活在我们小区里的一位老奶奶。听妈妈说,老奶奶的老伴早已去世,儿女不在身边。家里只剩下了她,因为身体不太好,需长年吃药,退休金不高的她只能靠捡些垃圾来贴补生活。每当我放学时,我都会笑着说上一句:“奶奶好!”接着她就冲着我傻乎乎地笑着。每天吃过晚饭,我都会在小区里散步。我常常见她坐在小区门口的椅子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这时,我会坐在她身旁,和她聊一聊我们的校园生活,发生在班级里的有趣的事情,学校开展的活动等。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跟她说话。而她回答我的总是一个傻乎乎的笑脸。像老奶奶这样的老人,被称之为“空巢老人”。而当今社会,这样的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了。一天,我翻开报纸,几个数据跳进我的眼帘: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预计“十二五”期末,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关爱空巢老人,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说的就是孩子想孝敬亲人,可亲人早已不在。 有些事情是你想做也做不了的,而有些你现在能做的事情不去做的话,等你想去做了有可能就没机会做了。试想,很多的年轻人,远离父母,外出打拼挣钱,也许他们挣钱是为了让父母有更好的生活,可也许等你挣到了很多很多的钱以后,你才知道你失去的是什么?也许你会后悔,没有陪同自己的父母走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本该幸福的时光——晚年。我想,每一个人都要在情感上关注父母、理解父母,常回家看看。社会也应该给这些老人更多的关爱。关爱空巢老人,让他们的晚年不再孤单,成为我们践行的中国梦。本文章来自乐乐课堂319名师点评这是一篇描写关爱空巢老人,让他们不再孤单的文章,读了你的文章老师知道了你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空巢老人的同情。全文语言流畅自然,是一篇不错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