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t234
通过《永别了, 武器》来看海明威的战争观摘要 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在《永别了, 武器》中, 阐述了他的战争观。战争是一场灾难, 一个名副其实的屠宰场。亨利看透了战争的实质, 逃离了部队。海明威认为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就像在着火木头上逃命的蚂蚁的命运, 表达了他对那个战争中世界的特有认识。作品艺术地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关键词海明威战争观影响欧内斯特· 海明威而万唱洲一美国世纪著名小说家。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出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的一战经历是《永别了,武器》的创作源泉。他用独特风格塑造的现实主义思想艺术形象来表现强烈的反战主题, 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翰· 肯尼迪总统曾经说过“ 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 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海明威的战争观—战争是一个屠宰场海明威作为“ 迷惘的一代” 的杰出代表, 把反战作为文学创作的主题。他的《永别了, 武器》把“ 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海明威本人参加过两次战争, 在战场上负过伤, 又多次担任战地记者。这些经历不仅使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 而且在心灵和肉体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一次大战的烽火焚毁了他同时代人的信仰及价值观念, 在海明威眼中呈现的是一个充满痛苦和折磨的社会。展示了当时西方人的生存状况及精神状态。残酷的现实使他们失去生活中原有的美好理想, 认识到“ 神圣” 、“ 光荣” 、“ 牺牲”等口号的虚伪性。故事的中心人物是费雷德克· 亨利, 一个参加意大利军队对奥地利作战的美国人。他的任务是开救护车, 运送伤员。他抱着好奇心和浪漫主义参加战争, 想在战争中探索一些人生价值, 但真正的战争和他想象中是不一样的, 他亲眼目睹了七千名士兵死于疟疾和在战壕中被炸断了肢体、凄惨死去的驾驶员帕西尼。战争的发动者残酷杀害不肯为他们卖命的士兵“ 中尉, 那次你也在场吗他们不肯出击, 结果就每十人中枪决一人。”“ 不在。’,“ 事情是真实的, 事后人家叫他们排好队伍, 每十人中挑一个出来。由宪兵执行枪决。”这就是战争, 所谓战争的荣誉在现实面前破灭。亨利受伤后被送到医院治疗时, 战友雷那蒂问起他在前线的勇敢精神, 让他详细述说以取得荣誉奖章, 亨利对此十分反感, 毫无热情, 他反复声明他没有任何战功, 战场的最后结局不论谁赢谁输, 得到的结果将都是肉体和心灵的伤害而已。人们在战争中都心怀恐惧,所谓英勇无畏等行为都是不存在的。雷那蒂和他们的上级某少校全都厌战, 都在痛苦地承受战争带给他们的创伤。同时, 他们羡慕亨利, 因为他负了伤, 可以暂时离开战场。战时文人的反战思想, 充分反映在文学著作中。海明威在《永别了, 武器》中, 借亨利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反战思想“ 我每逢听到神圣、光荣、牺牲等字眼和徒劳这一说法, 总觉得局促不安⋯ ⋯我观察了好久, 可没看到什么神圣的事, 而那些所谓光荣的事, 并没有什么光荣,而所谓牺牲, 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场, 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 而是掩埋掉罢了。” “ 抽象的名词、像光荣、荣誉、勇敢或神圣倘若跟具体的名称—例如村庄的名称, 路的号数, 河名、部队的番号和重大日期等等—放在一起就简直令人厌恶。”收稿日期以一一作者简介孙树彪一, 男, 吉林梨树人, 硕士研究生, 从事英美文学研究。一作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 一切都失去了常态, 呈现出畸形、变态、荒乱和混乱不堪。在《永别了, 武器》里, 秋雨潇潇, 河水泛滥, 战斗在无秩序、混乱中进行着, 偶尔的胜利是侥幸的。等待每个人的都是失败甚至死亡的厄运。亨利和战友受所谓“ 拯救国家和民主” 口号的迷惑和煽动, 参加了战争。经过战争和命运的洗礼之后, 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虚伪和欺骗。原有关于人生、战争的天真梦幻般理想在残酷事实面前破灭了。面对着硝烟迷漫、尸骨遍野的战场, 人们感到迷惘和找不到前途。但在海明威心中, 正义是永远不会被邪恶战胜的, 觉醒了的人们奋起反抗, 他们反抗命运的决心和勇气支撑起一个与现实相对立的精神世界。使人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价值, 可以看到在卡波雷托大撤退中士兵们愤怒的反战情绪“ 战争不会继续下去的, ” 一个士兵说。“ 我们正在回家。战争结束了。”“ 人人都在回家。”“ 你们是哪一个旅的” 一个军官叫到。“ 和平旅。”有人喊到。军官一声不响。“ 他说什么军官说什么”“ 打倒军官, 和平万岁”这些是士兵们愤怒的口号, 他们认为战斗是军官们的责任。从这一段的描写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士兵们在残酷现实教育下思想认识的提高, 精神上已经开始挣脱禁锢, 反战情绪空前高涨, 这是海明威对自身所经历过的同样战争生活感受的反应。意大利军队大撤退途中的涣散、无组织程度愈演愈烈, 这是一个彻底混乱的场面, 作者最大限度为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恐怖, 爱莫被自己国家的人所杀, 博内罗宁愿当俘虏也不愿做战争无谓的牺牲品, 最后, 战地警察的疯狂屠杀把这场恐怖演到了最高潮“ 要枪毙我的话, ” 中校说, “ 就请便吧, 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他画了一个十字。那些军官会商了一下。其中一个在一本拍纸薄上写了些什么。“ 撤离部队, 明令枪决。”他宣读。意大利人自相残杀, 嘴里却喊着爱国的口号, 在风雨夜中战地警察随意枪杀无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噩梦景象。亨利未能辛免, 遭到捕获, 眼看着周围的人要个个被枪杀, 他别无生路, 只有逃跑, 潜人水中逃离了那个杀人现场, 否则会被作为一个外国间谍立即枪决。此时的亨利思绪万千, 一幕幕血肉横飞的战斗场面, 一桩桩惊心动魄的死里逃生就像银幕上的电影在他的眼前一一掠过,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战争责任已结束了,作为一个军人, 他已离开了部队, 告别了武器, 战争的胜负已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了。海明威通过描写主人公们在战争中的经历和遭遇的创伤, 揭示了一个主题战争是罪恶的, 带来了死亡与毁灭。它摧毁的不仅是人的生命, 也给人的精神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作品再现了一战时期广阔的历史画卷, 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战争场面交替出现, 将给读者一个对战争、对人性更真实、更亲切的感受。当代美国作家索尔贝娄于年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说“ 海明威可以说是那些在伍德罗· 威尔逊和其他大言不惭的政治家鼓舞下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的代言人。这些政治家的豪言壮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这应当用满铺在战壕里的僵硬的年轻人的尸体来衡量。”战争留给世人的启示与思考值得深深地回味。在创作中, 海明威总是融人自己的向往, 叙写独特的生命体验, 艺术地表达了自己的现实理想与主体情怀, 作品中主人公亨利完全可以看做其自我写照。他把战争中的残酷与荒谬战争对人的精神伤害以及他们在厄运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展示出来, 流露着对战争的反抗和对理想世界的执著追求和向往, 把这样真挚的情感与作品中人物巧妙地结合起来, 使海明威这种反抗精神跃到了一个更崇高境界。这些不寻常的生活经历促使他对战争和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 我有一次野营, 加一根木材在火上,这木材上爬满了蚂蚁。木材一烧起来, 蚂蚁成群地拥向前, 起先向中央着火的地方爬, 随即掉头向木材的尾端爬。蚂蚁在木材尾端聚集得够多了, 就掉到火里去。有几只逃了出来, 身体烧得又焦又扁, 不晓得该爬到什么地方去。但是大多数还是朝火里跑, 接着又往尾端爬去, 挤在那还没着火的尾端上, 到末了, 还是全部跌在火中。我记得当时曾想, 这就是世界的末日。”海明威对人类的厄运作了明确而尖刻的比喻, 在战争中, 人的处境就像亨利所目睹过的在着了火的木头上逃命的蚂蚁命运, 无论你怎样努力奔命, 到末了还是全部跌入火中, 被活活烧死。在这样一种“ 世界末日”面前, 再好的人都不免一死, “ 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 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 不偏不倚, 一律看待。”这是亨利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的, 也可以说是海明威通过作品主人公表达的他对那个战争中世界的特有认识。战争, 悲剧和死亡的思想是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永恒主题。他在两次大战中所体验的感受形成了其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思想。他把这些思想庄重地摆在了读者的面前。如果说, 在世纪的文学里, 战争和死亡,曾经是说不完的话题, 那么, 在人类历史上的世纪,人们不可回避也无法回避的话题是什么呢是和平与发展。海明威倾尽心血写下的这些作品, 他的价值取向, 不仅仅是为了揭露战争, 而正是企图唤起人们和谐一一共存的意识, 敦促、激励人们寻求、创造一种更科学更理性的态度对待生活, 珍惜生活。所以说, 海明威这种悲剧意识并非完全意味着死亡和毁灭, 而是寓意人们从悲剧和死亡中看到光明与前途, 看到和平与快乐。正如美国著名剧作家米勒说的那样“ 在真正的悲剧中所显示的作家的乐观主义精神比喜剧更丰富, 而悲剧的最后结果应该增强人们对人类的最光明的憧憬。”杰克· 伦敦在他的作品中多次体现“ 认识生命才能热爱生命。”所以我们要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深化自己的思考, 用更清醒的理性思索, 更深沉的历史反思。民族的兴盛, 国家的发展, 时代的前进, 人类的生存, 是正在以急邃的步伐向前迈进的中国人所面临的重大无比的课题。这部作品在美国当代战争题材作品中有着一定地位, 在纷繁复杂的新世纪, 我们可以从它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战争是人类文明史不可分割的部分, 帮助我们解读历史, 认识人类发展的轨迹。他在作品里主人公的勇敢与情感中表现了对人性的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 和平也是由战争收获来的, 战争的胜利不仅表现在战争本身的胜利, 也表现在一种自由民主对一种邪恶专制的胜利, 从而使其走向理性的道路。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战争史, 期间发生的一切事件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战争二字的含义较为宽广。如今提倡和平与发展的氛围下, 怎样看待战争这个概念以及它的生存和发展, 是我们每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所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海明威擅于描绘战争, 读了《永别了, 武器》使人明白战争是一个屠宰场, 人们在战争中看不到任何光荣、辉煌的事。揭示了那场荒唐战争留给青年一代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这部小说在美国两次被拍成电影, 在世界许多大学成了专门研究的课题、作品让人们感觉到美与恶, 给人以感情上和意识上的认可与否定。在历史发展长河中, 它依然焕发着永不泯灭的光辉, 在我们的精神里共鸣。海明威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 对战争除了诅咒之外无法指出消灭帝国主义战争的正确途径, 关于全世界人民如何团结起来彻底消灭帝国主义战争根源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没有体现, 给读者留下一些遗憾。」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一个人生的寓言。 海明威用象征手法赋予它多层寓意,他曾经说过:“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男孩描写一片真实的海,一条真实的鱼和一些真实的鲨鱼,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出色的好,把它们描写的足够真实的活,他们会意味着许多东西”。《老人与海》中象征性,而这种象征性是依靠我们用心才能去感受到的,而不是生搬硬套去强加它的寓意。 海明威是一位现代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他影响很大,他曾经参过军,在意大利受过伤,他深刻体会到了战争对人类的灾害。在他前半期小说创作品中,描写战争的《太阳照样升起》深刻,描写战后欧美青年的迷惘,斯特因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因此,寻找出路,寻找对生活的认识,是海明威要探索的主题。他塑造了个性鲜明的 “硬汉性格”形象。在迷惘失落中,顽强拼搏,海明威在选择人物时特别喜欢斗牛士、拳击家、猎人、士兵等,他们以精心的毅力在同“充满敌意的世”界进行抗争来维护尊严,保持强压下的优雅风度,但从对象上“硬汉性格”又是不同于早期的作品,《打不败的人》是为自己而战,《丧钟为谁而鸣》主人公乔丹是是为人民的事业献峰的英雄,向邪恶势力挑战,体现了三十年代的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的心愿,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气息。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硬汉性格的继承和发展。 海明威的父亲是位医生,喜欢打猎,从小对海明威有了深刻的影响,长大以后多次参加军队各项活动并来过中国,因而有冒险精神。这为写捕鱼打下了基础,而海洋又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寓思想于形象之中,给我们深刻的形象意义。 老人是人类的代表,象征人类的精神力量。从整个过程看,男孩和狮子是勇气和力量的象征,也是青春和希望的象征。 圣地亚哥是勇敢、自信的化身,在他身上体现着人类深处困境,面对死亡时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战胜困难的高贵品质,这些意象在他以前作品中就所有体现,但在这里却尤为突出,淋漓尽致。达到了思想的颠峰。 年轻时代的老人,有力气,有活力,年老呢?在八十四天仍没有打到鱼的时候,毅然出海,充满了自信,与马林鱼进行了生死较量,最终胜利返回。尽管所捕的大鱼只是一副空骨架,从客观上讲老人失败了,但精神上却是一个永远的胜利者,因为老人没有屈服,没有放弃,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形象。因而,他的形象永远回荡在我的脑海之中。 在文中,马诺林与狮子多次出现,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们多次给老人以鼓励和勇气,成为老人汲取力量的源泉。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也是人类的希望,老人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过去,而孩子也能从老人的身上学习到捕鱼的方法,可见他们体现出两代人的关系,而正是这种关系才推动了人类向前发展。 马林鱼也是《老人与海》中的一个重要的形象,正因有了它才有了老人这一海明威式的英雄形象,我们的硬汉也就血肉丰满起来了,正是有了它才让我们去热爱生活,勇敢面对生活,马林鱼和老人本身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但是又存在于一个统一的天地——大海。老人是人类的代表,而马林鱼是自然界的生物,很自然产生了矛盾,而展开了生与死的较量,而体现的是老人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在斗争中,老人是马林鱼的兄弟,而行文中又有爱怜之情,都说明老人与马林鱼的依从关系。而鲨鱼象征了邪恶和厄运,老人驾船出海捕鱼、斗鲨象征着不平凡的人生之旅。 从简单的情节我们能体会到人类的代表圣地亚哥和男孩与自然界的代表马林鱼、鲨鱼斗争而协调发展。而大海正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生活场景。 海明威用了不到三万字,写了一位老人、一个男孩、一条大鱼,却给我们写了一个世界。掩卷沉思,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推及开去,我们人类社会,每一个人又该如何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呢?首先,让我们懂得了人类在自然界中斗争时是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的,但失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信心,要有尊严,要拿出勇气,要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发挥到极限,要知道我们真正的能耐。一句话,就是精神的力量。其次告诉我们,对于自己的事业奋斗下来,拼搏开去,从斗争的过程体现自己的价值,把工作当成自己的生命。另外,我们人类要想取得前进,必须从各方面着手要有合作精神。狮子、棒球队员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这样,孤单的老人并不孤独。有限的力量将走向无限,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才将有长足的发展。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生的创作的结晶,是思想和艺术的总结,它以简练明了、朴实含蓄的语言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美丽的寓言世界,不仅体现了他的美学追求,更重要的是对人类的灵魂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描写,告诉了我们方法,指明了方向,不仅给我们中国的文坛带来了生机,也让世界文学长廊充满了活力。因此,他的作品不是一个时代的作品,而属于整个时代,是人类文学发展长河中的永久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