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yingfy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一、荒漠化形成环境背景(1)从地理区位来看。新疆深居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群山环绕,是世界上的干旱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干旱区的主体。乌鲁木齐永丰乡地处亚心,距太平洋2500公里,距印度洋2200公里,距北冰洋3400公里,距大西洋6900公里。(2)新疆最典型的气候特征是干旱。受深居大陆腹地以及群山阻挡的影响,新疆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年均降水量不足150毫米,但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左右,是降水量的数十倍,甚至百倍。请看右图:(3)新疆水资源短缺。新疆共有河流570条,年径流总量为884亿立方米,仅占到全国地表总径流量的3%;新疆单位面积的水资源量为53,253m3/km2,远低于世界单位面积的平均水资源量800,000m3/km2。(4)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新疆河流以中山带降水和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内分配极为不均,其中6~9月的径流量占到全年总径流量的80%以上。新疆水资源空间分布极为不均。若将新疆划分为面积大致相当的二部分,那么西北部的水量就占全疆水量的93%,而东南仅占7%。(5)植物稀少。新疆国土面积中40%的土地是不毛之地,42%的土地为荒漠植被覆盖,森林、湖泊、湿地等面积仅占全疆面积的12~18%。(6)沙漠面积大。新疆共有10片沙漠,总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沙漠总面积的63%。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7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8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7)绿洲面积小。新疆地貌轮廓表现为“三山夹两盆”,山地与平原的面积大致各占50%。其中,沙漠面积占43%,戈壁及碱滩、草甸面积占34%,绿洲面积28%,水域面积40%。而绿洲仅仅是沿山麓地带,呈星星点点块状分布。(8)人为影响。目前新疆人口近两千万人,绿洲面积约7万多平方公里,分别是50年代初的1倍和4倍。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绿洲面积的扩大,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造成了河流下游区域和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加剧了荒漠化进程。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开发以及过度放牧等也是引起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你好,这是一想象作文,建议你还是自己写,想象几百年之后土地变成沙漠的样子,什么原因造成的,具体的概念的东西从网上查些。
为什么要防治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样,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从亚太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地退化的影响构成来看,植被破坏占37%,过度放牧占33%,不可持续农业耕种占25%,基础设施建设过度开发占5%。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过度放牧、过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村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相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恶果,在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大量生态难民。在1984-1985年的非洲大饥荒中,至少有3000万人处于极度饥饿状态,1000万人成了难民。据199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估算,荒漠化在生产能力方面造成的损失每年接近200亿美元。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一步估算了防止干旱土地退化工作失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未来20年总共约损失5200亿美元。1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由于全球土地退化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23亿美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如果在下一个20年里在防止土地退化方面继续无所作为,损失总共将高达8500亿美元。从各大洲损失比较来看,亚洲损失最大,其次是非洲、北美洲、澳洲、南美洲、欧洲。从土地类型来看,放牧土地退化面积最大,损失也最大,灌溉土地和雨浇地受损失情况大致相同。从1980年和1990年所作估算的比较来看,由于世界各国防治土地荒漠化的进展甚微,在1978-1991年间,全世界的直接损失约为3000-6000亿美元。这尚不包括荒漠化地区以外的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我国荒漠化类型及其分布我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我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于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其中,干旱地区约有6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西,腾格里沙漠和龙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半干旱地区约有49.2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东向南,穿杭锦后旗、橙口县、乌海市,然后向西纵贯河西走廊的中一东部直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呈连续大片分布怎样防治土地沙漠化?具体措施包括:(1)抓紧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2)限定最高草原载畜量,建立草原监理制度,严禁超载放牧;(3)搞好草原围栏,围栏旁边要种树;(4)改变饲养方式,推行牲畜舍圈养或划区轮牧;(5)加强对草原的养护,大力防治草原病虫鼠害;(6)采取草地复壮措施。在西部地区广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蚀比较突出,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潜力衰退。因此必须加强对长江上中游山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具体措施和方法包括:(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2)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监测。(4)退化坡地改良与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领取退耕补给的粮钱后,仍然靠山吃山,开荒、砍树、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越砍”的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应创造条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条件特别恶劣地区贫困人口逐步迁移出来,安置到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和这些人口的脱贫问题。同时也抓紧落实退耕还林还草。生物措施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最终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治理和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实践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机械和化学措施通常被作为生物措施的辅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术措施为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具体来说有3种方式,即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荒漠之害危及人类生存 土地荒漠化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尤其是长期饱受土地荒漠化之害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一直在努力探寻根治荒漠化的方法。 联合国环境保护署最近的调查表明,今天全球35%的陆地面积已成为沙漠和沙漠化土地,这意味着1/3的陆地面积已经失去或基本失去人类生存的良好条件,世界上110个国家的10多亿人口蒙受其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地球荒漠化并不是指现有沙漠的移动,而是指包括气候异变和人类行为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如滥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过度耕种造成的土地贫瘠;牧区放牧过多,毁坏草场;以及缺乏完善的排灌系统导致的土地盐碱化等。据调查,荒漠化已危及世界上12亿多人口的居住地和生计的来源,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这是目前世界饥民已增至5.75亿人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世界已经荒漠化的土地有1/2在非洲,1/3在亚洲。非洲尼日利亚的沙漠面积已占该国总面积的90%以上。我国荒漠地区耕地退化面积达到陆地面积的20%。 治理荒漠寻求新对策 为了阻止荒漠化,许多国家纷纷强化环保意识,严格环保法规,并采取种种措施治理沙漠。1991年,中东地区的阿联酋开始在沙漠中建造人工湖泊。这些湖是用粗大的水管从海岸附近地区将水输送到距海岸160公里的阿季班绿洲而建成的。阿联酋计划在沙漠深处用海水建造5个人工湖,发展海水养殖,并培育出一群别具风格的沙漠旅游景点。 1993年,西班牙科学家安·阿尔巴率领一个科学实验小组,开始在赤道附近的沙漠地带推广一种由他发明的“塑料树”。这种树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该地区白天和晚上温差较大的现象,充分蓄集大气中的水蒸气,使之凝结成水。白天,树干中的泡沫塑料将蓄集到的水分慢慢蒸发,当空气中上升的水蒸气得到充分冷却时就会出现降雨,从而改善气候环境,有利于发展沙漠种植。 1996年,日本九州大学的科学家提出,用成本较低的纳豆丝绿化沙漠,次年这个课题已列入日本国家级科研项目。纳豆是日本家喻户晓的豆制品,由于纳豆成分中含有丰富的谷氨酸,在放射线照射下能显著提高分子间的结合力,因而可制成高吸水性能的树脂,其蓄水量可高达树脂本身重量的5000倍。这种树脂吸水后即成凝固状态,即使用离心分离器也很难把水分离出,在阳光照射下水分也很难蒸发。由于这种树脂是用纳豆丝制成的,在土壤中能被微生物分解,不会污染环境。非洲的一些国家已开始用这种树脂来改造沙漠,使沙漠成为生长庄稼的良田。 共同行动改造沙漠 联合国《2000年全球环境展望》指出,每年全球因土地退化而少收获2000万吨粮食,其中非洲粮食损失尤为严重。自1950年以来,非洲已有5亿公顷的土地受到土地退化的影响,其中65%是可耕地。目前,非洲可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在未来40年内非洲农作物产量将会减少一半。面对日趋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形势,非洲国家早在1994年6月就通过决议,要求各国制定行动纲领,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土地荒漠化问题。非洲统一组织为此还专门成立了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以指导整个非洲地区共同行动。 近年来,基因农业迅速崛起,于是许多科学家想到利用基因改性技术发展沙漠农业,让沙漠为人类作贡献。去年,英国科学家发现,南非沙漠地带有30多种作物在常年无雨水的情况下照样茁壮成长,其中有些花卉在数月无雨水的情况下,一旦获得水分后,很快叶瓣色彩鲜艳,花香四溢。原来,这种被称为“更苏作物”的花卉,其细胞中含有辛酮糖物质,当它们失去水分后。辛酮糖就变成蔗糖,而蔗糖在细胞内则变成晶体状,可防止细胞的破裂,从而避免花卉的枯萎和死亡。据悉,科学家计划将这些作物的基因注入其他作物,培育出一大批适宜在沙漠地区种植的庄稼,让沙漠造福人类。 近年来,各国在治理荒漠和改造沙漠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土耳其国立科技研究中心证实,将含有若干特殊矿物质的北非洲撒哈拉沙漠尘土撒播在高空云层中,能够产生雪花增加降雪量。据了解,土耳其东及东南地区经常干旱,科技研究中心遂于1996年在东部地区成立测量站,观察当地冬季的降雪量,发现每当北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含有大量尘土的云层移动至东部地区时,当地的降雪量即出现异常增加的现象。该研究中心分析发现,撒哈拉沙漠尘土中含有若干特殊的矿物质成份在内,在天气晴朗时候与高空的湿冷空气相遇,会产生大量的雪花,进而增加降雪量。据塞丹表示,经过在实验室里类似的环境中试验,也得到相同的结果。该项试验已进入室外实验阶段,科技研究中心计划在今年冬季携带撒哈拉沙漠尘土,搭乘飞机至东部上空撒播,希望能为长期干旱的东部地区带来丰沛的降雪量,以解决明春的缺水问题。 尽管许多国家在防治荒漠化方面显示了坚定的决心,并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仍面临着大量艰巨而具体的工作。专家们并且认为,应该将防治荒漠化与发展经济、科技有机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荒漠治理产业,并相信这个产业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托普费尔最近指出,荒漠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并减免债务,帮助它们缓解因土地荒漠化而造成的巨大粮食压力。他还呼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国家转让有关技术,促进荒漠化问题的最终解决。刘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