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kelord
室内环境艺术论文 人的一生有2/3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建筑设计大师、室内设计大师梁思成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物不仅仅给人以舒适的享受,而且像音乐一样更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就环境保护而言,人们提出了“绿色建筑”,它包括美观舒适,采光通风,环境污染,噪音隔声,保温隔热,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等等。这都是室内设计师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室内环境是为人们室内活动提供的场所,它随着人们的生活而拓展扩大,并逐渐发展成为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环境整体,人们通过自身的感觉效应,在生存活动中不断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们对室内空间环境的感觉效应实际上是对空间的一种体验,在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人群对空间的理解、对空间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其中主要包括了人们自身行为以及心理与环境空间相聚合的秩序。这些实例不胜枚举,如莱特的考夫曼别墅、米斯一凡德罗的范斯澳斯住宅、勒·柯布西埃所强调“阳光、空气和绿地”、格罗皮斯对住宅的日照、层高、间距等关系的研究等等,把人与环境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和谐,使人、环境、风格、形式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一种对人的关怀;一种环境的气氛;一种完整的、自由的个人空间。 在人类社会即将迈向21世纪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从人与环境关系的高度来认识环境的发展与创造,也是近年来环境艺术学认识上的一大进步。由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以及信息交流有了飞速的发展,人类生存和行为在范围上已经大大扩大,内容上也大大丰富与加深,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而是要解决人类生存与行为的全面要求与提高生活的质量;充分地满足人们置身环境中的生理与心理需要。因此,人们对其自身环境生存与行为质量认识程度,以及环境的美化、科学化、合理化和完善化的程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1世纪的即将到来,使人们环境心理的变化也越来越丰富。现代的室内环境设计更需要对环境进行人性化的处理和意义的赋予,把人们的主观感受渗透到环境中去,使其成为个性和时代性的环境模式。成为能反映新时代精神和物质技术发展的新的历史。 这使得环境创造的要求,对室内设计发展有了新的影响: 第一,从环境的创造要求来看,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不仅要创造一个对身体健康有益的和工作、生活合适的环境;而且还要求创造性一个文雅、舒适、美观的环境,以美化生活。因此,现代的室内环境设计的必须要考虑人们的社会风俗、文化氛围、生活习惯和个性特点等因素,并在室内设计的创作中体现出来。在这世纪之交的年代,人们盼望着环境与人关系和谐,并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环境模式,人们基于对生存质量的深刻认识与反省以及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异化”现象中,努力寻求情感上的平衡。而室内设计也正向着更丰富的环境设计理念发展,其环境理念包含了室内环境与文化;室内环境的表现层次与表现系统;室内环境艺术与审美信息传播;室内环境与人的心理作为;室内环境与形态构成学;室内环境与社会学;室内环境与民俗学等等。这些理念发展与研究必将开阔室内设计师的眼界,使我国的室内设计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高度。 第二,从环境的创造要求来看,室内设计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学科。在创作中体现了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它可以更广泛、更直接、更生动地传递各种信息。即将到来的21世纪正是处在新的边缘学科与综合性学科不断出现的时代,许多新的学科既是分化的产物又是综合的产物。作为室内设计的发展也正是处于分化与综合的辩证过程。它借助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手段去探讨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规律,从“室内环境学”的角度来研究和预测其发展前景,从而调节、控制以达到利用、改造室内环境的目的。 第三,从环境的创造要求来看,室内设计的研究方法更加深入。它已不再仅仅是对环境空间的美学要素或是主观情感的某一方面分析,而是在识别室内环境的各种构成要素时,不只是去分析情感的本身,而是在分析产生情感的复杂的刺激物,这样,人们就可以研究环境空间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及环境与人的关系,是把人的情感和环境实体空间放在一起研究。室内设计师在进行环境空间的创造时,把客观对象的性质与人的心理因素结合在一起描述,并加以综合分析,形成主客观相结合及交叉的研究方法。 第四,从环境的创造要求来看,对现在以及未来的室内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从室内设计在现代环境艺术中所占的比重和重要位置来看,室内设计师应具有更高的素质、修养、知识、技能和文化心理结构。应具有丰富的室内环境的工程设计的经验。其二,从室内设计师的审美心理结构来看,室内设计师应对环境空间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它是丰富人们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室内设计师捕捉创作灵感的重要手段。室内设计师应对环境空间有着直觉的理解能力;其作用是在整体把握感受的基础上,抓住审美信息所传递的特有意味,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思维。其三,室内设计师应对环境空间有着丰富的想象能力;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除了培养自身的情感效应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身的知觉注意,从对环境的细致观察、细致分析入手,大力的扩展想象的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室内设计也会出现以下几种趋势: 室内设计需回归自然化: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们向往自然,喝天然饮料,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天然绿色环境中。高度民族化,只强调高度现代化,人们虽然提高了生活质量,却又感到失去了传统、失去了过去。因此,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就是即讲现代化,又讲传统。 室内设计需整体艺术化: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要求从“屋的堆积”中解放出来,求各种物件之间存在统一整体之美。 室内设计需高度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室内设计师要学会采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使室内设计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实现高速度、高效率、高功能、创造出理想的值得人们赞叹的空间环境来。 室内设计要高技术、高情理化:国际上工业先进国家的室内设计正在向高技术、高情感化方向发展。所以室内设计师既需重视科技,又强调人情味,这样才能达到高技术与高情感相结合。 室内设计讲求个性化:大工业化生产给社会留下了千篇一律的同一化问题。为了打破同一化,人们追求个性化。 服务方便化:城市人口集中,为了高效、方便,国外十分重视发展现代服务设施。室内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更强调“人”这个主体,以让消费者满意、方便为目的。 新型材料广泛应用:随着新型建筑材料、室内装饰材料的快速发展,未来的家居将变得妙不可言。空间格局自由划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的面积会呈大型化,原有小空间住房将逐步得到改造和重新装修。 对室内设计发展前景的展望纵上所述,我们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室内设计面临的课题越来越多因素化与复杂化,现代的室内设计给予未来的室内设计师是一种能力;一种创造精神;一种把握环境空间的观念和方法。我们看到,对室内环境本质的研究就是室内环境如何体现人对环境的把握,如何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如何处理好人与环境的最佳关系。室内环境氛围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人们生存空间的理想化程度。这也是21世纪赋予我们设计师的责任。为了创造人们心中理想的而又美好的室内环境,需要室内设计师与人们心灵的沟通;需要室内设计师的艰苦创造。设计以人为本,21世纪的环境设计、环境氛围必将更有诗意。 
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艺术设计风格, 总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与时代的需求发 生共鸣,产生新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设计 形态,同样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并在这 种循环中不断变化发展。我国自加入 WTO 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 趋势越来越明显,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日 益加大,科学技术发展,新旧文化观念的 冲突,都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变化 发展,没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难以 在世界立足。如何将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 文化结合促进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发展, 成为当代设计艺术家关注的焦点。 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是指设计艺术家在 创作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 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为对 时代文化观念的理解,反映社会大众的审 美理想和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 形成除了受到设计艺术家个人的性格、气 质等内在心理特征和独特的人生道路、生 活阅历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外,更重要 的是受到深刻的客观社会因素影响。客观 社会因素就包含了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 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它们共同 影响艺术家个体的性格、气质形成,进而 影响艺术设计家设计风格的价值取向。环 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还积 极或消极影响着人类文化进步,与民族精 神和民族文化相联系且相辅相成。 环境艺术设计是处理人、空间、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最终为人类提供和谐环境 的一门学科,从其产生发展都受到人类文 化的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和 创新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下五千 多年历史的积淀,其蕴涵丰富的哲学思 想、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和底蕴,它影响着 中国社会经济、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文化 的丰富养料为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形 成、变化、发展都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 国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包含物质要素(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精 神要素(包括先秦哲人的“天人合一”的 道家思想,“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中国 古代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表现形式 要素(语言、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 形、标志)等,共同作用并影响着环境艺 术设计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要素是环境艺术 设计风格发展的基础。每个时期的社会经 济、生产技术条件制约着环境艺术设计建 造的规模、建造技术、新材料开发使用等。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皇家园林建筑充分利 用和发挥封建社会时代的物质条件和手工 业技术,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 木建筑结构形式和古典园林风格。环境艺 术设计风格中高技派、光亮派、白色派、新 洛可可派、超现实派、解构主义派以及装 饰艺术派等流派的发展,在继承或反传统 基础上突出当代工业技术成就,崇尚“机 械美”,在环境中暴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 件以及风管、线缆等各种设备和管道,并 在建筑形体和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炫耀, 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社会经济和生产 技术的发展总是在以往基础上积淀、批 判、创新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自然 受此发展过程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表现 形式反映这一过程浓缩的民族文化精神。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总是沉积文化的成 分,并反映时代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国古 典园林堪称世界园林之巅,展现了深厚的 中国传统文化“隐逸精神”和文人审美思 想。例如拙政园的园主是明嘉靖年间的御 史王献臣。由于朝中权贵倾轧,官场失意, 王献臣回乡后用原来大宏寺的一部分基地 建造了一座园林。晋代潘岳的《闲居赋》中 有一段话:“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 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 园浇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 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 者之为政也。”王献臣取其意,自我解嘲地 把园名称之为“拙政园”。显然拙政园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隐逸文化之载体。又如 同里的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年间,园主是安 徽兵备道任兰生。光绪十一年(1885年), 任兰生遭人弹劾,罢职还乡,花了10万两 银子建造宅园,取《左传》“进则尽忠,退 思补故”之意,命名为退思园,由造园名 家袁龙设计。为了不露富,建筑格局突破 常规,改纵向为横向,自西到东,西为宅, 中为庭,东为园。任兰生只住了两年,后 又复官上任。园内建筑或题咏都表现出园 主人归隐与入世相杂的复杂心理,它也是 封建士大夫比较典型的一种心态。因此, 中国古典园林更为重要的是,包含对人 生、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情感归宿的 执著追求。根植东方文化土壤的我国园林 进一步阐释文化及文化精神是艺术设计风 格形成的根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完成 人的功能需求基础上,更加关注人的精神 需求和生成需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 一”演绎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生态 文化、绿色文化、自然观等设计理念,说 明了现代环境艺术风格发展和文化一样具 有很强的继承性,现代环境艺术风格发展 离不开传统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民族特色, 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 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 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求。艺术设计 的民族风格离不开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从中西的建筑、文学、戏剧、音乐、绘画 等各类的比较中,可以得出不同艺术风格 源自不同的文化基础。总之,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就是要体现出本民族的精神、性格 和气质,体现出民族的文化、风俗和习惯, 体现出民族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传统。 不少现代设计师自觉地在自己的设计 中融入了传统的因素。英国设计师吉尔设 计的新英文字体就是基于传统字体的造 型。丹麦的雅科布森和芬兰的阿尔托在其 建筑设计和家具、灯具、餐具设计中,努 力做到在工业化中反映手工业,在现代化中反映民族传统和地域传统。 二、构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环 境艺术设计风格 吸取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精髓融现代 观念构建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理 想。 我国是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集儒、道、佛 之大成,并对周围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 影响极大。我国的文化注重人与人的关 系,崇尚“仁义” 和“礼乐”,注重家庭 伦理,提倡调和持中,即在人身上体现出 的和谐,注重人和环境的关系,崇尚“天 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 “天人合一”是人本哲学和美学的完 美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 张人与自然要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共存关 系,讲究审美主体与客体的默契和形式内 容的和谐,重人情、重感受、重表现、重 意境,以美为最高准则,怡情于志,强调 美、善的结合,注重审美的认识和教化的 作用;求“气韵生动”即“象外之象、味 外之味、韵外之致”,深深地渗透到中国艺 术的创作实践中,形成具有独特中国文化 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在我国的传统 审美系统中,禅宗意识有其极重要的地 位。我国的禅宗,渗入了浓烈的审美成分, 具有深厚的审美追求的内涵,成为审美追 求的创构,培养了设计师独特的审美观, 因而,形成了“禅意”风格的当代众多设 计艺术流派。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除了考虑设 计师个人审美理想外,还必须要考虑到人 们的审美特点,有意识地从传统审美韵味 中吸取其精粹,合理应用在现代设计的思 维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浓郁民族精 神的、意境深邃的设计作品,才能形成独 特审美情趣的艺术风格。 培植现代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和谐 共生的文化土壤,构建我国现代环境艺术 设计风格形成的文化氛围。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处在文化国际 化时代,文化的国际性催生了新的审美理 想、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等,改变了现代 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环境,同时传统文化 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设计中自 然运用到传统的因素,这就需要培植现代 文化和传统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土壤,才 能促进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环境 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现代文化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征,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 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 系,就能让二者融为一体,共同促进我国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 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丰富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源泉。 传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传统是发展 的。包豪斯格罗庇乌斯说过:“真正的传统 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 吴彪重庆文理学院美术系讲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 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艺 术设计方向研究 龙厚强重庆文理学院美术系讲师,主要从事油画艺术 方向研究 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 进。”日本设计理论家佐口七朗认为:“继 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于古物之 中,而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 者的理念,即创造。”设计师创造的设计文 化,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设计 文化不断接受、不断选择和不断优化的过 程。设计师个人的创造力在设计审美文化 中起着重要作用,推动现代设计的发展, 同时也传播传统文化,使我国现代艺术设 计源泉长流不断。 传统文化永远是艺术设计不竭的源 泉,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等在设计 上的体现形成艺术设计风格,环境设计艺 术从功能内容到审美形式、从技术设计到 艺术设计都体现艺术设计的民族风格。我 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既要有民族风格又 要有时代风格,有助于传统环境艺术意境 运用于现代设计中,以达到古为今用、继 承与创新的目的,才能使中国创造在世界 立于不败之林。
环境艺术设计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从历史方面,从历史中的某个时期,室内的,室外的,技术的,美学的,市场的,发展前景的等等,很多立足点你都可以写。 从中国古典园林山石造景艺术的发展史入手,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山石造景艺术形成的思想与文化背景以及中国古典园林山石造景的艺术手法与特点,剖析了我国园林山石造景现状以及现代园林环境中山石造景艺术的风格与特点。提炼中国园林叠石掇山文化的本土特征,抛弃传统园林叠石掇山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对现代园林山石造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在新形式下中国当前山石造景的发展趋势。 我的毕业论文中的!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二战后在欧美逐渐受到重视的,它是二十世纪工业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科学、经济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它一步到位地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 “环境艺术”是一个大的范畴,综合性很强,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2]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 PDober)解释道: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影响环境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装饰人存在领域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设计师们认为艺术设计是艺术和技术完美结合的创造性活动。正因为这一特性,使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工作中,培养了对技术发展前沿的关注,以及对探索和创造的兴趣。无论是建筑设计师、工程师、雕塑家、画家、音乐家、灯光师、园艺家、工艺匠师等,都可把环境艺术视为己任,并且基于各自的专长,从不同角度理解“环境艺术”,共识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自然是天然环境,即第一环境;城乡建筑及其建筑的室内空间是人造环境,即第二环境;园林、农场、水库之类是利用自然,略施人工的第三环境。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艺术是指人造环境。 (二)“环境艺术”中的“艺术”,是以美术为骨架的。造型、光色、尺度、比例、体重、质地等形式美,是环境艺术的基本语汇。功能、空气、声音、温度、气味等因素,也须综合考虑。因而所谓“艺术”既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和嗅觉的,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它是一项非合作不可的综合创造。 (三)建筑是环境艺术的主要载体和体现者。对环境而言,建筑侧重处理自身与第一环境的关系。(切不可理解为艺术只是建筑完成后的添加和补缀)这一特性决定了建筑师和艺术家各自的分工,也暴露了各自的才智缺憾。只有把建筑师侧重的功能和艺术家侧重的审美完整地、有机地统一起来,环境艺术才能成功。新一代的环境艺术人才,应具有综合才智,避免建筑师多注重单体,规划师不顾及细节,艺术家漠视实用与技术的通病。 (四)环境艺术的精神是“景”与“情”的统一。“景”是指自然景观的选择和人文景观的营造,使环境融入风物,成为民族传统的缩影或现代文明的集锦。鉴于环境艺术的巨大体量,包涵的丰富信息,存在时限的相对长久性,它不啻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直观的表征。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创造中,设计师们总会不失时机地输入情感,体现人情味,把造境上升至造意境,追求环境中的情调,烘托民族的风格,抑或也体现设计者的个性。 (五)环境艺术的最高原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处。“人是自然之子”这句话,揭示了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另方面,一切建筑又都是以使人与自然相对分离和隔绝来保护人,避免人“风餐露宿”、“星月披肩”的。但凡人造环境,都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环境艺术正是要在这种改善与破坏中,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人为主、物以人用”。建筑造址更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型、色、声、光、气的处理均为使人愉悦;道路、楼梯、门窗要方便人的出入。家具、商场、车库、垃圾站等配套设施,也得考虑人的行为习惯。 视觉传达设计经历了商业美术、工艺美术、印刷美术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几大阶段的演变,最终成为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视觉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的设计。 视觉传达是当代新兴起的一个学术概念,视觉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传达则是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出来从大的方向主要包括: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动画设计,装饰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