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草原文化的论文题目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99

念康桥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草原文化的论文题目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anxinnnn

已采纳
草原文化研究工程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重点项目和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项目——“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一期工程),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以其产生的重大学术与社会影响通过了全国社科规划办的免于鉴定而顺利结项。这是我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最新、最大的成果。2007年7月,项目标志性成果《草原文化研究丛书》,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向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其间举办了1次“中国草原文化高层论坛”、召开5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研讨会”,在已召开的两届“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开设草原文化分会,在有关媒体、网站发表草原文化研究论文1000余篇。2008年4月,《“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二、三期(2008年4月—2014年7月)工程规划》获得批准,二期工程项目开始实施。在调整“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启动了“草原文化核心理念”、《草原文化史》研究和“草原文化科考行动”等项目,并同北京大学、深圳市委党校、海南大学等单位以及在上海国际文化产业论坛等高层论坛上进行了较广泛的学术交流。特别是《内蒙古日报》2008年9月27日至10月1日,连续发表的社科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撰写的关于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4篇论文,以及2008年12月1—5日同内蒙古电视台联合制作的5集草原文化核心理念访谈节目《草原文化访谈》的播出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8年12月,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社科院成为自治区首批授牌的“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基地”。2009年1月,“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研究”成果被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采纳。经过努力,草原文化学学科已同蒙古学学科一道被自治区列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2009年4月完成“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二期工程19个项目的招标工作。目前,草原文化已成为我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草原文化学学科体系基本确立,草原文化研究进入自治区高校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标志着内蒙社科院开展重大科研项目集体攻关的能力和水平进入较高层次,标志着社科院综合科研实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项目“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工程自2004年启动以来,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搜集并录入民间文化遗产文字资料1亿多字、图片资料4000多幅、音像资料150余部,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构架,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期间献礼展示。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初步建成,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蒙古语语料库工程采用高新技术,集存储、分析、研究、利用于一身,对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文化基础建设特大型工程——“蒙古语语料库” 建设工程,自2006年4月正式启动以来进展顺利,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成境内集中采集录入工作,超额完成了计划采录任务,工程进度得到自治区领导的肯定。蒙古文《大藏经》影印影印出版的蒙古文《大藏经》顺利进行,目前已全部完成62函25000余面的扫描录入工作,正式出版30函。其他重大项目《青少年内蒙古历史文化读本》已完成编撰工作交付出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蒙古语术语规范化问题研究”;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内蒙古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与建议”;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黄史>注释》等课题均获得良好等级。以上四大工程,将在我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方面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载入史册。

关于草原文化的论文题目

310 评论(9)

ChanD01

1904年2月日本突然袭击俄国在中国旅顺口的舰队,主动挑起了一场旨再重新瓜分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战1922年,日本在海拉尔和满洲里设立领事馆和特务机关;许多日本人借口到呼伦贝尔经商和游历,从事情报搜集。到1932年冬日本侵略军占领呼伦贝尔地区时,仅海拉尔就有日本商家60多个。   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呼伦贝尔后,就把这里作为反苏的前沿,残酷迫害中国人民,费尽心机修建了钢筋水泥筑垒地域(地上地下工事)。   1939年5月至9月,在呼伦贝尔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的哈拉哈河地区,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对蒙古和苏联的军事冲突,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诺门罕战争。这场大规模战争历时135天,双方动用兵力20多万,死伤6万余人。战争结局以日本战败求和而告终。
141 评论(11)

zrm810818

草原文化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既是文物文化,又是现实的活态文化
203 评论(11)

wyq1987

1950年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人民政府。   1952年建立鄂伦春自治旗,旗政府设于小二沟。1958年8月1日,撤销索伦旗,建立鄂温克族自治旗;8月15日撤销莫力达瓦旗,建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同年底,鄂伦春自治旗政府迁至阿里河。   1953年4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署,撤销呼纳盟。海拉尔和满洲里为自治区直辖市。   1954年5月31日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将原兴安盟和呼纳盟所辖区合并成立呼伦贝尔盟,成立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为一级政权。1957年2月21 日,改称呼伦贝尔人民委员会。1958年6月1日撤销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改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机构,设行政公署。   1967年12月20日建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为临时权力机构。   1969年8月1日,呼伦贝尔盟划入黑龙江省建制。   1979年7月1 日呼伦贝尔恢复为内蒙古自治区建制。   1980年,撤销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建立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   2002年,呼伦贝尔撤盟设市。  呼伦贝尔行政体制数经变化,海拉尔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322 评论(9)

hiromasa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即进兵呼伦贝尔。自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至1946年5月,苏军占领了呼伦贝尔。   苏军为建立“缓冲带”的需要,支持伪兴安北省省长额尔钦巴图实施“呼伦贝尔地方自治”;经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于1946年10月成立。   1946年3月,大兴安岭以东在原兴安东省辖区成立纳文慕仁盟,盟政府设于扎兰屯。后受辖于当年5月成立的兴安省政府。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乌兰浩特宣布成立。当月,纳文慕仁盟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1948年1月1日,呼伦贝尔自治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政府,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1949年4月11日,呼伦贝尔盟与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盟政府设于海拉尔市。
352 评论(15)

geeking

中国民歌的分布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 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 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 由于民族不同, 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 不可能划一, 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 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 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 “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 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 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 牧歌、 思乡曲、 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 闻名的曲目有 《辽阔的草原》 、 《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 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 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 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 响, 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其歌舞艺术以“十 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维吾尔民歌在 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 出的一种。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 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 在北疆,从事牧业。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 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 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 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闻名全国的 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 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 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 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闻名的民歌 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 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 里。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 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 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 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 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 较强, 曲调明快。 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 旋律细腻、 柔和。 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 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 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 老人。侗族大歌 50 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 《阿细跳月歌》等, 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部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 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 1949 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 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他们 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 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萨满调 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 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 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 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 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 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 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 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 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 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 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 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 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 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 支区和一个特区
154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