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C_SC
我建议你去看成人版的红楼梦看完以后保证要什么感觉就有什么感觉 
我觉得高中都晚了。你上了大学、工作之后,可能会看网络小说打发时间,不再像上学时候那样可以精读这些名著,包括语文课本上背诵的那些古诗古词、名言名句,工作以后你有时间了,却再难有那些精力去读去背诵去品味。《红楼梦》里面可探究的东西非常多,当时历史背景、人民生活水平、经济之道、为人处世、宝黛爱情、作者起名字的寓意、菜谱等等等等……越探究就越沉迷其中,不少人甚至终其一生去研究一本书。你高中的时候看红楼梦,可能只看故事情节罢了,你或许会对林妹妹的寄人篱下引起共鸣,或许会对宝玉所说“女儿都是水做的”引以为然,或许会对大观园中众姐妹吟诗赏花终日嬉戏心生艳羡,或许还不知道凤姐包揽诉讼、放印子钱、王夫人打死丫鬟性命是多么残忍之事,读时不懂,读来却口齿噙香,等到慢慢长大,你会发现曾经看过的文字、情节、人物的性格,在脑海中是那么的清晰,每一个年龄段读来,都有每个阶段不同的感悟。所以不要怕看不懂,名著的魅力,说不清道不明,有时候突然遇到一个什么场景,当年你读过的文字会突然闪现出来,在你心里如水一般流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变多,你曾经所读的书中,那些人物的命运和你所经历的现实虚实交替,天空没有鸟的痕迹,但你已飞过。
“千红一窟(哭)” 之黛玉泪提到《红楼梦》,人们总会想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而一提到林黛玉,人们总会想到她随时都可能流下的眼泪。可以说,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幻、哲理与诗情,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完美的富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典型。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作者将黛玉的前世,设计为一株浸满泪水的仙草。这也许预示她将要用一生的哀愁来还回泪。多会泪还完了,那生命也可以终结了。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残酷至极: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人篱下。“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一出场,她就给我们一种“病态美”,却也符合她的悲剧命运。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这才刚进贾府就哭的稀里哗啦,为从未谋面的亲人,也为自己凄苦的命运。“是晚,宝玉李嬷嬷已睡了,她见里面黛玉和鹦哥犹未安息,她自卸了妆,悄悄进来,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息?”黛玉忙让:“姐姐请坐……”袭人在床沿上坐了。鹦哥笑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因此便伤心,我好容易劝好了”。袭人道:“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这一段,其实也体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 在小说中,她哭了不下n次。有时真是让人难以理解。吃也不愁吃,穿也不愁穿,瞎哭什么呀!但仔细想一下,答案也就明了。黛玉父母早亡,上无兄长疼爱,下无弟妹怜惜;千里投亲,寄人篱下,孤苦伶仃之感日益膨胀。虽有贾母疼爱,但贾母对外孙女的疼爱比起对孙子、孙女的来自然又差了一层。尤其是当这两种疼爱冲突时,贾母当然~~~这怎能叫人不伤心呢?在大观园中,黛玉虽然可与众姐妹一同读书写字,吟诗抚琴,饮酒观花,玩笑游戏,可自己的悲哀又怎能与他们诉说?她唯一信得过的知己便是贾宝玉。对宝玉她可以喜怒不隐,言笑无忌,以最激烈的态度相对。唯其信任宝玉,在宝玉面前她才有十足的霸气;自己愁了,恼了,烦了,可以把这些情绪一股脑儿泼到宝玉身上,而不管宝玉是否冤枉,是否承受得了。她对宝玉是至亲至爱,宝玉对她也是一片深情。但,那个封建的时代害了所有人。即使两人真心相爱,也不可能成亲;就算成亲,也不会幸福。黛玉不了解这一点,所以拼命追求,哭得乱七八糟。更何况,每日相伴黛玉的诗书琴花等,又最是牵愁引恨之物,黛玉又是一个早慧早熟者,平白无故还要自寻烦恼,哪里还经得起这些物事的招惹。愁肠百结又无人诉说,怎能不受煎熬!终日哀伤愁思,怎能不伤身体!久病缠身,怎能不使她这弱柳娇花过早凋萎! 我想,黛玉之泪,包含了太多忧愁和辛酸。人,最早都是很孤独的。所以才需要家人、朋友、恋人来陪伴。可黛玉朋友不多,没有父母,找不到恋人,孤独极了。再加上那个时代本来就是千红一哭的,所有女性都逃不了悲剧的命运。其实,没人陪你、没人懂你,是很惨的……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则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有人云,少不读红楼,但我觉得这简直就是。。。放屁。一本好书,不同的年龄阶段去读,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很多年下来之后,细细去体验那种不同的感悟,你会发现在模糊中看到自己的成长历程。所以,高中生读《红楼梦》,当然是可以的,只要你有时间。其实我觉得,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是从初中开始读起吧,毕竟《红楼梦》不是那种一下子就能读完的书本。高中前的时间会比较闲,所以如果你在初中读,可能更有时间细细读。高中的时候,我也有读《红楼梦》,不过那时候学业比较紧张,所以我都是抽读的,只挑自己喜欢的那些章节去读,然后细细品味。那时候红楼梦是我的枕头书,我会在晚上睡觉前,开着小台灯,再偷偷地看一会儿,然后再睡觉。因为这个原因,有时候大观园里的那些小姐会跑到我的梦里,在我的梦里吃螃蟹,赏菊花,赏梅花,扑蝶,吟诗作对。。。。。。我这辈子可能都找不到那么纯粹的时候了,可以纯粹地喜欢着一本书,做着一本书的梦。高中的作文里,有时候我也会在举例子的时候,用上《红楼梦》的例子。例如,在写有关人脉的议论文,我会把八面玲珑的薛宝钗拿出来和林黛玉做对比,然后扯来扯去,字数就出不多够了。所以,高中生要是读点《红楼梦》,没准儿作文都会比较好写呀。当然,高中生了,学业比较紧张,还是应该把学习放在主要地位,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