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83

chenxiaopo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现代教育理论论文500字的意思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einingfei

已采纳
十九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今天,也有人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因为我们有多方面的理由表明,教育从根本上涉及到个体内部价值体系的发展。道德教育在教育系统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乃是由道德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决定的。 一个社会的道德总是由社会道德(表现为道德规范和价值系统)和个体道德所构成。而个体道德又总是包括既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的两个方面,那就是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习惯。自律是主体性的表现,是人出于理性自觉而为自己立法并出于意志自由而奉行它。只有当人在道德中构成人的主体性的种种人类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能动性、选择性、超越性等)得以充分表现和发挥时,道德对于人才是一种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方式,才是人掌握世界的方式,人的主体性在道德领域具体化为道德活动的主体性。缘此,道德活动才是作为主体的人积极对待现实并影响和建构自我人格的重要方式之一。 任何人对于社会道德都具有双重关系:他既是道德的接受者,又是道德的体现者和创造者。每个人在道德生活中不仅可以作既有道德的选择者、理解者、实践者,而且还可以作为先进道德的探索者、创造者,勇敢地突破旧的陈腐的道德传统、道德习俗和道德规范,为新的道德确立开辟道路,用新的道德理想引导人的精神解放和个性自由。 教育意味着价值引导,它以培养“可贵品质”为职责。然而,道德教育实效的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与当今人类普遍重视道德与道德教育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自由与解放中的重要作用的趋势是很不协调的。就中国的现实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为每个人提供了大量的进行判断、选择和行动的机会;大大地拓宽了人们道德实践的范围和领域,为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创造了体现性的前提,也对学校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以往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是其重要原因。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l)对道德教育价值认识论上的狭隘与功利,把道德片面地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2)对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的虚空或低俗,因而缺乏应有的感召力;(3)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的接收者,片面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无视义务与权力的对等性,忽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景使学生对个体的人格尊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予以体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而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主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个体的、具有主体性的人的道德水准是决定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的关键,社会生活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都呼唤着“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所谓道德人格,即作为具体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由某个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其中,道德认识和情感是基础,道德意志是关键,道德信念是核心,而道德习惯是道德人格的最后完成。构成道德人格的五要素,是道德主体所在社会、所在集团的道德的反映,是道德主体长期进行道德交往所形成的道德特质的凝结。道德人格不是先天的,而是人们进入社会道德生活以后,在不断地处理围绕着他本人而发生的种种道德关系,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道德实践的过程中,被逐渐塑造而成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人格标准。笔者认为,主体性道德人格应该是现时代的理想人格。 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用描述性话语来说,就是处变不惊、清醒从容、有所执着、敢于担待的道德人格。如果说理想人格是时代精神在个体人格上的凝聚与表征,那么,主体性道德人格则是现时代理想人格更为内在或更为本质的方面。主体性道德人格作为个体生命最为独立、理性、自觉、自为、自由的存在方式,使个体的道德行为植根于明敏的心灵、无畏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热忱的信念成为可能。 主体性道德人格之所以有高扬的必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道德生活中,自由意志和个人责任,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如他所期望的那样从一开始就自由地行动时,我们才能对实际上发生的事情追究责任。也就是说,自由意味着责任,责任必然要以自由为前提。自由意志并不神秘,“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道德选择中的“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经验表明,随着道德选择的自由度的提高,道德责任感也越强。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图标识着这样一个方向,即个体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既是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道德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图扬弃和超越道德教育中两种貌似对立的倾向:一是从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脱离学生的道德生活实际的高远的道德理想出发,将道德教育变为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灌输。二是无视人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品性,把道德教育变为琐屑的行为训练和消极防范。它们共同地漠视了发展中的个体作为潜在的或显在的道德活动的主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实际上,它们由于过分执着于“社会人”的教化,而忽视了(漠视了)“个体人”的道德尊严、人格尊严的确立,因而使得道德教育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深沉的感召力。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和在应然的意义上对道德教育所作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对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对社会公正的确立与维护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具有自主的理性、自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的个体是民主的、和谐的、公正的社会建立的基础。非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它也许能造就良民、顺民,但它只能成为专制和特权社会的基础。 在世界范围内,不少教育家开始认识到,以往的教育研究停留在应用“释义学”与“经验”的研究手段上,只注重教育事实的描述、解释、预测与检验,而忽略了对教育事实及其社会条件的批判。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教育研究忽略了主体的把握,不把教育看成是一种价值的赋予、形成和创造的过程。这样,教育研究长期以来仅仅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技术性活动,只关心如何才能达到教育目的,而并不对目的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进行必要的批判。因此教育研究仅仅发展了“教育术”而没有促进“教育学”的真正发展。任何教育研究,如果脱离了教育所置身其间的社会背景的分析与批判,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就会是肤浅的、缺乏整体性和方向感的。缺乏合理的价值预设和目标的设定,任何具体的操作规程的探索,轻则遁人盲人摸象的困境,重则将实践导入歧途。

现代教育理论论文500字的意思

270 评论(15)

2806317027

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二,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试论《论语》教育思想 论文“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仅仅学习不思考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思而不学则殆”,仅仅空想不实践也是有害的。2500年前的孔子以这样的一句话,教导着我们。回顾多年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不论是个人的教学工作,还是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安排及实施,无不闪现着这样的理念。  一、 有教无类  捷克著名教育家美纽斯提出:“教育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传道、授业、解惑”,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后,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型显得更为鲜明充分。  2008年我在西宁市一所近郊学校任教,该校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南川东路地区,这里的学生多来自城乡结合部,家庭条件较差,家庭教育缺失。针对此种情景,该校提出“不求每位学生一样发展,但都要发展;不求每位学生同步提高,但都要提高,不求每位学生相同规格,但都要合格”的创新理念,要办“让南川百姓满意的教育”,这正是“有教无类”平民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 因材施教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从古至今,没有一位这样的教育者受到上千年读书人的顶礼膜拜。他有这样令人称羡的光辉业绩,除了他本人具备良好的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一)关注需要,分层优化   孔子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相当高明的,他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那么,在学习上,何者为“中人以上”,何者为“中人以下”?孔子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看来,应以需要即“我不得不学”与“我要学”为区别其层次之第一要素,而知识结构、认识水平等为次。通过这样的区分,学生的兴趣、爱好、才情等的不同就相对符合他应受教育的实际情况,更便于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他进行教育,更易最经济的发挥教育之优势,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以学生需要为动力的条件下,才谈的上教育的效果;不讲学生需要的教育,造就出的不是庸才便是蠢材。 学生需求之于教育,正如水之源,木之本。这就启示我们,作为教师,关注学生的需求、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顺着兴趣发展,远比逼着学生死干效果要好得多。   (二)抓住特征,对症下药   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精髓,也是这一思想得以落实的保障。它既应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质,也应该是学生才能有效培养的捷径。  将这样的理论基础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每一位任课教师不仅注重本学科的教学效果,也要起到关注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的作用。教师认真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注重德育渗透;同时,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帮助引导。做学习方法、心理健康、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指导。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的不同特点,不仅以年级为单位分出层次,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中也分出层次。分出层次后,给每个学生设立不同的近期目标、长期目标,在作业布置、批改,在课堂学习中,在评价时都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给予不同的评价。不仅如此,我们从多方面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如语文课堂上的“三分钟口练”,英语课堂上的“值日生”;整个年级推行的“三字经”“弟子规”,“少年强则国强”的诗朗诵;全校进行的“说文明话、做文明事、成为文明人”的养成教育……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教育着学生,经过近一年像这样的教育教学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三)终身学习,积淀内涵  “学海无涯”,老师教育学生时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名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教师需要因学生之“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施教”。为此我们采用了一系列的方式方法,如“跟踪观察课”、教研组“磨课”、学校“公开课”,改进、完善教师的“教”。同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 开放式教育。  21世纪,全球经济向一体化靠拢;中国改革开放历经30年;炎黄子孙的胸怀日益宽广博大。肩负国家重任的教育工作者绝不能“闭门造车”,“教死书、死教书”的做法已无法适应时代变化、社会发展、人民要求、国家需要。教育不能 “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让学生有所得并且学以致用。现在的学习是为了能够造福社会、建设国家、振兴民族,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具备良好的人格修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受益终生的行为习惯。我们的学生、教师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转变,“与时俱进”。  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36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