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医森
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孔子说做人要做君子,什么人能称为君子就不一定了。所做的每件事都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算不算君子,反正做对的事情就是了。
一、主要内容: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部分内容介绍:1、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二、影响:儒家思想核心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德道思想‘’。它对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支援以夯实、筑高舆论阵地,对于社会树立核心价值观以寻求长治久安良策,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对于我们建设保和太和、万国咸宁的和谐世界都有重大意义。扩展资料:孔子思想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体现:1、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2、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思想核心
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教育思想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