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37

lmgbdx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黄土高原历史文化论文摘要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eanmen

已采纳
1、黄土高原概述:黄土高原位于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晋陕长城以南、陕甘秦岭及豫西北峪山以北,北纬34度一40度、东经l01度一114度之间。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半干旱区,属东南季风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其范围包括山西省全部,陕西省北部及关中地区,甘肃省东部与巾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盟,青海省东部河涅流域及河南省西北崤山以北、洛阳市以西的黄河沿岸地区,共计7省(自治区)50个地区317个县(旗)(图1-2),面积约64.2万km2。其中黄土覆盖面积30万平方千米,占到黄土高原总土地面积的46%,是以黄土为主体的区域地貌单元。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欠最严重的区域,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之一。黄土高原历史上绝大部分地区曾有着广衰的森林和草原,保持着良好的白然生态系统。由广白然环境白身的变化及各历史时期人为活动对植被的严重破坏,植被覆盖少,水土流火严重,土地沙漠化扩大,生态环境异常悲劣。  2、农牧界概述:农牧界线是划分农区和牧区的地理界线。中国农、牧区大致的地理分界线是从东北斜贯西南,即东北大兴安岭东麓—辽河中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除河套平原)—祁连山脉(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缘。此线东南部由农牧交错区逐渐向以农为主或农业区过渡,此线西北部由农牧交错区逐渐向以牧为主或纯牧区过渡。此线两侧为农牧交错的过渡地带,即半农半牧区。上述界线的划分,主要根据家畜生态环境与牧业生产条件;土地资源结构及其利用;牲畜的饲料和饲草来源;牲畜种类;本地家畜品种与类群;饲养类型与经营方式;放牧畜群结构;经营牧业的民族等因素。农牧界线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农耕区的扩大,中国农牧区界线逐渐向北推移,农牧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对已划定的牧区实行禁止开荒、保护牧场的政策,在半农半牧区要求兴牧促农,以林保农保牧,农林牧协调发展。黄土高原既有农业,又有牧业,也曾有过广大的林区。追溯历史渊源,这里的农林牧分布的地区因时因地也不断有所变迁,显出若干差异。这些变迁和差异都会影响到黄土高原的面貌。如何充分利用土地,多得收益,而又能减缓黄土高原的变迁,在当前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中游,包括秦岭及关中平原以北,长城以南,洮河及乌鞘岭以东,太行山以西各地,也就是包括甘肃省东部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大部,陕西省北部,山西全省和河南省的西北部,关中平原以及鄂尔多斯高原和阴山山脉以南的地区都包括在内。本文论述的重点仅以陇东、陕北和晋西北为限。因为这些地区黄土高原的变迁最为明显,农林牧的分布也亟待调整。其他各处虽亦皆在黄土高原,有的地区变迁并非十分明显,有的农牧各业仍较发达。二、黄土高原农林牧分布地区的演变历史时期之初,黄土高原分布着广大的森林,森林之间,间杂着草原,温带森林草原地带。草原地带主要在子午岭北段以西以及六盘山的东西两侧,也就是由甘肃庆阳、环县向西至于靖远的黄河岸上。那时农业虽已有所发展,但农业地区所占的比例却相当微小,不能和森林草原相比拟。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地区就逐渐扩大。中间经过几度的变化,农牧更迭交替占较为重要的地位,可是后来农业还是超过了牧业,而森林地区更显得缩小,近代几乎完全丧失殆尽。历史时期初期,黄土高原的森林地区相当广大。尤其以吕梁山区更显得突出。直到现在,这座山上的森林犹为黄河中游重要的林区。那时的森林地区不仅限于山地,山下原野也都有所繁殖生长。渭河中上游的森林直到隋唐时还保持着一定的规模。尤其值得称道的,则是现在所谓干旱地带,山西岢岚、五寨诸县,正当芦芽、岢岚诸山,以及保德、河曲、偏关诸县,鄂尔多斯高原东部,陕西北部的横山山脉,子午岭南部和中部,六盘山和屈吴山都曾经是森林地区。黄土高原是一个农牧兼宜的地区。广大的草原诚然是适于畜牧业的发展,为游牧民族繁殖牲畜的良好地区。可是农业民族来到这个地区,就必然会改造草原为农田,使之成为农业地区。由于历史时期国内民族的矛盾和冲突,这个农牧兼宜的地区为农为牧,曾经有过几次大的改变。其中由牧区转为农区,先后共有三次:第一次是由战国后期至于秦汉王朝,第二次是隋唐时期,第三次则是明清以来。在一、二两次之间,这里又恢复到游牧地区。当时游牧地区不仅得到恢复,而且有了扩大,远远超出于黄土高原之外。在二、三两次之间,农业地区和游牧地区参差并存。虽是并存,游牧地区仍稍逊于农业地区。战国后期秦国所修的长城是农牧地区分界线中最南的一条。这条长城西南起于今甘肃岷县,而东北至于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黄河岸边。中间经过六盘山和子午岭间的固原、环县等县,并沿横山山脉趋向东北。最北一条的农牧地区的分界线,乃在贺兰山和阴山山脉之上,这里主要是秦汉两个王朝的长城。这条长城已超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之外,不在涉及之列。战国后期的秦长城没有维持好久。明长城在明代也曾起过最为显著的作用,明代以后,已经不能成为一条农牧的分界线。此外由于森林地区的遭受破坏,无人从事恢复更新,原来的林地被开垦成为农田。1、西周时期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轮廓周人以农业立国,其势力所及和封国所在,皆当在农耕地区。有些地方或本非农耕地区,经过周人的经营,也逐渐成为农耕地区。《史记·周本纪》述周人的先世从后稷开始。后稷以好种麻菽,播时百谷,获封于邰。邰在今陕西武功县,正在渭河的下游。其后不窋失官,奔于戎狄之间。所谓戎狄之间当是畜牧地区。不窋所奔的地方据说在唐代庆州东南三里,其地于唐时尚有不窋故城[1]。唐庆州治所在今甘肃庆阳县,则今庆阳县于其时正是游牧地区。周人起于周原。周原附近渭河南北多为诸侯封国和贵族采邑,自然皆是农耕地区。这里西倚陇山。据《史记·秦本纪》所记述,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于淠渭之间,因此而得封于秦,为附庸之邑,就在秦继续养马。其后世又居住于西犬丘,都在陇山以西。说明了陇山以西为畜牧地区。从西安蓝田、西安老牛坡、田家庄、袁家崖的商代墓葬,可见殷商文化在这里有相当浑厚的基础,当地的农耕生涯也显示出一定的发展。从陕西永寿、西安蓝田的两周遗址,以及由这往东的黄河侧畔,有更多的周人诸侯封国,河渭相会处的芮国、今合阳县东南的莘国、今韩城市的韩国、宋国、今三门峡市的虢国皆为周国的诸侯,也显示出周人在殷商文化基础上继续发展。黄河以东即所谓河东之地,西周初年的诸侯封国最为繁夥,当然是农耕地区。当时这里最北的诸侯封国为霍国。霍在今山西霍县。今霍县北有霍山,即古时的霍太山。霍山南北的气候已有差异,霍山以北当时再未见有诸侯封国,则当时的农牧业地区分界线实应在霍山之上。上面所论述的乃是西周时期由周人发祥地周原附近陇山之下向东北引伸的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具体说,这条分界线是由陇山之下向北绕过当时的密,也就是现在甘肃灵台县,折向东南行,由今陕西泾阳县越过泾河,趋向东北,过相当于今陕西白水县北的彭衙之北,东至今陕西韩城市,越过黄河,循汾河西侧,至于霍太山南,又折向南行,过浍河上源,至于王屋山,更循太行山东北行,绕北燕国都城蓟之北,再东南至于渤海岸上。燕国所都的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2、春秋时期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推移宣王死后,其子姬宫涅即位,是为幽王。幽王是一个有名的暴君,不仅不理朝政,而且又以“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为卿,此时正值天下大旱,人民死亡无数。幽王又为取得褒姒一笑举烽火嬉诸侯而失去诸侯国的信任。于是在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西夷和犬戎,对周王朝大兴问罪之师,向宗周镐京发动了逊攻,致使周王朝的政治中心镐京很快被申侯攻占。周幽王带褒姒出逃至骊山脚下,被戎人追上杀死。各国诸侯看到幽王已死,遂与申侯、缯侯商量立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平王。平王即位后,王畿各地遍布戎人,西周王朝随时可能遭到戎人的袭击。又鉴于周王朝兵力已经衰弱,难于抵抗戎人,振兴西周,因此遂于公元前770年,在郑武公、卫武公、晋文侯、秦襄公等率兵护送下,放弃宗周镐京,迁都成周洛邑,史称东周。春秋时期的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陇山以东,由秦国都城雍以北沿岐山、梁山东北行,再经麻隧、彭衙之北,而至于梁国的龙门山下。即今经过陕西泾阳、白水、韩城诸县、市之北,而达于黄河之滨。这条分界线由龙门山下东越黄河,经屈之南,循吕梁山东麓东北行,至于今山西太原市阳曲县北,也就是当时盂县之北,又东南绕今盂县之南,东至太行山上,再循太行山东麓,过当时燕国都城蓟之北,而东南至于渤海之滨。在这条分界线之南,春秋时还曾经有过各种戎狄杂居于诸侯封国之间,甚至周王室雒邑附近的伊洛流域,也有戎迹。这些杂居的戎狄,其初当然仍以游牧为生涯,由于与华夏诸国杂居于宜农地区,故后来也都逐渐舍弃其游牧的旧俗,执耒耜操作于田亩之间了。戎狄杂居于诸侯封国之间,主要有早期的姜戎,姜戎氏就是所谓陆浑之戎,也就是所谓允姓之戎。这一族曾居于瓜州。在岐水旁兴起。姜氏城距周原及邰皆不远,姜姬两姓相近,世为婚姻。后期由游牧生涯转变为农耕生涯。白狄为从事游牧生涯的族。春秋时的鲜虞、肥、鼓诸国是白狄所建立的几个小国,到了春秋后期,这几个小国都已经有了城郭。非华族而有城郭宫室,就同样显示由游牧向农耕的转变。骊戎的故地在汉时京兆尹新丰县,也就是在今陕西临潼县。晋献公曾伐骊戎。太行山西侧当时居住着许多戎人,潞氏、留吁、铎辰、*[广啬]咎如、东山皋落氏皆其著者;还有丽土之戎,草中之戎,潞氏当在今山西潞城县北。留吁在这今山西屯留县。铎辰在今山西长治市。*[广啬]咎如当在潞氏之东太行山上。丽土之戎和草中之戎当在今山西阳城县南析城和太行二山之间。这里戎人虽多,潞氏实为最大,在被灭以前,已经由游牧生涯转变为农耕生涯。3、汉代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划分司马迁撰《史记·货殖列传》,分当时全国为4个经济区域:(1)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2)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3)江南:出柟、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4)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史记·货殖列传》关于经济区划的叙述,大致反映战国至汉初的情况。它将全国分成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4 个经济区。山东即关东,泛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战国以来已成为农耕区了。山西本泛指崤山、函谷关以西,关中盆地和泾、渭、北洛河上游,西至黄河均在其内。但关中盆地自周秦以来的经营,已是农耕区。只是其北面的泾、渭、北洛河上游及其迤西一带,即西汉时代的天水、陇西、北地、上郡地区,春秋以来为戎狄所居,至汉初仍是一片以“畜牧为天下饶”著称的畜牧区。龙门、碣石以北是“多马、牛、羊、旃裘、筋角”的畜牧区。龙门即今禹门口所在龙门山。其北为黄河山陕峡谷,河西为陕北高原,河东为晋北高原。“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林胡、楼烦故地仍以畜牧为主。汉代初年,与匈奴以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南)为界,大致即战国时代的农牧界线。到了汉武帝时代,北伐匈奴,复取河南地后,从内地迁去近百万的汉族人民安置在北部沿边诸地,设置了大批郡县西汉末年山陕峡谷、泾渭北洛河上游、晋北高原以至河套地区,人口竟达310 余万。开辟了大片耕地。北部农牧界线大大地向北推进,除了中间有一块伊克昭盟部分草原外,西面已达乌兰布和沙漠和贺兰山、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北面已抵阴山山脉,东面仍沿着长城一线。

黄土高原历史文化论文摘要

356 评论(8)

xuedinge

参看历史地理方面的书籍吧~~
339 评论(12)

lulujianjie

黄土高坡泛指西北黄土高原的广大区域,典型代表为陕西的陕北地区、甘肃东南部的庆阳地区。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多样性、差异化特征,具体研究者一般以一个地区为对象。
332 评论(11)

ltw01

黄土高原文化—— 特色文化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在历史上人们把它仅作为激发斗志,奋勇杀敌的一种战斗号角,而后便作为民族艺术流传下来,成为我国黄土高原的特色文化。        威风锣鼓是流行于临汾地区的一种集体敲击表演,得名于鼓手表演时展示的各种勇猛姿态。它常常在庆祝农历新春,丰收,群众游行和其它欢乐的场合表演。 威风锣鼓最早据说是在古代尧帝时期出现。到现在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尧帝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她们的父母时,尧所在的部落的人们敲锣打鼓为她们送行。当她们回来时,她们村的人们也以同样的方式欢送她们。从那时起,威风锣鼓就成了一种习俗。许多大村庄都有他们自己的锣鼓队。黄土高原文化——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主要曲种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陕北民歌她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  陕北民歌舞剧《挂红灯》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黄土高原上,既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主要曲种选介  陕北民歌  小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还有细节描写。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揽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较长的叙事体民歌。  信天游:信天游(在与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叫“顺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带叫“山曲”)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基础,上句主比兴或写景状物,下句多主点意,虚实结合,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它两句一段,段与段之间可分可合,也可独立为一首,类似“散曲”。  陕北民歌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洽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是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像著名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8000余首陕北民歌中,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妇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嘴逗趣等。还有,石匠们用歌声来装饰那单调的石锤声;农民们用歌声驱逐寂寞和忧愁;赶牲灵的人将那悠扬的歌声洒满崎岖的羊肠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妇用歌声倾吐心中哀怨陕北民歌传承人。这些基本上是抒发感情的。此外,陕北人还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喝酒时用酒歌来猜拳,用歌来进述历史故事,用歌来搞社交,用歌来记叙重大历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谈情说爱,用歌来记叙新人新事,甚至上坟哭灵也以歌代哭。乃至丑闻千里,以歌传之;奇人怪事,以歌颂之。黄土高原文化——地域舞蹈       作为一种表演性艺术,舞蹈创作具有一个非常广阔的自由空间。我们在舞蹈创作中,不仅应该忠实于生活,更应该大胆吸取地域文化元素,加上自己的创造性努力,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国著名的舞蹈编导张继刚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像《黄土黄》,“黄”就是编导者在黄土高原人民群众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最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舞蹈元素,整个作品题材鲜明,具有浓厚的黄土高原文化风格,坦荡从容,朴实无华。
223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