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摆中间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为研究对象,对其特色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利于今后本地旅游资 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 武当山 世界文化遗产 特色旅游资源道教 1 引言 旅游资源是—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但旅游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往往还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特色旅游资源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游业获得发展的重要保证。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武当山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武当山旅游资源开发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迄今为止,海内外学者已从多角度对武当山进行过研究:如王光德、杨立志(1993)对武当道教渊源及发展的研究;刘守华(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对武当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强(1993,2001)对武当道教音乐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学者对武当建筑、历史等方面进行的专题性研究。从特色旅游资源角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冀群风(2001)、廖兆光(2002)在对武当山旅游发展研究,李程(2002)对武当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凡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区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据上述特性,尝试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归纳。 2 独树一帜的道教文化——武当山最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 2.1武当山道教——中国道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1918),它在中国文明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时达到鼎盛:先后被皇帝封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于五岳,被尊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雄镇打岳而祀超百代”。武当山成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皇室家庙”、“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领域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场和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影响深远,在中国道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2武当山道教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奇迹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道教古建筑群,是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特色突出; 规模宏伟,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当,北修故宫”大兴土木,先后动用了30万工匠,历时12年来修建武当宫观,建成9宫,9观,36庵堂、73岩庙的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成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统治的 重要场所。经过后来的不断扩展,武当山共达到2万多间庙宇,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宏伟场面。 选址独特,布局巧妙。武当山建筑选址融合“阴阳典术”的道家思想、中国古代“风水术”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话,并严格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布局方面,武当山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处处结 合自然环境,巧妙利用峰峦岩涧和奇峭幽壑,建设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体的原始风貌。 武当建筑群的中心位于天柱峰顶的金殿,处于全山各悬崖绝壁的八大宫为主体,众多的庵堂神祠自成体系分布在主体建筑的周围,庞大建筑群与群山和谐地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总体规划严密,建筑技艺高超,工艺精湛。规模宏大的武当建筑群采取了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其总体规划十分严密,在建筑技艺和建筑美学上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体现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这里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金殿”,被喻为“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明珠”,其焊接和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转身殿”等也都 体现出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武当道教建筑被喻为“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见,张金阙琳宫之胜,亦环宇所无”(见明代张开东《大岳赋并序》)。1982年国务院公布武当山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称武当山古建筑”工程浩大,工艺精湛,成功地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 3名扬四海、自成一派的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当山著名的道士张三丰创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武当武术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它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是以柔克刚,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内家功”。武当武术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提倡心性修养、武德修养,注重内涵与修身养性。武当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如今武当拳、太极拳、太极剑已是闻名天下,深受民众的喜爱。 4仙乐神韵——武当道教音乐 武当道教音乐又称武当道乐,是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乐是道士们念经和进行法事活动时表演的,由于历史及所处地域等原因,武当道乐内涵极为丰富:虽属地方道乐,但却有着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一方面难袭了远古巫观乐舞传统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乐,另一方面又吸纳了大量地方民间音乐元素;除本地外,周边地域的音乐也对其产生着影响,如“秦音楚声”、“秦腔豫调”、“楚韵汉凋”; 既有长期历史传承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的道乐,最终形成南北交融,以道为主,同时兼有佛乐和儒乐旋律的道教音乐,被称为武当仙乐神韵,武当韵,悦耳动听,它是武当山宗教文化遗产中极富特色的一部分。 3优美的自然风光——武当山不容忽视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虽以“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但与其人文资源相比,武当山的自然景观也毫不逊色。自古以来武当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道教修练者、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和隐士们。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盛赞武当山“山峦清秀、风景幽奇”,认为“玄岳出五岳上”,这里还有着“顶镇乾坤举世无双胜境,峰凌霄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喻。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为“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海拨高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如擎天一柱,拔地冲霄,周围有七十二峰拱立,二十四涧环流,形成天柱峰如一座巨大的神龟,座落在群山之颠,其余诸峰均俯身颔首朝向主峰的“万山来朝”奇观。联合国赴武当山专家考察组官员们也盛赞武当山美丽的自然风貌,武当山自然景观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9台”等之称,均各具特色,风光优美。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武当山珍贵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史前文物。从目前巳出土恐龙蛋化石、海洋上脊椎动物化石、古猿颅骨化石、猿人牙齿化石看,这里曾是人类祖先的栖息地之一,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武当山地区曾是楚国早年国都所在地,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均有建制及发展,悠久的历史为本地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存,道教文物最为丰富,有我国道教文物宝库之誉。 5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中药材,是我国现存野生药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初步确定武当山现有野生药材617种。早在魏晋南北朝即有隐士在此采药修炼,唐宋以后更是络绎不绝。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长期在武当采药,据统计《本草纲目》中有400余种药材取自武当山。俗话说“十道九医”,道教素有重视医药学研究的传统,结合其博大精深的道教养生文化,与现代旅游开发的健康理念正相一致,药用植物资源无疑是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6多彩的民俗文化——武当山极具开发潜力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本地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其中以道教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为特征:如武当信仰民俗、大法会、罗天大醮、进香、斋膳禁忌等习俗;如三月三、九月九等与道教信仰密切相关的游艺节日民俗。这里还留存着许多历代高道、帝王将相、社会名人等与武当山的传说故事,如著名的“铁杵磨针”、“太子读书”等,以及大量描绘武当山的诗词、歌、赋、游记、小说等文学资源。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如历代朝廷的扶持及明代大修武当等事件,均直接导致部分宫廷民俗文化与来自全国不同源流的民俗文化同聚于武当,与本地民俗文化碰撞、相融,加之此地处于秦楚交界的“朝秦 暮楚”之地,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交汇处,历史文化渊流巳呈多元化,所以武当民俗文化还表现出来源广泛、南北相融、多姿多彩的显著特点。 7 结论 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是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据。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的特色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特异性突出,除却传统的道教文化资源外,本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特色也十分鲜明,极具开发价值。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的认识,对今后本地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充分认识武当山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内涵,才能更好地在进—步的旅游开发中挖掘特色,发挥特色,使其更好地为旅游业服务,也才能在旅游资源保护中做到针对性强、有实效的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 ——关于丽江古城 早就对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有所耳闻,而对丽江的兴趣却是从一部或者有些人会认为不知所谓的电视剧《一米阳光》里获得的。一米阳光源自丽江的一个传说,那对深情的纳西恋人的故事常常萦绕心间,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丽江就是为了分享“在万丈爱情阳光中,你曾经拥有这一米就够了”的感动。还有久久不能忘怀的是纳西女孩美妙的歌声,实在是丽江美丽风景的升华,浪漫传说的点缀。 丽江的自然风光固然美好,而现在我却想要回到最先听闻的丽江古城,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她有别于其他古建筑群,单纯展现自己美的一面,或者实用的一面,它是艺术与经济的统一体,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完美结合。她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她的建筑融入了汉族,白族,藏族,彝族的元素,特别展现了纳西族的独特风采。不似其他地方古建筑的拘泥于形式,丽江古城的建筑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据说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筑建城墙就如木字加框而成“困”,所以她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里面唯一没有城墙的一座。这也造就了丽江古城独特的开放形式,让她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还有她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的古街;玉河水系上每平方公里93座的古桥们;“略备于元,盛于眀”的木府;构建独特,飞檐恰似五凤展翅的福国寺五凤楼;道路南北贯通,东西横亘的白沙居民建筑群;一条青龙河从中穿过,兼有丽江境内最大石拱桥的束河民居建筑群。他们一一展示了古城风貌,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也的确是实至名归。这样美好的古城自然不能孤芳自赏,独居僻静,如何合理的利用她保护她又是一个难题。想要为人所知,和其他的风景名胜一样很好的一个途径是通过发展旅游业,这样还能提高古城当地的经济,也能为古城的维护与修复提供经济后盾。而旅游必将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环境的污染,建筑的破坏,那么就必须在此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发展旅游业,但是要控制游客数量。还可以开展建筑专家、历史文化研究学者等的专团旅游,让专家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及时提出维护古城的意见和建议,而且对于提高古城的文化层次也会有一定的作用。另外还要合理的利用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开设一些与古城有一定关联的商铺一方面可以吸引游客,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古城所在地的经济做贡献。当然商铺主人们也必须规范经营,不应该把古城改变成城市的缩影,商家们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对古城的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而现在丽江古城内过多过杂的商铺已经给古城的维护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舆论的压力会让当地政府有所作为。另外制定一系列的法规来规范游人的行为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应该让古城遭受人为的破坏。社会在发展,可是丽江古城作为难得的古建筑群,应尽量保持其原有风貌,不应该在其间修建与建筑群整体不和谐的现代建筑。对于已经存在的可能对现代生活造成不便的古代建筑也不应随意拆除,保持古城的完整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纳西文化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虽然是因为电视剧让我对丽江产生了兴趣,可是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手段。因为在拍摄电视剧的过程中必将给古城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绝对不利于古城的保护,神农架和九寨沟在拍摄影视作品的过程中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害,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可是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其他的自然人文风光地的工作人员就要引以为戒,是不是应该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允许相关影视作品的拍摄也该着重思量。所以我想想要保持古城完整性,限制一些商业的拍摄是必要的。对于周围的景色,也应予以保护,让其与古城风貌和谐存在。古城对于很多民族文化和古代建筑的研究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组织专家团的基础上还可以派遣相关专家前往研究,不仅对文化的传承有好处,还可以对古建筑的保护做出规划。纳西老人们还在古城里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古城的建筑屹立于山水之间,一派融于自然的人文景观是否能够长期存在下去,我们的后代们是否还有机会见到这些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古人创造,这都有赖于今人的作为。“可持续发展”,政治色彩浓厚的一个词,而对于丽江古城,这是多么的必要。
1、书法 韩国碑林博物馆 (韩国汉城2002、5、11)2、书法 香港东方文化中心 (香港1998、6)3、书法 《日本书画院禅语选》(日本1999、4)4、书法 “四庆”中、日联展 (日本、中国1999、5)5、篆刻 《中国国医药报》 (香港2000、1、18)6、书法 和平杯中国书画赴美展出 艺术交流奖(美国2003、12)7、书法 第一届“洛阳杯”中韩书画家作品大赛 金奖(中、韩2005、6)8、书法 《海峡两岸书画名家精品集》 (台湾、大陆2003、12、26)9、书法 第二届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 一等奖(台湾2008、1) 1、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日书画展(中国历史博物馆2002、10)2、炮兵部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1984)3、总参第十届美术书法作品展览(1983)4、总参第十二届美术书法作品展览(1990、11)5、二届国际书画艺术家精品邀请展(1996、9)6、沙家浜杯全国双拥书法大赛(1996、9)7、纪念井冈山会师60周年书法展览(1988、5)8、河南省、湖北省迎春书法篆刻展(1987、2)9、中国申奥成功全国老年书画大赛入选(文化部社会文化司2001、9)10、中国近代书法展 (中国历史博物馆2001、7)11、“振兴中华”书画作品展(2002、9)12、当代书画家作品邀请展 (1998、8)13、首届敦煌国际书画大展(2000、7)14、全国风景名胜楹联大展(2001、2)15、河南千人临书大展(1998、8)16、庆祝郑州解放50周年书法展(1998、10)17、郑州市、商丘市书法作品联展(1988、1)18、郑州市首届硬笔书法优秀作品展(1989、7)19、郑州市纪念建国40周年书法作品展(1989、10)20、纪念建国40周年职工书法、美术展(1989、12)21、郑州市90生活、艺术壁挂壁饰展(1990、1)22、郑州市职工书协会员作品展(1990、6)23、郑州市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1992、1)24、郑州市纪念建党70周年书画展(1991、7)25、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书画展(1993、12)26、郑州市首届职工书法作品展(1986、5)27、郑州市第二届职工书画展览(1987、5)28、郑州市职工书协临帖展览(1988、12)29、郑州市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1988、5)30、职工文联1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览(1996、1)31、迎七一、庆回归百人书画展(1997、6)32、郑州职工迎香港九七回归书法展(1997、6)33、郑州市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1993、1)34、南阳、郑州书法联展(1989、1)35、“水-生命之源”书画展(2000、5)36、郑州淮阳书画联展(2001、5)37、郑州平顶山书画联展(2000、5)38、省会“五一”书画展(1999、5)39、郑州大学七届牡丹节(2002、4)40、全国魏碑书法大赛(2001、8)41、中国西部爱心书苑(2001、5)42、捐赠特困职工献爱心(2001、9)43、河大校友暨名家书画邀请展(2004、8、22)44、总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2004、8)45、庆祝建国55周年名家书画邀请展(2004、10)46、纪晓岚博物馆收藏(2004、11)47、郑州市职工书画展(2005、5、1)48、中原行书画艺术作品选拔赛(2006、2、20)49、郑州市职工“五一”书画展(2006、5)50、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书画展(2006、10)51、郑州市总工会成立80周年书画摄影展(2007、9)52、河南省书协书法展(2008、6)53、改革开放30年书画展(长城书画院2008、12) 1、“盛京杯”书画篆刻艺术赴日展 佳作奖、收藏 (1994、6)2、东方书画篆刻艺术国际交流展 佳作奖、收藏 (1994、6)3、总参几年长征60周年书画作品展 三等奖(1996、8)4、“牡丹杯”国际书画大奖赛 优秀奖(1989、1)5、“九成宫杯”全国书法大赛 优秀奖(1988、7)6、全国第二届“峨嵋杯”书画大赛 佳作奖(1987、10)7、“文明杯”全国写字段位大赛 优胜奖(1990、12)8、绿色世界国际书画大赛 优秀奖(1994、8)9、“金刚杯”中外书画家作品大奖赛 优秀奖(1994、8)10、“建设杯”全国青少年书画大奖赛 优秀奖(1994、8)11、黄河碑林奖诗书画印国际征稿活动 碑林奖(1988、12)12、全国“峨眉山杯”迎春书画展 二等奖(1987、3)13、炮兵部纪念建党70周年书画展 优秀奖(1991、7)14、第三届中原书法大赛 三等奖(1988、10)15、河南省税法宣传书法大赛 三等奖(1991、11)16、河南省书法函授院临帖竞赛 二等奖(1987、1)17、河南省书法函授院毕业比赛 三等奖(1987、1)18、我爱中华美书画大赛 佳作奖、收藏(1994、6)19、郑州驻军暨军民共建单位首届书画展 一等奖(1988、8)20、纪念郑州解放40周年书画展览 被收藏(1988、10)21、郑州市财贸系统书画大赛 二等奖(1989、2)22、长征颂墨缘书法篆刻作品展览 优秀奖(1996、11)23、全国首届美术、书法家精品展 银奖(1997、7)24、志在奥运全国老年书画展 金奖(文化部社会文化司2002、2)25、建军75周年书画摄影展 三等奖(文化部人才中心2002、8)26、首届中国老年书画展 三等奖(文化部人才中心2001、4)27、中国当代文人书画艺术大展赛 金奖(2003、5)28、“王铎杯”全国书画书评大赛 金奖(2003、2)29、建党80周年全国书画展 银奖(中国书画家协会2001、7)30、中国书法美术摄影大赛 金奖(2002)31、二届吴道子、四届中国书画名家大奖赛 银奖(2003、4)32、“保卫中国母亲河”书法美术大展 铜锄奖(2002、12)33、“黄兴杯”全国书画大赛 三等奖(2001、12)34、“祖国颂”全国书法大赛 优秀奖(2003、1)35、“醴泉铭杯”全国书画大赛 银奖(2002、10)36、首届中国书画小精品创作大奖赛 银奖(2003、1)37、“避暑山庄杯”全国书画大赛 金奖(2001、10)38、纪念雷锋题词4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 铜奖(2003、5)39、首届书画家作品及论文大赛 铜奖(2002、9)40、新世纪避暑山庄书画大赛 银奖(2000、5)41、中国书画名家大展 精品奖(2000、10)42、中国书画艺术博览会 精品奖(2001、6)43、二届中国书画艺术“华表杯”大赛 精品奖(2002、10)44、“传世宝典”中国当代书画精品集 铜奖(2003、2)45、“大运河文化武夷花园杯”中国书画大赛 精品奖(2002、3)46、西藏解放50周年全国艺术展 优秀奖(2001、5)47、第一届全国风景名胜楹联大展 优秀奖(2001、5)48、中南民族艺术家协会二届书画展 优秀奖(1999、8)49、“东方巨龙杯”书画大赛 优秀奖(2001、8)50、首届“少林功夫杯”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 金奖(2003、7)51、祖国颂-当代书画家精品邀请展 优秀奖(2003、8、20)52、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桔子洲头”全国书画大赛三等奖(2003、7)53、“献给祖国、献给母亲”中国书画名家大展 金奖(2003、9)54、首届中国装饰书画精品展 特等奖(2003、9)55、首届全国少字书法大展 优秀奖(2003、10)56、“白衣卫士杯”全国中老年诗书画国际互联网大展铜奖(1)57、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年书画展 优秀奖(2003、11)58、首届中国书法篆刻大奖赛 银奖(2003、11)59、“和平杯”全国书画诗影大赛 银奖(2003、12、6)60、首届中国装饰书画艺术精品展 特等奖(2003、11)61、中华文人书画优秀小品展 银奖(2003、11)62、“金猴之春”中国楹联书法大展 银奖(2004、2、8)63、毛泽东诞辰110年“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 铜奖(2003、12)64、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年“东方红杯” 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2003、12、25)65、首届中国书法篆刻大奖赛 银奖(2003、11)66、第二届“水镜杯”全国书画大赛 金奖(2004、3、28)67、“白鹭杯”中国书法大展赛 铜奖(2004、4)68、第七届当代书画家作品邀请赛 优秀奖(2004、4)69、第五届中国书画名家大奖赛 优秀奖(2004、4)70、“王屋山杯”中国名人书画大展 优秀奖(2004、4)71、“百姓杯”中国诗书画大奖赛 优秀奖(2004、4)72、“洞庭风光”全国书画大展 优秀奖(2004、5)73、全国老年诗词书画摄影征稿活动 铜奖(2004、5)74、颜真卿1295周年国际书画交流展 一等奖(2004、5)75、首届“精忠杯”全国书画剪纸大赛 金奖(2004、6、13)76、当代文人书画艺术北京邀请展 优秀奖(2004、6)77、第三届中国书画艺术“华表奖”大展赛 精品奖(2004、7)入编《中华成功人士书画经典》78、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国际名家书画邀请展优秀奖(2004、7、26)79、纪念丁玲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大展 优秀奖(2004、7、21)80、“三清山杯”中国书画名家大展 优秀奖(2004、7)81、“欧阳询奖”全国书法大赛 铜奖(2004、6)82、第三届中国书画艺术“华表奖”大展赛 精品奖(2004、7)83、首届“文苑杯”中国书画摄影大赛 三等奖(2004、8)入编《中国文苑英华大系》84、第七届当代书画家作品邀请展 优秀奖(2004、8)85、总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 优秀奖(2004、8)86、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 铜奖(2004、9)入编《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精品荟萃》87、首届苏东坡艺术节暨庆祝东坡书画院迁址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2004、10、8)88、“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国书画名家抒情诗词展 一等奖(2004、10)89、庆祝建国55周年中国书画家作品展 荣誉金奖(2004、11)入编《中国书画家作品集》90、“世界遗产杯”国际书画大展优秀作品集 一等奖(2004、12)91、首届“翰墨飘香”中华诗书画艺术联展 银奖(2005、3)92、首届“国艺书画缘”全国名家书画创作交流展 铜奖(2005、4)93、“雷锋之歌”全国书画大赛 一等奖(2005、3)94、中国当代书画佳作博览 一等奖(2005、3)95、“双馨杯”全国中老年诗书画作品大赛 铜奖(2005、5)96、纪念渡江战役胜利65周年国际书画名家邀请展 金奖(2005、5)97、吴道子美术馆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大赛 银奖(2005、5)入编《当代中国杰出书画家精品集》98、庆祝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 银奖(2005、5)入编《当代华夏书画艺术家珍品藏典》99、《翰墨中国》 金奖(2005、11)100、首届中国文艺“金爵奖” 书画最佳奖(2005、6、2)101、二届“欧阳询奖”全国书法大赛 银奖(2005、7)102、纪念渡江战役56周年国际书画名家邀请展 金奖(2005、7、18)103、庆祝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 银奖(2005、6)104、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中华书画名家作品集 二等奖(2005、6)105、纪念抗战60周年书画集 优秀奖(2005、7)106、纪念抗战60周年中华艺术展 二等奖(2005、8)107、纪念黄庭坚900周年暨山谷杯全国书画大赛 金奖(2005、6、20)108、当代文人书画艺术北京邀请展 金奖(2005、8)109、钟繇书画艺术馆全国书画大奖赛 精品奖(2005、8)110、纪念左权100周年《中国书画艺术精品集锦》银奖(2005、8)111、“东方光大杯”二届全国书画艺术分科展 优秀奖(2005、9)112、首届“草圣杯”全国书法大展 金奖(2005、10)113、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书画名家作品展 铜奖(2005、10、8)114、《当代书画收藏精品荐览》 特别金奖(2005、10、21)115、《精诚求艺·当代书画家新作鉴赏》 银奖(2005、11)116、首届“柳公权”杯全国书法大赛 金奖(2005、11、6)117、“华夏龙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 银奖(2005、12)118、二届“洞庭湖·岳阳楼杯”全国书画大赛 银奖(2005、12)119、绿天庵奖中国书画大赛 银奖(2006、2)120、唐诗、宋词、元曲全国书画大赛 银奖(2006、1)121、《中华国粹》 图腾奖(2006、3、25)122“和谐杯”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大展 一等奖(2006、6)123、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 金奖(2006、6、12)124、《中华优秀书画作品博览》 金奖(2006、6、20)125、郑州职工庆祝建国6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展 优秀奖(2009、10)126、河南双拥书画展 三等奖(2009、12)127、首届中国小康书画展暨海峡两岸第四届书画展 三等奖(2010、1)128、“金玉杯”全国诗书画大师成就奖 金奖(2010、8)12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七届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最佳创作奖(2010、11) 1、刊头设计 《解放军报》(1981、5、18)2、刊头设计 《解放军报》(约1981、10)3、宣传画 《郑州晚报》(1987、7、28)4、篆刻2方 《甘肃工人报》(1987、4、30)5、篆刻 《郑州晚报》(1987、7、25)6、木刻画 《洛阳日报》(1987、8、1)7、篆刻 《中州消防报》(1988、5、1)8、篆刻 《洛阳日报》(1988、5、1)9、篆刻 《豫西日报》(1987、7、28)10、篆刻 《教育时报》(1987、7、25)11、篆刻 《河南科技报》(1988、3、28)12、篆刻 《洛阳日报》(1988、3、2)13、篆刻 《洛阳日报》(1987、12、10)14、篆刻 《河南科技报》(1988、3、12)15、篆刻 《战斗报》(1980、8、2)16、篆刻 《河南农民报》(1987、12、31)17、篆刻 《河南科技报》(1988、2、18)18、篆刻3方 《信息交流报》(1988、1、1)19、书法 《中国书画报》(1988、8、4)20、篆刻2方 《法制世界》(1989第五期)21、篆刻3方 《法制世界》(1989第六期)22、篆刻2方 《人民炮兵》(1989第六期)23、篆刻 《人民炮兵》(1989第十期)24、刊头设计 《战斗报》(1981共4次)25、篆刻2方 《法制世界》(1989第十二期)26、硬笔书法 台历(1991)27、篆刻2方 《法制世界》28、题字 工人月报》(1990第十一期)29、篆刻4方 《小学教学》(1991第七期)30、篆刻 《现代兵种》(1993第十二期)31、篆刻 《河南农民报》(1987、5、9)32、篆刻 现代兵种》(1995第七期)33、篆刻 《现代兵种》(1994、10)34、书法、略传《河南书法作品集》(1996、8)35、书法、略传《少林书画院》(1997、4)36、书法 《新世纪中国书展名家精品宝典》(2001、12)37、书法 《中国书法家选集》(2001、9)38、书法 《中国学者墨迹选集》(2000、6)39、篆刻三方 《当代中国著名书画篆刻家润格博览》(1999、1)40、书法 《新世纪书画新人新作博览》(2000、1)41、书法 《永远的雷锋》书画集(2001、6)42、书法 《玉兔争春》书画台历(1998、6)43、书法 《跨世纪书画精品集萃》(1998、9)44、书法 《中国名家书画集》(2000、11)45、书法 《振兴中华书画展作品集》(2002、9)46、书法 《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精品集》(2003、2)47、书法 《首届炎帝魂中国书画作品集》(2002、10)48、书法 《中国书法家作品选集》(2002、7)49、书法 《21世纪中国知名书画艺术家墨迹选》(2002、10)50、书法 《首届羲之奖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作品集》(2003、5)51、书法 《全国风景名胜楹联书法大展作品集》(2001、5)52、书法 《当代书画艺术家作品名录》(2000、5)53、书法 《中华书画宝典》(2004、4)54、书法 《中国当代书画家精品集》(2003、12)55、书法 《民族魂,中国书法作品集》(2003、12)56、书法 《当代华夏优秀书画艺术家作品鉴赏》(2004、2、8)57、书法 《中国当代书画新作博览》(2004、1)58、书法 《中华老百姓诗书画大典》(2004、3)59、书法 《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收藏大典》(2004、4)60、书法 《中国当代书法家博览》(2004、6)61、书法 《中国当代儒商诗词书画作品精选》(2004、8)62、书法 《中华书画艺术博览全书》(2004、9、10)63、书法 《中华当代书画经典》(2004、10)64、书法 《中华书画作品博览》(2004、8)65、书法 《中华当代书画经典》(2004、10)66、书法 《中国当代书画家代表作典库》(2004、14)67、书法 《中国当代书法家图鉴辞典》(2005、1、18)68、书法 《首届扬州八怪杯全国书画大展赛精品集》(2005、2)69、书法 《中华魂-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翰墨典藏》(2005、2)70、书法 《杨靖宇百年诞辰书画名家作品展》(2005、2、13)71、书法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世界华人书画艺术画卷》(2005、4)72、书法 《今日中国书法》(2005、5、20)73、书法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书画家作品集》(2005、5、30)74、书法 《中国当代知名书法家墨迹选》(2005、6)75、书法 《中华当代艺术家作品展获奖作品集》(2005、6)76、书法 《中国书画艺术精品集锦》(2005、8)77、书法 《中华中老年书画家作品选集》(2005、7)78、书法 《中华当代中老书画作品集锦》(2005、8)79、书法 《夕阳之歌·中国老年书画作品选集》(2005、10)80、书法 《中华龙典》(2005、11)81、书法 《翰墨中国》(2005、11)82、书法 《当代书画名家代表典库》(2005、11)83、书法 《当代书画家珍迹选辑》(2005、12)84、书法 《‘和平颂’中国传统书法绘画作品集》(2005、12)85、书法 《海峡两岸书画名家精品集》(2006、9、20)86、书法多幅及个人介绍共4个版面 《中国书画家》杂志(2007、2)87、篆刻两方 入选“郑州环保广场”石刻(2007、10)88、书法 《弘扬女娲文化全国名家书画邀请展》(2007、12)89、书法 《中国书画家》专刊(2008、4)90、书法 《第二届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精品集》(2008、10)91、书法 《人民公仆书画精品集》(2008、12)92、书法 《河南纪念刘少奇110周年书画集》(2008、12)93、书法 《第三届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精品集》(2009、9)94、书法 《金戈剑笔》(2009年8月1日)95、书法 《许昌、郑州、平顶山、漯河职工书画展作品集》(2009)96、书法 《辉煌中原·庆祝建国60周年书画摄影展作品集》(2009、10)97、书法 《绿染山川·纪念飞播造林30年书画展作品集》(2009、10)98、书法 《第五届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精品集》(2010、8)99、书法 《瑞虎呈祥·迎新春虎年写虎画虎书画精品集》(2010、3)100、书法 《庚寅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作品集》(2010、9)101、书法 《管仲书画院名家书画作品集》(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