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0

hqcchaos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蒙古族文化的论文选题方向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angkuan88

已采纳
我眼中蒙古传统文化是很美丽乐观善良

关于蒙古族文化的论文选题方向

227 评论(8)

harvey明

马头琴在蒙古文化中的重要意义的研究
109 评论(15)

惠庄元白

蒙古民族是重视礼仪的民族。从《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可以看到,成吉思汗肇兴于朔漠之时,各种礼仪已经整然有序。成吉思汗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敬,遣侍臣刘仲禄“如朕亲行”的虎头金牌去迎接邱处机。邱处机所到之处,蒙古族群众皆以稽首礼夹道欢迎。到元代,蒙古族的礼仪又有新发展。元初,衷从本俗之礼(即蒙古族礼仪,见《元史·礼乐》),至元六年,忽必烈又“稽诸古典,参以时宜”,丰富了蒙古族的礼仪。  十三世纪出使蒙古草原的柏朗嘉宾说,蒙古人非常讲究礼仪,“十分尊敬别人,互相间不论谁都是友好的”。蒙古族这种尊敬别人的风尚,至今仍能到处可见。在今日草原上,蒙古人见面必互相致问候,即使邂逅相遇的陌生人也要问好。如是平辈熟人则互问:“赛音白努?”(意为你好)接着互相问全家好,草场好,牲畜好,最后互问“索宁尤白那”(意为有什么趣问,或有什么新闻)。如客人需要到家里叙谈,主人则前边引路,行至蒙古包或板升(房子)门前,主人站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前,微鞠身躯,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进。进入室内落座后,则用奶茶相待(农业区则用红茶待客)。当客人离开时,主人则送至路上,然后互致“白日太”——再见。  成吉思汗制定的大札萨中说,行路时经过用餐人的旁边,要下马与之共席用餐。这是蒙古族传统的礼俗之一。据《蒙古秘史》说,朵奔蔑儿干猎于脱豁察黑温都尔山林中,遇见兀良哈歹人杀三岁鹿而烧其肋脏者,朵奔蔑儿干说:“朋友,将分子肉来!许之。”兀良哈歹人自己把鹿身上象征福气的部分和皮子留下后,就把鹿肉全部分给了朵奔蔑几干。此事说明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并沿袭至今。行路热在与用餐人共席用餐时,也必须对主人特别敬重,如不是特别饥饿,略作共餐的表示即可。  古代蒙古人见面时有互赠皮条之俗。后来,哈达传入蒙古地区后,为蒙古人所吸纳并成为蒙古族最上之礼敬用品。凡遇喜庆佳节,宾客迎送,或朋友见面,首先互献哈达表示庆贺。同时也是丧葬时表示哀悼的敬谒礼品。哈达的质料分丝绸、或绢纱及用白布制成的普通品。以白色为主,也有蓝、红、黄、绿色的。蒙古族历史上则注重蓝绫哈达。其长短不等,一般礼尚往来所用者为一尺三寸至三尺,特别重大礼仪时才用三尺以上的哈达。至今蒙古族仍把哈达作为重要礼敬用品,敬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也躬身双手接过,并表示谢意。献哈达分敬献和互递,朋友相见则互递,专门拜访某人或对政治、宗教界高级人物则敬献哈达,其质料也上等。  哈达原为藏族的礼敬用品。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拟指哈而言。但哈达成为蒙古族人民日常交往礼节中的礼敬用品,当在明末及清代随着喇嘛教的盛行,广泛流行起来。据说,北京崇文门的别称“哈达(德)门”,就是因为清代蒙古人进京拜谒时多为蒙古族的历史文化现象,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由于在清代鼻烟壶风靡一时,大约从乾隆初年开始,“料烟壶之制”兴盛(见《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几乎官商所必备,在蒙古地区也流行起来,朋友见面,第一件事互赠鼻烟,以示敬意。此俗在内地虽于民国以后渐衰,但在蒙古族中仍盛行。特别是在伊克昭盟地区,一直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鼻烟壶仍是人们见面时的必备之物。无论贫富,也不分男女,平时都以一个精美绣花小口袋装上鼻烟壶,悬于左胁下,在会客时,彼此取出互递鼻烟壶。递鼻烟壶也分长幼,即长者向晚辈递鼻烟壶时,只上身略屈,以右手递过去就行了。但晚辈必须一腿弯曲双手接受,恭敬的嗅一下后躬身奉还。晚辈向长者递鼻烟壶,也必须一腿弯曲双手奉上,长者接过后略表笑意即可。  现在这一习俗渐衰,除在民间婚礼和喜庆之日仍有使用外,已不多见,基本上为互蒙纸烟所代替
260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