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_ru_de_yun
一、写作要求一、关于“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内涵关于“人文”与“人文精神”的话题的讨论由来已久,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对此做出过阐述。《辞海》上说:人文“旧指诗书礼乐等,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1)指与中世纪神学不同的,以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2)指贯穿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精神,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见《辞海》)可以说,对于人文精神,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它各自的理解和内涵。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人文精神是以人类文化为文化基础,以珍视人的自由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追求一种对真理的认识,对道德的完善和美好的情感的体验(即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在中学阶段,人文精神表现在“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 二、中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这种观点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同。因而从学科学特点上来说语文应该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并且通过人文知识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因而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受到高雅的审美情趣的熏陶,也即人文精神的陶冶和培育。 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培育人、教育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在语文学科却有着独特的作用。因为作为母语来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它积淀了中国文化精粹,它不仅仅是载体,实际上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因而“文”和“人”有天然的血肉联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当代语文教学当然离不开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是一个个精神大师在和我们的学生对话,就是他们精神的引路人;那一篇篇充满童趣、富于青春气息的作文,就是学生们试图张开的一双双眼睛,就是他们向精神家园迈出的脚步;那课堂上的唇枪舌剑,妙语如珠,是学生们心灵中磨砺出的丁冬泉水。《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学习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表示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注和个性发展的重视,这当然也是人文精神在语文大纲中的体现。 综上所述,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和人文精神联系最密切,人文精神也需要通过语文学科来弘扬。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看待语文教育呢? 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段话正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教育观。 首先,正确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个人尊严和特殊个性的人,教育核心是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这种“唤醒”注定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能“灌输”也不能“训练”的。(李镇西)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尊重学生的精神自由,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精神的故乡,一个心灵的家园。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把学生当“人”看。因为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自己的独立人格,有他自己的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还要看到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孩子,有其惰性,有其贪玩、好动、爱胡思乱想的天性。而学生的成长不应以失去童心为代价。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的幻想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压制的办法,应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理解,给孩子一定的心理自由。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应该尊重这种个性差异,提倡和尊重多元化。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学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青春期本身包含“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事业的向往和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由此贯穿了了锐意激情生命活力,坚强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创造精神”(钱理群),即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说的“青春精神”——“独立、自由、批判、创造”。而这些,恰恰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而又是为传统文化所忽视的。 第二,教材学习中人文精神的提倡和培育。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和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从最新的一套初高中教材来看,它的比例有越来越大趋势。如何看待、如何处理、如何利用这些作品,对语文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对培育人文精神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存在着误区,和应试教育功利化的影响,语文教学中的唯知识化的倾向严重,因而把语文课上成是语言文字课。忽视了语文教材中大量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其实教材所选的作品中可以涉及到多方面的精神,有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对自我追求,对人性的认识,有对真善美执著的追求……因而首先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从精神培育的特点出发,注重培植、濡化、潜移默化,通过心灵的体味,精神上的薰陶,促成人格、信仰等的形成。 再次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风貌,不同时代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它作出新的解释。文本应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优秀的作品可以有多层内涵,呈现出主题的“多意性”,因而有“说不尽的哈姆雷特”的说法。但是,我们习惯上的语文教材的处理,往往“一刀切”“一言堂”,不讲个性,而强求共性,对文学作品是这样处理,对学习、欣赏这些作品的学生也是这样要求,因而长期以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其实是老师对作品的理解,是教参对作品的理解,是思想政治课上对某一观点的理解,而没有他们个性的声音,自己的观点。因而要培养人文精神就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独立自由的思考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实践(阅读中的追求和实践)。这些都是培植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当然我并不反对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它也是极其重要的,但这种教育一定是基于课文自身的,不能任何文章都要强加以思想教育,而不顾作品本身的内容和特点。 第三,写作中人文精神的提倡和培育 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精神活动,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渗透人文性。 写作中人文精神培育的第一步就是打开学生的思路,从日常生活,从自我、个性,从率直的思想、从真善美出发,把作文中的条条框框和思想禁锢打破,把作文的主题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扩展到亲情、爱心、个性、自我、自由民主、生活化、平民化、精神物质、率直纯朴、求真、求善求美,忧患意识、实事求是上来。其次是鼓励学生写真话、写真情、写实感。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写作中,只要是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应该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学生的文字应该是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处个性色彩。三是在作文评语中充满人文性,真心倾注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关怀。 四、怎样才是富于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 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他的每一堂课,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或其他内容的教学,都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其次,人文精神教育还意味着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因为就其本性来说,所有人特别是儿童,都具有自由的天性,包括探索、思考、想象、创造的天性。但在传统教育下,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多,他们的这种天性一步步被压抑被剥夺。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给他们“加进”多少外在的这样思想那样精神,而是注意在语文教育中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具体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到六个解放:1、解放学生的眼睛;2、解放学生的耳朵;3、解放学生的手脚;4、解放学生的嘴吧;5、解放学生的思想;6、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眼睛,即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包括教材的选择,课文的选择;解放学生的耳朵,指让老师尽量少讲,精讲,还课堂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手脚,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自由地选择;解放学生的嘴巴,是指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解放学生的思想,是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见解,不随意否定批评,而可见通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判断其观点的正确性。解放学生的空间,是指语文课完全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因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等宽,学习语文不分课内课外。 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还需要老师以爱心和理解来面对学生,更多肯定引导和鼓励,更多平等的交流,更细致的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在方法上,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开展对课文的研讨,倾听学生的课堂发言和批阅周记作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等方式与之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开导他们的苦闷,启迪其智慧,塑造其健全人格… 五、人文教育与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对人文精神的传递、培植,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可以说是关键因素。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人文素养很高,有着伟大的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的人。现在思想观念革新的速度,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我们的教师观念陈旧,不加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很难说能培养出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学生。 要想培植学生人文精神,首先应该培养教师的人文精神。我认为一个语文教师需要有:一、自由的思想,二、开放的观念,三、兼容并包的胸怀,四、较强的科研能力,五、一定的知识贮备,六、高度的人文素养,七、较强的审美和艺术感受能力。这就要求一个教师应该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站在思想解放的前沿,关注思想解放中人的发展、人的完善,这样才能使语文教育以“人”为核心并向外辐射,从而将语文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 结语 曾经有人指出,如果不能培育出一代有完整独立人格和健全个性的合格的现代国民,中国政治的民主与清明,社会的公正与秩序恐怕最终也只是一个泡影。而我坚信,只要能够在教育中坚持人文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充满希望。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以人文精神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贯穿教学活动,牢固鲁迅先生的“立人”哲学,培养有尊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当代新人,他能够用自己的心灵来感知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灵魂去安排自己的人生。在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态度这样最根本的问题上,他能够自己做主。这,就是新世纪之初我对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的思考。 
关键词:如何教好中学语文,恐怕对于所有站在讲台上的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但又不易回答的问题。在中学教育中,恐怕最难教的课程就是语文课了。因为语言教学是一门只重形式主义和知识教学的学科,往往忽视了学生最最基本的语言素质的培养。对于如今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充其量觉得选择题比较容易解答,对于一些文言文知识、分析题等等比较难的知识,不知道怎样去解答。对于如何上好语文课,从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几个方面一一分析。一、 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必须有过硬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包括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杂乱,所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清晰的思路去理清所有的语文知识。叶圣陶说过:“语文是交际和交流思路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所以,教师也应该把语文当作一门艺术来教,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对于语文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应该是不仅熟悉所有语文课本上的知识不管是文言文、散文还是议论文,都应该有能力教好学生。此外教师还应该有着丰富的课外知识。因为高中不同于初中小学,高中的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他们为了学好语文,不需做大量的语文练习题。如果教师仅仅懂课本上的知识,是没有能力教好学生的,所以教师应该涉猎更多的课外知识,只有自身的知识丰富了,在教学上才能够得心应手。语文教师还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技巧。只有独特的教学手段才能够让自己被学生喜欢和重视。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和学生交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映。二、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气氛良好,才能带动学生学习的高潮。举一个例子,教师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推销员,然后想方设法的把自己的知识推销给学生,当教师把自己当成一个推销员的时候,首先要以饱满的姿和乐观的自信去感染学生。当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以一种心理上的攻势暗示学生,让学生相信你今天所讲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相信了自己的观点,那么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劲头,教师也会在语文课上满怀激情的。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气氛。三、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语文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普遍来说,在语文课堂上,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且有些不适应新时代的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由教师“教”变成学生“教”。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互相启发的学习。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也不再是仅仅一味的服从教师的教,教师如何教学生就如何学。所以,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整体。对于《诗经》我们都是耳熟能详的。现在我们就以诗经的学习为例,分析一下,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这样的教学模式。1、课程:《诗经》2、时间:一课时3、学习内容:《诗经》简介、内容、表现手法一名学生站上讲台,教师坐在其他同学旁边。语文课开始。为了区分教师与学生的区别,上台讲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小教师。小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诗经》,同学们你们对诗经有多少了解呢?有知道的同学可以发言。学生甲: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作者是春秋时候的大文学家孔子。学生乙: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是世界文艺殿堂中的瑰宝。学生丙:诗经共收录了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史实和风土人情。小教师:有没有同学知道诗经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丁: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小教师:不错,诗经确实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宝库,它也是中国最早的教育范本教材。它成书于公元前6—5世纪,对于诗经的三部分组成,现在由我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风,是指国风,创作于东周时期,共收纳了15个诸侯国的土乐,一共是160篇,这也是诗经的精髓部分。雅是“正乐”,“正声”,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主要是颂扬赞美,小雅主要是讽刺嘲讽,共105篇。颂是朝廷祭鬼神的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这就是整部诗经的组成,同学们明白了吗?学生:明白小教师:同学们,现在大家朗读一下诗经的内容并思考一下里面包含的意思。4、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向小教师提问。学生1:老师,诗经最早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小教师:诗经多为四言,最早运用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诗经的成就非常大,深刻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学生2:诗经和什么作品并称“四书五经”?小教师:这个学生提的问题非常好,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尚书、礼书、周易、春秋、诗经。5、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诗经的知识。有诗经的组成、地位、形成等等。同学们课下好好复习一下,巩固一下学到的知识。这样师生互换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因为是学生自己亲身给其他同学讲的,所以他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教师在讲台下,也可以看到学生的表现,在课下及时纠正学生在课上所讲的不正确或不充足的知识点。师生互换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四、 定期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段时期的语文课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师应该及时主动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密切注视学生的反映。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就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向学生提问,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在下面的教学中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同时,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学生的兴致会很高,精神会达到高度集中,因为他们对以前的知识有了解,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比较有自信。这样课堂的气氛就会很活跃,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五、 总结和归纳每节课结束之前,教师应该为学生总结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归纳出什么知识点是本堂课最重要的,什么知识点是仅仅需要理解的。只有学生知道了知识的主次才能更好开展学习,不至于做无用功。对于语文课的教学来说,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充足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和学生有着良好的师生、朋友关系。和学生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够教好语文课,学生才能够学好语文课。教师要多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够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