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中庸的论文1000字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52

albx98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中庸的论文1000字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手机用户

已采纳
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中庸》的深奥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想,如果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遗憾。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无论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富。

关于中庸的论文1000字

316 评论(14)

lgj2392

HAODE,WOHUIBANGZHUNIDE
293 评论(12)

风之子2020

文章还是要自己写的同学你一定很少关注历史吧,儒家就是中庸之道的体现之一,孔子则是中庸的拥护者,《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现多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而孔子的中庸之道则是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看看百度上的解释,希望能给你帮助有思路了总比抄的好吧 补充: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280 评论(8)

好夜不是梦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看看百度上的解释,希望能给你帮助。有思路了总比抄的好吧 。补充: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常学言是复制的
291 评论(13)

19856830081

中庸——提升你的政治智慧  摘要:  本文提升了对中庸之道的认识,就源于中庸理论属于系统思维;首次总结了中庸的规律,也是系统思维的规律;探讨了中庸规律在在政治、经济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并对本人以往的错误认识作了修正。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章,它已经讲了几千年。然而,我们对孔子是中庸理论的理解还是肤浅的。何以见得?  孔子称赞舜帝“好察迩言”,能“隐恶而扬善”,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兼听则明,克服错误,发扬成绩。这是在兼听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兼听的过程,也就是对正反意见进行综合权衡的过程。他认为,反面意见可以用于管理民众,所以他说“用其中于民”。而正面意见呢,他并没有说出来。因为这篇文章主要是立足国家的治理认识的,那么,正面的意见自然是用于朝廷。为什么反面意见可以用于治民呢?就拿刑法来说,它是不讲“仁”的,故属于反面意见。这在客观上是典型的对立并存法则。但孔子并没有想到一个用来表述对立意义的词。这从另一论述中也可以看出。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只认为自己的能力如何如何强,忽略了自己的劣势,就必然会自以为是,就会蒙受无谓的牺牲。这就是他所说的“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 这种认识,在客观上也属于对立的权衡。此种系统认识的思想,在论述南北之强时也得到了反映。他认为,战场上不怕死是北方人的强势,有宽容的心态、温和的性情是南方人的强势。前者利于战争,后者利于网络人才进行建设。他对系统的把握在实践中是相当到位的。  孔子还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也就是说,中庸法则是成就伟业的君子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为什么只有君子能做到这一点?因为这是系统的权衡,是一种高度理性的反映。小人是指那些只顾及自我利益的平凡之辈,他们由于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往往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不善于冷静地分析不利的因素。那些知法犯法的人往往都是这样,总以为自己的行动多么周密,总以为国家这么大,不可能发现他(她)的行踪。殊不知,他们的问题就出在侥幸心理上,缺乏系统的冷静的思考。故孔子认为,小人与中庸的方法是相违背的。 这种系统的权衡思想,用《中庸》里面的话表述,就是“上下察也”。  同时,孔子还反对“过”或“不及”的观念。为什么会“过”?为什么“不及”?都是对立之间的权衡度的体现。包含着恻隐之心的“仁”,其实也是彼此兼顾的系统认识。  可见,中庸理论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立的权衡,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权衡,属于一种系统方法论,是当今科学中有待提升的理论。但是,孔子并没有揭示中庸的规律出来,只是笼统地认为,这种系统的把握需要智慧,就如同说,科学需要智慧一样,没有揭示中庸的内在规律,不仅仅是孔子,几千年以后的宋朝理学家也是如此。因此,重新整理、挖掘中庸之道,不仅仅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问题,更有其现实意义,尤其对构建科学的政治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9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