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代凉的
关于“0”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 “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0还表示…… 爱因斯坦曾说:“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宏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 
感悟数学 曾听一位奥数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 数学,是一门非常讲究思考的课程,逻辑性很强,所以,总会让人产生错觉。 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是很有趣的,每一个图形都互相依存,但也各有千秋。例如圆。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是S=∏r�0�5,因为半径不同,所以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错。例如,“一个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在命题上,这道题目先迷惑大家,让人产生错觉,巧妙地运用了圆的面积公式,让人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天平。 其实,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并不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因为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是S=∏r�0�5=9�0�5∏+6�0�5∏=117∏,而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是S=∏r�0�5=15�0�5∏=225∏,所以,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是不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 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高峰上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喜欢数学的。 记住,站在峰脚的人是望不到峰顶的。 回答者: 玛丽莎马佳丽 -
三、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研究性学习相对而亩,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为此让学生以团体的形式进行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的这一弱点。具体有如下几个要点。1.创设学习小组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形式可多种多样。让学生以5—8名成员为一组,不定人员不定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课堂的实验、探究和讨论。以及完成一些简单课题的研究。小组的这种排列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相互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学习,互相促进。2.小组学习任务的布置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共同活动为中介来实现的.因此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要指导组内交往.引导组际交流—— 交流学习结果和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学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交流和合作的互利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要强化以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下。根据时代的需要,数学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基本功.积极改进数学教学方法。让课堂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的广阔空间与肥沃土壤!
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新课改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从性质来讲.它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又能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呢?因此,探讨如何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对此我谈些粗浅的认识。一、推广开放式数学教学。把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 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 (1)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促进学生积极探索的态度和探索的策略; (3)鼓励学生参考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 (4)刺激学生提高数学智力;(5)鼓励学生彼此讨论交流与合作。这种教学模式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为了所有的学生。而把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1.适当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型题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给出多个条件,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此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拓广,使其演变为一个发展性问题.或给出结论,再让学生探求条件等。都是使常规性题目变为开放题的有效方法。2,适度安排实习作业在课堂之外,适当地安排学生挑选一些小研究课题进行小组式学习活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开放性教学。例如选修2—3《统计案例》这一章的教学体现的是统计方法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决策等多方面的作用,实用性相当突出,单纯案例分析如同纸上谈兵,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其作用。还是以实践来带动认识。因此在这一章教学的开始我就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课题,如“我校的学生体重与身高之间的关系可用什么模型刻画?”、“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的关系。有什么规律?”、“中学生喜欢文科还是理科与性别有关吗?” 等。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在该章学习结尾时以报告的形式向同学老师展示,很好地用到课本的统计方法。3.设计数学开放题的基本要求设计数学开放题要选择有用、有趣、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容易进入解决问题的角色。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最佳发展;同时由于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费时太多,而课堂教学受课时的制约,因此。必须适当控制问题的开放程度,必要时教师作一些铺垫。二、以学生为主体。引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El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例如在必修2《线面平行的性质》这一课的教学时。基本流程是让学生从寻找平行线与平面内的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到发现如何在平面内确定直线与已知的平行直线平行的方法,由此而引出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所以对于“一直线与一平面平行,是否与平面内所有直线都平行?如果不是。应该有多少种位置关系,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探究就凸现得非常重要。如果在传统教学中。三言两语把推断的结果讲解给学生.学生很快就可以理解,但是却不能真正地以空间想象能力去体会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在生活中常常就可以碰到的几何模型,于是利用现成的条件,安排学生做这样的一个试验:拿出两支笔。一支放置于与桌面所在平面平行的位置。另一支放在桌面的任意位置,移动第二支笔。观察这两支笔的位置关系,说出你的推断。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出平行和异面两种关系,在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就不会出现相交的位置关系。那么原因也就呼之欲出了。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学生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例如:选修2—3《计数原理》这一章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在100件产品中。有98件合格品。2件次品。从这一百件产品中抽出3件。(1)有多少种不同的抽法?(2)抽出的3件中恰好有1件是次品的抽法有多少种?(3)抽出的3件中至少有~ 件是次品的抽法有多少种?(4)如果这三件产品是有放回的抽取,那么有多少种不同的抽法? (5)如果抽出的三件产品将分给三人,那问题(2)、(3)的抽法是否一样?课本对前三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是对组合问题的加深理解。而学生到此已学习了两个计数原理和排列组合的知识要点。因此借此题作一些变式。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链接和区分。在教学时.我有提出了(4)、(5)两个问题。让学生再次考虑到排列组合问题的共有性质—— “互异性”和排列问题的特殊性质—— “有序性”。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