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大学生教育学论文范文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0

科yit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大学生教育学论文范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zj_style

已采纳
中国知网给你推荐一个网站,那里有些相关论文,你上去看看,是不是你想要的中国知网,你上去输入关键词,搜索一下就有了索取全文参看

大学生教育学论文范文

144 评论(8)

gfffff

给你几篇 做作参考吧!!  【第一篇】  【素质教育如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目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未来,自己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学会做人、做事、有特长、有技能,这是每一个家长的愿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显而易见,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在经济发展、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实施素质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振兴和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我国现在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对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素质是提高人的价值,培养、使用和衡量人才的重要概念。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业务专长、技能素质等。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大学生素质调查及分析  问卷调查侧重大学生对目前教育方式的认可程度,以及大学生的各项素质状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教育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完成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本调查共收回问卷336份,由于部分受调查者没有作答全部问题,所以各题选项统计的百分比均以该题实际作答人数为基数,其它几个调查问卷也是如此。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高校传统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学生评价体系等存在的诸多弊端也被大多数同学所诟病,调查显示,对课程安排的满意度不足三成(31%),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也仅为(40%),甚至58%的人表示没有学到需要的知识。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应该更加贴近社会、更加贴近学生,让学生有更大的专业选择自主权,毕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在授课方式上,80%的课堂教学采取传统的非互动方式,而90%的同学表示不喜欢这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提高课堂吸引力已成为当务之急,而不应仅仅靠强制手段来保障学生的出勤率。虽然近90%的人表示在意或非常在意考试结果,但87%的人认为目前的考试方式不合理。  受调查者中,21%的学生经常参加实践活动,79%的偶尔或从未参加过实践活动;24%的学生感觉独立完成实验课程任务有困难;38%的学生认为在课外实习期间未能到预期目标。可见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完成能力不能令人乐观。适当增加试验课程、课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创新意识方面,93%的大学生表示经常或偶尔有新奇的想法,但是69%的没有受到鼓励。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71%的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的创新能力有所下降。  心理素质方面,大学生希望提高心理素质依次是:增强自信心(52%)、增强心里调节能力(43)、提高耐受挫折能力(36%)、增强自立能力(32%)、提高自理能力(23%)。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71%的用人单位反映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之以前有所下降。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21%的同学经常进行体育锻炼,68%的同学偶尔进行体育锻炼,11%的同学从不进行体育锻炼;19%的同学经常参加团体体育项目,60%的同学偶尔参加,21%的同学从未参加。可见体育锻炼在大学生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团体项目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增强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深刻理解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既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又要避免陷入素质教育的误区。  (二)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目前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现象,直接导致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这是我们教育中很致命的一个缺点,我们所做的素质调查也验证了这一点。与国外学生相比,这一特点更是如此。长期以来,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突出特点是学习认真刻苦,考试成绩优秀,但实验教学中的动手能力较差,思维禁锢、不够活跃和开阔。在语言学习上也是如此,托福考试成绩比美国学生还高,但语言交流却存在很大障碍。  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克服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形成以启发、互动式教学为主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既要讲究科学知识的传授,又要注意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这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益处的。学生的主动学习更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心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求新求异的人格特征。  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社会需要,不能盲目追求知识的难度,而应适当增加知识的广度,促进文理知识相互渗透和融通。此外,还应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学习内容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把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寻找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增强动手能力。加强毕业设计的指导,工科要以工程设计为主,不能仅用论文代替。设计题目应采用真实课题,和工矿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改变现有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比例,使学生学习有更大的自由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课程,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为兴趣是做事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思考问题,发现知识的奥秘,探索科学的未来,学习才有积极性。  调整专业设置,改变选择专业时间。专业设置宜宽不宜窄,不要把学生早早局限在狭窄的学科里,要加大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工科学生也要学习一些人文知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不必在报考大学时就确定自己所学专业,因为大多数高中生对专业不是十分了解,报考专业具有盲目性,往往到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所学专业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是不是自己适合的。  教师要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应以鼓励学生为主,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避免伤害学生自信心的话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也不要将学生学习成绩列榜排名公布于众,这样会使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无地自容,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甚至造成学生自暴自弃。同时也会增加成绩优秀学生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  ——————————————————————————  第二篇【素质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素质】  在教学目标的改革上,由单一性目标向综合性目标转变学校由过去传统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单一性逐步向综合性目标发展,由培养“技能型”或“智能型”等转变到注意学生整体素质,健全个性发展,从而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经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改革,形成了学校现有的综合教学目标。  2.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注重课程结构的合理化、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  学校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重视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提出了学校的教学必须“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劳动市场”。因此做了以下几项改革:  ①教学计划每学年必须重新修订,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在我校,可以说没有两个相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教学计划是完全一样的,只有新的计划比旧的计划更加适应市场的要求,并且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化、内容更加综合化。  ②开展了特色教育,创新的提出七证齐发的办学理念。学校规定所有的学生必须学习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计算机办公应用的课程,还规定所有的学生必须参加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级考核,通过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级考核、以及学校的文化、德育、理论实践考核才予以办法毕业证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产生了变化,对外语的要求和对计算机的应用也必将会提高到较高的层次上来。我们开展上述的特色教育也正是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迎接社会的挑战作好准备。  3、在教学方法、技术的改革上,注重多种方法整体效果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学校在改革课程的同时也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使二者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设备。先进的教学技术不仅使学习内容更富有趣味,而且减少了教师讲授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在多学科学习中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使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有机的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又如学校新增计算机设备多台,并且进行多媒电化教学应用,使学校的课程在教学中能形象直观教学,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推理、思维和自学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几年来的实践也使我们体会到,这种改革和尝试使毕业生的素质不断提高。使毕业生的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而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同时也促成了我校在生源市场上的优势。  ————————————————————————————————  【第三篇】  学校还应该多开办一些学社团体活动,比如:文学社、书画社、演讲协会、蓝球协会等,请专职教师或特长的教师授课,鼓励在校学生多参加这些学社团体中的各项活动,从而培养他们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开拓视野。  积极开办各种培训班。例如:英语培训班、舞蹈班、音乐学习班、电脑培训班、美容、美发培训班、家政服务班、烹饪班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学到多种技能,毕业后即使不做医生或护士,也能够胜任其他工作。  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球类比赛、文艺晚会、运动会等,使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团体协作精神。  根据市场需要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例如《医护礼仪》、《人际沟通》、《美学欣赏》、《型体训练》、《现代商务公关》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修养与礼仪规范,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欣赏美、创造美。  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及到工厂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不仅能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落实到实处,使理论具体化,而且能使学生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应如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要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主要包括:乐观进取的精神,积极振作的情绪,相互支持、激励的言行,文明礼貌和真诚友善的举止,相互团结、合作关心和帮助的情感,及时改善消极情绪,抵御颓废文化的行为[2]。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要想生存发展,必须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综合的素质教育发展,以顺应市场的需求,力求培养出具有文化基础知识、继续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328 评论(9)

NANOHIT

211、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初探 212、自主与合作性学习初探213、主体性教学探究214、皮亚杰学习理论的现实意义探究215、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数学情境教学设计216、外语发展性评价模式构建217、语文发展性评价多元目标构建218、数学发展性评价模式研究219、语文发展性评价研究220、数学发展性评价方式研究221、数学发展性评价目标构建222、数学发展性评价理念研究223、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224、大众数学教育理念初探225、语文情境教学设计初探226、数学问题教学设计初探227、外语交际性教学设计初探228、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调查229、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现状分析230、语文教学原则特殊性初探231、外语教学原则特殊性初探232、数学教学原则特殊性初探233、家庭教育特殊性原则初探234、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表现初探235、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走向236、问题情境教学设计初探237、蔡元培的教育学说238、论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及其影响239、第斯多惠论教师240、试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241、严复的科学教育思想242、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243、朱熹的教育学说244、孔子的教育学说245、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研究246、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247、试论中国近代的义务教育运动248、杜威与中国249、陶行知的教育学说250、中国近代几次留学教育的比较251、当前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对策252、一堂好课的标准探究253、教育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研究254、学校依法治校研究25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256、学校法律地位研究257、学校事故法律问题研究258、学校财产法律问题研究259、教师权利义务研究260、学生权利义务研究261、学校规章制度研究262、教师与学校法律关系研究263、学生与学校法律关系研究264、学校与教育行政法律关系研究265、教师合法权利受损法律救济研究266、学生合法权益受损法律救济研究267、学生纪律处分合法性研究268、我国教育法制进程研究269、教育法治化研究270、教师聘任制中的法律问题研究271、学生受教育权法律问题研究272、学生人身权法律问题研究273、学生隐私权法律问题研究274、未成年人犯罪及其预防研究275、学校网络法律问题研究
259 评论(11)

长于斯

提高本科毕业生数学教育论文质量,首先在激发学生数学教育科研动机的基础上,发展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论文的选题要有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教育科研能力。本科生数学教育论文的标准应是再创性、整体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数学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科研意识 [作者简介]李静(1966-),男,河北张北人,廊坊师范学院数信学院数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G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174-02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师范院校数学系本科生适应就业需要,选择数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较多。毕业论文指导要以学生就业需要为动机,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教育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以“模仿—反思—初步创新”模式为科研训练过程,合理安排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 一、明确毕业论文工作目的 间接性目的。随着数学教师专业化,数学教育理论已成为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成分之一。无论是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面试,还是在职的中学数学教师的培训提高,数学教育理论的掌握越来越重要。论文指导教师发挥就业需要这一外在的、间接的动力作用,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有关系统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为做好毕业论文打好扎实的基础。 直接性目的。因为在校本科生缺乏中学数学教学的经历和经验,对于数学教育理论的学习只能了解记忆,很难进入思考阶段,以这样的知识储备状态,毕业论文的创新性水平不会太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走进中学数学课堂,熟悉教学的各个方面,并对照自己中学受教育的经历,思考现行的中学数学教学,哪怕是微小的触动,教师帮助其分析理论依据,诱导其深入思考教学实践,激发其对数学教育的真正兴趣,促进其较高水平地完成论文。 选择数学教育毕业论文的学生,在内外动机的作用下,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中学数学实践的感悟,有针对性地对某个课题整理、总结,探讨解决数学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高质量地对研究心得总结、反思、加工和表达。 二、培养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 本科生的数学教育科研意识是指对数学教育问题的感知和参与研究的自觉要求。良好的科研意识是研究型人才不断成长的基本要求,鼓励本科生不能只满足于将来当教书匠,应成为研究型的专业教师。培养本科生的数学教育科研意识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数学教育理论重要性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教育的观点观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自觉要求;督促学生走进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提炼和分析当前数学教育的有关问题,形成自觉的心理倾向;在论文准备期间,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悟后,在指导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数学教学的经验,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有关数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这些感悟经验,努力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①。 本科生要学习和容纳不同流派的学术观点,虚心向数学教育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请教,调查、分析数学教学实践问题。本科生的科研意识的发展,绝不是靠一时一事可以实现的,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作为毕业论文的应急之需,可以在毕业论文开始时以任务书形式提出课题要求;也可以在论文准备过程中,专题性地介绍相关领域进展,评价相关专家的研究特点;指导教师带领自己的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自觉地形成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也可以通过论文评述、中期筛选等机制促进本科生的相互学习。 三、选定毕业论文课题 打好学科基础,开阔选题视野。师范院校数学系全日制的本科生有关数学教育的课程有数学基础、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数学教学论基础。在选题前,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复习数学教育自身专业课程并且适当地布置一些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有关数学教育的理论知识,为他们发现课题开拓宽阔空间,教师也要注意帮助学生领会新课程的理念,促进未来的中学教师更好地全面实施新课程。 参加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获得选题灵感。实践是产生科研课题的土壤。让学生有机会到中学数学教育第一线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学教育现状,发现有关问题,取得选题灵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后,学生的数学知识和修养达到了中学数学教师专业要求,但将理论形态知识转化成实践形态知识还需在教师的导引下逐渐地对中学数学教学活动感悟、理解和把握。学生参与中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兴趣是浓厚的,都想体验当真正老师的感受。要想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实践形态的数学教育知识,指导教师无论在见习、试讲或实习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发现问题,在理论讲解中分析问题,在感悟思考中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老师,保护、引导这种闪光的火花很重要,它是优秀课题的雏形。这种数学教育的科研训练,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提出选题原则,掌握选题分寸。本科生论文的选题原则主要是: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新的标尺应该适度。对待数学教育论文选题,教师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数学教育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知识后,发现或提出值得注意的新问题、新观点、新途径、新方法。要求学生所选的课题尽量来自中学数学教与学的实际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有助于学生的就业面试和工作。现在本科生的数学教育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题空泛求全,论述不够全面深入;堆砌空洞的理论,没有自己的思考见解;观点落后,有悖于当代教育新理念;主题不明确,缺乏论证材料;难以调动评价者的兴趣等。为了提高本科生的论文选题质量,从历届学生的选题中选出有代表性的课题,包括教师平时的选题,作为学习选题的鲜活材料,通过点评,逐步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正确掌握学习原则。 做好开题的准备工作。在引导学生学习选题的基础上,学生尝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题。为了选好课题,学生需从模仿别人文章选题,逐步地过渡到自己的独立思考,要相互切磋,纵横向交流。当学生征求教师有关选题的意见时,教师不必急于表态,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发散他们的思维,个人是否具备解决该问题的条件,对于该问题你估计能有多大把握,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促使其不断反思其选题的意义等。学生的个人经历、兴趣和爱好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应该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选题,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当然,教师也要提醒他们思考各种不同选题的利弊,在选题方面,教师的意见只起参考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思考他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请有代表性的上届毕业生为每一届的本科生介绍自己的选题体会,对应届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对于所有本专业的本科生认真地召开开题报告会,指导教师们对每一个学生的开题报告提出宝贵意见。 四、提升论文写作中的科研能力 对论文的不同类型的认识。数学教育论文的种类是多样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指导教师找出不同类型的范文,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按照创新程度划分,可分为创新性论文和移植性论文;按成果产生的方式,可分为实验研究论文和调查研究论文;按照撰写论文的思维方式,可分为思辨性论文和实证性论文;按照对已有成果的整理方式,可分为综合性论文和评论性论文②。但是各类论文之间,有时没有严格的界限,学会移植别人成果,移植中可能还有自己的再创新;实验研究性论文往往又与调查研究性论文相结合;思辨性的论文有时又带有实证;方法的多样性、相容性正是数学教育研究的特点之一。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各种类型范文的写作要领时,渐渐地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 [摘要]提高本科毕业生数学教育论文质量,首先在激发学生数学教育科研动机的基础上,发展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论文的选题要有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教育科研能力。本科生数学教育论文的标准应是再创性、整体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数学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科研意识 [作者简介]李静(1966-),男,河北张北人,廊坊师范学院数信学院数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G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174-02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师范院校数学系本科生适应就业需要,选择数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较多。毕业论文指导要以学生就业需要为动机,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教育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以“模仿—反思—初步创新”模式为科研训练过程,合理安排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 一、明确毕业论文工作目的 间接性目的。随着数学教师专业化,数学教育理论已成为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成分之一。无论是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面试,还是在职的中学数学教师的培训提高,数学教育理论的掌握越来越重要。论文指导教师发挥就业需要这一外在的、间接的动力作用,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有关系统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为做好毕业论文打好扎实的基础。 直接性目的。因为在校本科生缺乏中学数学教学的经历和经验,对于数学教育理论的学习只能了解记忆,很难进入思考阶段,以这样的知识储备状态,毕业论文的创新性水平不会太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走进中学数学课堂,熟悉教学的各个方面,并对照自己中学受教育的经历,思考现行的中学数学教学,哪怕是微小的触动,教师帮助其分析理论依据,诱导其深入思考教学实践,激发其对数学教育的真正兴趣,促进其较高水平地完成论文。 选择数学教育毕业论文的学生,在内外动机的作用下,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中学数学实践的感悟,有针对性地对某个课题整理、总结,探讨解决数学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高质量地对研究心得总结、反思、加工和表达。 二、培养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 本科生的数学教育科研意识是指对数学教育问题的感知和参与研究的自觉要求。良好的科研意识是研究型人才不断成长的基本要求,鼓励本科生不能只满足于将来当教书匠,应成为研究型的专业教师。培养本科生的数学教育科研意识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数学教育理论重要性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教育的观点观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自觉要求;督促学生走进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提炼和分析当前数学教育的有关问题,形成自觉的心理倾向;在论文准备期间,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悟后,在指导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数学教学的经验,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有关数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这些感悟经验,努力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①。 本科生要学习和容纳不同流派的学术观点,虚心向数学教育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请教,调查、分析数学教学实践问题。本科生的科研意识的发展,绝不是靠一时一事可以实现的,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作为毕业论文的应急之需,可以在毕业论文开始时以任务书形式提出课题要求;也可以在论文准备过程中,专题性地介绍相关领域进展,评价相关专家的研究特点;指导教师带领自己的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自觉地形成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也可以通过论文评述、中期筛选等机制促进本科生的相互学习。 三、选定毕业论文课题 打好学科基础,开阔选题视野。师范院校数学系全日制的本科生有关数学教育的课程有数学基础、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数学教学论基础。在选题前,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复习数学教育自身专业课程并且适当地布置一些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有关数学教育的理论知识,为他们发现课题开拓宽阔空间,教师也要注意帮助学生领会新课程的理念,促进未来的中学教师更好地全面实施新课程。 参加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获得选题灵感。实践是产生科研课题的土壤。让学生有机会到中学数学教育第一线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学教育现状,发现有关问题,取得选题灵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后,学生的数学知识和修养达到了中学数学教师专业要求,但将理论形态知识转化成实践形态知识还需在教师的导引下逐渐地对中学数学教学活动感悟、理解和把握。学生参与中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兴趣是浓厚的,都想体验当真正老师的感受。要想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实践形态的数学教育知识,指导教师无论在见习、试讲或实习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发现问题,在理论讲解中分析问题,在感悟思考中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老师,保护、引导这种闪光的火花很重要,它是优秀课题的雏形。这种数学教育的科研训练,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提出选题原则,掌握选题分寸。本科生论文的选题原则主要是: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新的标尺应该适度。对待数学教育论文选题,教师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数学教育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知识后,发现或提出值得注意的新问题、新观点、新途径、新方法。要求学生所选的课题尽量来自中学数学教与学的实际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有助于学生的就业面试和工作。现在本科生的数学教育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题空泛求全,论述不够全面深入;堆砌空洞的理论,没有自己的思考见解;观点落后,有悖于当代教育新理念;主题不明确,缺乏论证材料;难以调动评价者的兴趣等。为了提高本科生的论文选题质量,从历届学生的选题中选出有代表性的课题,包括教师平时的选题,作为学习选题的鲜活材料,通过点评,逐步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正确掌握学习原则。 做好开题的准备工作。在引导学生学习选题的基础上,学生尝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题。为了选好课题,学生需从模仿别人文章选题,逐步地过渡到自己的独立思考,要相互切磋,纵横向交流。当学生征求教师有关选题的意见时,教师不必急于表态,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发散他们的思维,个人是否具备解决该问题的条件,对于该问题你估计能有多大把握,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促使其不断反思其选题的意义等。学生的个人经历、兴趣和爱好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应该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选题,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当然,教师也要提醒他们思考各种不同选题的利弊,在选题方面,教师的意见只起参考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思考他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请有代表性的上届毕业生为每一届的本科生介绍自己的选题体会,对应届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对于所有本专业的本科生认真地召开开题报告会,指导教师们对每一个学生的开题报告提出宝贵意见。 四、提升论文写作中的科研能力 对论文的不同类型的认识。数学教育论文的种类是多样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指导教师找出不同类型的范文,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按照创新程度划分,可分为创新性论文和移植性论文;按成果产生的方式,可分为实验研究论文和调查研究论文;按照撰写论文的思维方式,可分为思辨性论文和实证性论文;按照对已有成果的整理方式,可分为综合性论文和评论性论文②。但是各类论文之间,有时没有严格的界限,学会移植别人成果,移植中可能还有自己的再创新;实验研究性论文往往又与调查研究性论文相结合;思辨性的论文有时又带有实证;方法的多样性、相容性正是数学教育研究的特点之一。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各种类型范文的写作要领时,渐渐地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 发挥师生的整体力量。指导教师的个人力量毕竟有限,指导工作难免考虑不周,往往存在某些局限性。每次学生的开题报告,教研室的全体教师都应参加,将开题报告的辩论过程变成相互学习与交流的过程,鼓励所有参加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要广泛地征求本教研室老师们的意见,这样有利于综合各方面的优势,也有利于对毕业论文进行更全面的评价认识。 提高中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感悟力。我们安排本专业学生利用做论文的1/3的时间到中学参加教学实践,边教边学,了解中学情况,感悟数学教学的内在规律,学会寻找研究课题,做到教学、学习、科研和就业同步进行。例如,让学生了解中学数学教学常规要求的理论依据,了解中学教师利用非认知因素转化后进生的根据等,触动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思考。我们认为学生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学习最有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他们走进了数学教育的前列,找到了科研的感觉,逐步掌握了科研的基本要领,培养了自己的数学教育初步科研能力,从而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把握数学教育论文的评价 再创性标准。不同对象在不同情景中可能得到不同的创新水平:原创水平、再创新水平、部分再创性水平、少许新意水平。由于师范本科生的水平所限,还没有发现原创水平和再创新水平的论文,只有很少的学生达到部分再创新水平的标准(即对再创新成果进行移植、修改、补充、推广和评价),部分学生能达到少许新意水平的标准(即论文的内容、构思等局部方面有少许新见解、新体会、新加工)。多数学生的论文创新性水平不高,只在模仿的基础上,略有思考。对于创新要求应该适度,如果要求文章的整体内容立意新颖,或者要求文章的全部或主体部分是创新的成果,这个标准对于在校本科生来说是不现实的。我们以为把部分再创新水平作为共同努力的方向,而少许新意水平应作为学士生论文的一般要求,能够模仿别人、理解理论和有所感悟的水平应该作为学士生论文的最低要求。鼓励学生的论文尽量涉及数学教育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整体性标准。首先,论文要紧扣主题展开,各个部分都应该为主题服务,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结构,一些学生离开主题发表议论,论文不能达到学士学位的要求。其次,从整体上把握论文各部分的地位,主次分明,重点部分和关键部分必须予以较深阐述,次要部分就不必唆。最后,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应该相互配合得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果部分间对立或矛盾,就犯了“自打嘴巴”的毛病。 规范性标准。教师指导学生修改完论文后,将论文成果表示成学术形态。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要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语言要简洁、说理清楚、层次分明、符合逻辑。所展示的各类图表及数据要清晰、翔实、规范,能够正确运用统计方法说明某些结论。 本科生的数学教育毕业论文在创新水平和独立工作的程度上,在说明理论依据和阐述问题的深度上,有一定不可回避的局限性。从数学教育专家知识结构可以看出,数学教育研究除了具有精深的数学基础,要有扎实的数学教育理论形态知识,更需要丰富的数学教育实践形态知识,经过各种知识间的相互作用于研究课题,久而久之,形成了较强的本领域的科研本领③。本科生既缺乏系统的数学教育理论形态知识,又缺乏数学教育实践活动体验,提升学生这方面的科研能力,首先需要从方法上考虑学生的数学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相应地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机会参与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做到两种学习活动相互促进。 (摘抄)
87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