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nge2009
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 吴隽宇 肖 艺摘 要: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各教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景妙何在?曰:妙在知与不知之间。知者,知其妙,悉其好恶;不知者,不知其所以然也。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的“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论从园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本文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教派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在儒学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溶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以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倡“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过许多关于竹的诗文。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恒也。”从竹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天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其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据《关中记》载,上林苑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置喷水石鲸、筑蓬莱三岛以象征东海扶桑。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据《史记·孝武本记》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这种在宫苑里凿池筑岛,用造园的方式来摹拟东海神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主水。昆明池遗址的面积至今仍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同时,主附水体之间已有明确的仰承呼应关系。班固云:“前唐中(池)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数量众多,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于庞大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术空间,产生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山体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台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园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的建立。在已往单纯的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的园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进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为传统园林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一池三山”的模式后来为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并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如扬州曾有“小方壶园”,苏州留园有“小蓬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有“小瀛洲”等。" 禅宗思想与中国园林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交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之一。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两者浑然如一的整体。为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这种自然宇宙与人的整体境界,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正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偈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不仅体现了“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宗旨趣,还阐析了禅学对于宇宙本体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在刹那之中使自己获得解脱的觉悟或感受。禅宗思想可谓有以下几个特点:(#)“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或顿悟发见本心;(%)“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绘画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势”;在诗词方面,“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小何以大?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正如沈三白《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所说的那样:“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除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以外,园林中的“淡”也是源于禅宗思想。园林的“淡”可以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景观本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对自然美的整体认识,那恰好是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据,战乱连年的时代。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两汉国力强盛,这时儒学上升为正统独尊的地位,人们的心理特征是普遍的入世和进取精神。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生理想,对个体自我意识的要求和发展处在次要的地位,对自然美的追求也不是社会的主流。因此,时代本身不具备对自然美作深层次发掘和开拓的土壤和条件。对自然美认识是在东汉衰落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深化。无独有偶,私家园林、山水诗画都出现及勃兴于这个时代。魏晋南北朝,以儒道结合的玄学进一步发展,在艺术上提出了“言不尽意”、“悟对神通”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中唐以后,士大夫艺术思维层次得到了提高和深化。由于盛唐自安史之乱以后转入衰落,士大夫的心理又一次失去平衡,这时糅合了老庄和玄学的禅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它所提倡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心悟、顿悟的领悟方式对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于是,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一,从而在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结 语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自然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1、中国古建bai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du木构架结构为zhi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dao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栈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bai目1、《营造法式》jpg陶本 du 2、《营造zhi法dao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 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 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pdf 精装 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44、《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pdf 4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pdf【有原书】 4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pdf【有原书】 47、《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pdf【有原书】 4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df—杨宏勋 49、《刘敦桢文集》pdf第一卷 50、《传统灰作基本操作与应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pdf 52、《风水理论研究》pdg—王其亨【有原书】 53、《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pdf—王天【有原书】 54、《古建筑勘查与探究》pdf—张驭寰 55、《古文物称谓图典》 pdf 56、《华严寺》pdf【有原书】 57、《绘图鲁班经》pdf 58、《匠学七说》pdf—张良皋 59、《美的历程》pdf(插图本珍藏本)—李泽厚 60、《麦地里的飞檐》doc【有原书】 61、《清代匠作则例》pdf 第一卷—王世襄 62、《明式家具萃珍》pdf—王世襄 63、《明式家具研究》pdf—王世襄 64、《明式家具珍赏》pdf—王世襄 65、《髹饰录解说》pdf: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修订版)—王世襄【有原书】 66、《中国古代门窗》pdg—马未都 67、《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pdf—田家青pdf 68、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营造法式》解读-密码材栔双全的QQ号 69、《园综》—陈从周 70、《中国园林鉴赏辞典》pdf—陈从周【有原书】 71、《苏州古典园林》pdg—刘敦桢 72、《乡土建筑装饰艺术》jpg—楼庆西 73、《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楼—覃力 74、《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门—覃力 75、《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弄—张锡昌 76、《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墙—尹文 pdf 77、《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台—韦明铧pdf 78、《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亭—覃力 pdf 79、《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园—陈从周pdf 80、《山东寺庙塔窟》pdf—赵浦根 81、《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pdf 82、《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pdf--一丁 雨露 洪涌 83、《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8 私家园林 84、《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2 佛教建筑 (一 北方) 85、《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注译与论述》pdf—李书钧 86、《不只中国木建筑》pdg—赵广超 87、《弘一大师全集》pdf·第9册:书法卷djvu 88、《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沈从文【有原书】 89、《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pdf 9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pdf 91、《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pdf 92、《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pdf 9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pdf 94、《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pdf 95、《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pdf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jpg付熹年 (文物7) 中国古代建筑代表博物馆 中国古建筑精粹电子书 中国古建筑图谱 中国全史 《汉语大字典》 《康熙字典》 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二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四卷 第三、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三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二期 【有原书】 1《文物建筑》第一辑 河南古建 【有原书】 2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 【有原书】 3 东方建筑研究 (上册) (超星) 4 东方寺庙明珠:南禅寺、佛光寺 (超星) 5 敦煌家具资料 6 佛像艺术造型 7 古建筑保护与研究 【有原书】(超星) 8 建筑历史研究 第一辑 【有原书】(超星) 9 江南园林志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0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有原书】(超星) 11 刘敦桢文集 (一) (超星) 12 刘敦桢文集 (二) (超星) 13 刘敦桢文集 (三) 【有原书】(超星) 14 凝固的艺术魂魄:晋东南地区早期古建筑考察 (超星) 15 曲阜孔朝建筑 【有原书】(超星) 16 园冶注释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7 中国古代高建筑 (超星) 18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彩画 19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雕刻 20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装修 21 中国古建探微 (超星) 22 中国古建筑 (超星) 23 中国古建筑百问 (超星) 24 中国古建筑全览 (超星) 25 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 (超星) 26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一卷 (超星) 27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二卷 (超星) 28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三卷 (超星) 29 中国民族建筑 第四卷 (超星) 30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五卷 (超星) 31 佛教寺院考古pdf 32 城记pdf 【有原书】 33 佛教石窟考古pdf 34 宫殿考古通论pdf 35 故宫辞典pdf 36 汉代画像石_吴曾德_文物出版社pdf 37 汉字古音手册PDF 38 建筑历史与理论 39 建筑书籍-中国古建筑小品pdf 40 林徽因文存+建筑 41 明代南京寺院研究pdf 42 明清室内陈设朱家溍紫禁城出版社pdf 43 秦汉瓦当pdf 44 四川汉代画象砖艺术pdf 45 唐代长安辞典pdf 46 隋唐两京丛考 47 隋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 48 天一阁藏本:明鲁般营造正式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pdf 49 闲情偶寄pdf 50 正在消失的建筑pdf 51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pdf 5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有原书】 53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 54 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图案选pdf 55 中国石窟寺研究 宿白 文物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pdf 56 梓室余墨_陈从周随笔pdf 57 长城djvu 58 明十三陵djvu 59 颐和园djvu 60 老宅第djvu 61 老牌坊djvu 62 老书院djvu 63 老门楼djvu 64 老戏台djvu 65 老楼阁djvu 66 宋陵石雕纹饰djvu 67 山西djvu 68 中国民居djvu 69 中国园林djvu 70 避暑山庄djvu 71 晋祠揽胜djvu 72 日本传统艺术 第四卷 浮世绘djvu 73 园林史djvu 74 屋宇春秋 山西老宅院djvu 75 圆明园djvu 76 阳光下的雕花门楼:武夷古民居的记忆djvu 77 八百年的村落——培田纪行djvu 78 徽州djvu 79 走遍中国 南京djvu 80 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djvu 81 古城记:失落文明的兴与衰djvu 82 江南六镇djvu 83 大壮·适形 中国建筑·匠意 (超星) 84 建筑十书 【有原书】(超星) 85 中国古建筑百问 86 洛阳伽蓝记 87 长物志校注 88 中国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 第一集 建筑部分 (超星) 89 中国古建筑艺术 (第1~4册) 【不全】 (超星) 90 梁思成建筑画 91 隋唐宫廷建筑考 92 中国文物考古辞典 《考古》杂志1955年1~6期及1991、1993~1998全年 《文物》杂志1959~2000共152期 文物五○○期总目索引 1-pdf 1 繁峙岩山寺pdf(不全) 2 中国古亭pdf 3 中国古亭pdf 4 佛宫寺释迦塔和崇福寺辽金壁画djvu 5 中国古建筑定额与预算pdf 6 中国建筑史图录(梁思成)pdg 7 中国江南古建筑装修装饰图典pdg 8 《中国建筑史》——伊东忠太pdf【有原书】 9 平遥古城与民居pdf【有原书】 10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有原书】 11 怎样鉴定古建筑pdf【有原书】 12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pdg 13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14 明式家具珍赏 15 盛京宫殿建筑 16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 17 中国建筑彩画图集(何俊寿)【有原书】 18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THE ART OF SUZHOU CLASSICAL GARDENpdf 19 永诀的建筑pdf 20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pdf 21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pdf 22 紫禁城宫殿pdf 23 中国藏传佛教白描图集pdf 24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25 红木小件pdf 26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 27 苏州香山帮建筑pdf 28 永诀的建筑pdf 29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林洙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djvu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