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dxzh
先分析论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主体先是大学生然后是心理健康最后是重要性。那我们的目标就是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明确写作目标论文也就好写了。首先可以先讲述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在段末点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很重要这个论点。在构建三个分论点:如一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好处”并加以事实论据。二可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怎么提高”。三可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如果不提高会带来什么坏处”。这样写作800字肯定是可以达到的。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主要有以下特点:1、明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讲道理的人,不会胡搅蛮缠!2、有原则!心理健康的人做人做事都有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因为有原则才不会乱!3、心宽。凡事不斤斤计较,心底无私天地宽!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应该具备的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因此,心理健康对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 自杀 心理素质 潜能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调和;适应环境,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国社会调查所的调查显示,26%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仅在2009年的上半年,北京市共发生了14例大学生自杀身亡案件。有关数据表明,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而抑郁、悲观、自卑、成功焦虑是大学生自杀、他杀的几个重要原因。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据国家教委1989年对6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23%。学生精神失常、非正常死亡现象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积极、热情的情绪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他们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他们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以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误区 目前,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首先,是对健康定义的片面理解。学生往往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也同样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学生只注重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其次,是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片面理解。学生通常认为只有患精神病的人才是有问题的;此外,是对心理健康水平的片面理解。有的学生自认为没有什么心理烦恼和心理困惑就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学生在遇到情绪不良、心态失衡或是压力过大等情况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正面临着心理疾患的威胁。缺乏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很多学生错过了避免形成心理问题的最佳时机。 四、主要措施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有关专业知识。也可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找到倾诉的对象,受到正确的引导,及时走出心理误区。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学校可以对新生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做到心理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组织观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听讲座,出板报等,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活动平台。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使学生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总之,在目前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式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治标治本的作用。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在全国乃至全省、我们中山市各级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全市中小学普遍生根开花。在努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风气方面,我市教育局、中山师范学校与市关工委、市妇联、团市委、市科委、市科协及市中山日报社等部门紧密配合,采用多种形式向社会扩大影响。经过各级新闻媒体的宣传,对于我市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辅导”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现在,不少中小学已把举办“家长学校”或定期举行“家庭教育”讲座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市教育局和市妇联、关工委等部门一起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以便更好地协调家长学校的工作。华南师范大学、市教育局、中山师范学校和教科部门还组织各学校心理辅导的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对于形成一种“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风气,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说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需要,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预防针。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正常心理,纠正偏态心理,治疗变态心理,有着现实的意义。①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②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③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④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① 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②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思想品德,一般由道德品质、政治倾向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青少年时期,思想品德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二是培养自己正确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优良思想和品德的基础;而在另一方面则是它们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说,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健全的性格,必然会正确地对待周围环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善于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还有利于人积极、乐观地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心理健康的人常表现出思想开阔,能在任何环境下乐观地对待现实,以进取精神面对现实、正视自己、适应社会,努力创新。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在集体中都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都可能成为集体的嫌弃儿;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急躁、孤僻、任性和不听话;他们时而表现出自卑、厌世,时而表现出高傲、狂妄;他们缺乏活动愿望和兴趣,不善交际,经不起挫折,狭隘猜疑,胆小怕事。这样的人很难形成良好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③ 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生活、正常地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中小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冲动出现;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就是青少年时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具体为四个方面:① 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② 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③ 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④ 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青少年时期这些特定的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许多成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同时,青少年接近于成人的活动能量,对以上的矛盾系统又起着激发作用,容易使矛盾爆发,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近几十年的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都将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从家庭方面来看,离婚率不断增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因素。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使青少年学生无止休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中。从社会角度来看,一些黄色、淫秽东西的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也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现实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