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o7127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 2、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3、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4、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5、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 6、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 7、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 8、促进中部崛起研究 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10、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研究 12、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 13、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 14、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 15、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研究 
你可以这样写:中国的经济发展,历来是依赖“三驾马车”的拉动。即投资、消费、出口。而消费,越来越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最主要工具。但消费的能力,取决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国民收入越多,消费能力才越强。消费总量增多了,才能有效地拉动经济进一步增长,从而形成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接着再展开写关于消费的意义、经济增长与国民收入等内容。
专家:振兴东北力戒再造万能政府和思想浮躁 · 中国中小城市的代表会聚克拉玛依 探讨发展 · 中国有意参与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子公司拍 广�告· 今年哪些项目最赚钱 · 要赚就赚有车人的钱 · 今年做什么最赚钱 · 开粥铺也能成为富翁!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选取的这些国家比较典型:美国经济和金融高度发达,经济总体上比较稳健;日本在经历60、70年代高速发展后,经济于90年代陷入长期低迷;韩国经济一度高速发展,但1997年曾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经过痛苦的调整后,经济发展势头有所好转;印度是与中国存在诸多类似的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其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虽滞后于中国,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可借鉴之处一、我国近期出现投资过热,但消费增长一直相对较弱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从2003年年初以来已表现出明显的过热迹象。2003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5%,2004年一季度更是高达43%,这已接近1992和1993年经济过热时期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主要源于几个方面:一是地方项目投资。2004年一季度,地方项目投资增长2%,中央项目投资只增长8%。二是集中于工业和建筑业的投资。三是私营和外企的投资。四是部分省市的投资。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居全国前五位,占全国的48%。投资明显过热,结构不合理,存在着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过于依赖投资的拉动,消费需求亟待提高。多年来,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长率一直远低于投资的增长率,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近年来,发达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在8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约为74%,而我国则要低很多。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应协调发展。如果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不能与未来的消费相匹配,就会导致产能过剩,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如果投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则可能产生大量新增不良资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效率降低,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我国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也称作投资率)在全球一直居高,而且爬升速度也很快。2003年我国投资率为7%,仅次于1993年3%的最高水 今日焦点: · 专家:振兴东北力戒再造万能政府和思想浮躁 · 中国中小城市的代表会聚克拉玛依 探讨发展 · 中国有意参与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子公司拍 广�告· 今年哪些项目最赚钱 · 要赚就赚有车人的钱 · 今年做什么最赚钱 · 开粥铺也能成为富翁! 平。这表明,我国增加单位GDP所需的投资越来越多,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资源投入而非技术进步基础上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迅猛增长带来许多问题,包括带来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巨大需求,造成瓶颈制约。但其最主要的威胁是增大了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增速过猛与货币信贷投放偏多相互推动、互为因果。如果任凭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势必导致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银行呆坏账增加,金融风险加大等问题。依靠高投资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但不具有可持续性,这已有前车之鉴。投资过度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企业(包括相关政府部门)低估投资成本。长期以来,“唯经济增长”的考核标准取向,促使地方政府热衷投资,往往给予企业过于优惠的土地、税收等政策,造成这些企业投资成本低估。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被严重低估。例如,受高额利润的驱动,2003年我国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的投资分别增长6%、9%和9%,今年一季度又继续高位增长。这些高耗能产业的过快增长,造成大面积环境污染。目前我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水资源污染严重。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太考虑外部不经济(对他人产生的不利影响),也不对自身制造的污染成本付费,因此往往低估生产成本而进行过度投资。对付外部不经济的最有效方法是制定政府的反污染计划,政府应当承担其维护公共利益的应尽责任。通过制定技术标准、环保标准,控制污染法令强制企业实行;要求企业支付更高的排放费,从而抑制过度投资。应进一步健全对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进行客观、公开的评审。评审除包括经济发展外,还应包括就业、环保生态、卫生教育等。政府重大项目决策,应该建立起透明、科学、严格的程序,从根本上解决投资过热的问题。二、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银行体系不完善各国经验表明,没有健全的金融体系,货币政策就谈不上良好的传导机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证券市场仍不够规范,企业融资主要源自国有银行,使我国企业融资形成了“居民储蓄—银行信用—信贷投资”的模式。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投资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对称,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尚未普遍建立,社会信用管理大大滞后,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信贷资金效率低下,借贷企业逃废债现象严重,呆坏帐率高,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需大量新增贷款,导致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较高。这点与日本比较相似,这种状况发展下去,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应大力发展和规范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使居民的金融性投资更多地表现为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行为,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转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使商业银行成为更有效率的中介系统。作者: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 黄昌利 九江学院经营管理系 于晓玲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在今天的经济学中,消费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每当我们听到国家统计局关于经济工作的汇报的时候,总是能听到类似这样的话:GDP的增长,投资拉动占比40%;出口拉动10%;消费拉动50%。这里所说的投资、出口和消费,从广义上看,其实都是消费,这里说的所谓投资也是指的是当期投资所形成的对生产资料的消费。出口更是如此,指的是外国人的消费。对这些说法我们对此已经非常习惯,似乎天经地义。 但是仔细推敲,似乎有问题。GDP的意义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物质财富和服务的生产总量,怎么靠消费就能得到呢?如果消费就能解决全部的经济增长问题,每人发一辆奔驰轿车,中国的GDP不就超过美国了吗?印度人人发一辆宝马,不也超过美国了吗?当然,你会告诉我这是做梦,这不是中国梦,也不是印度梦,而是白痴梦。但是,真正重要的思想都是从白痴的问题开始的,如同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 目前经济学对于消费的极端重要性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当统计局在统计GDP的形成的时候,虽然GDP的意思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但是从生产端统计太困难,不可能往每一家工厂派一个调查员,另外对于服务价格的统计是非常困难的,同样是一杯果汁,在小餐馆它可能是10元,在五星酒店,它就是50元。从生产端,是难以判别其价值的。而从消费端调查相对容易一些,因为从消费的端口和渠道进行统计,对价值的把握比较明确,而且更容易有权威的数字,例如海关,例如税务部门等等。美国的GDP统计基本上以消费端的统计为主,中国过去的核算是以生产端为主,现在跟国际接轨,越来越重视消费端统计,目前中国的GDP统计是混合性,对消费端的统计越来越重要。 其二,对发达国家来说,消费端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发达国家处于整个生产链和产业的最高端。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要经过无数的环节,例如我现在码字的电脑,有铝材,从铝矿开始,到电脑的外壳;有CPU,从原料硅,到芯片工厂的光刻机刻写出来;还有windows,微软,大大小小的软件公司和网络公司。要让一个电脑顺利工作,需要大量我们看不见的数千家工厂的产业运转起来才有可能,在这些漫长而复杂的产业链上,发达国家占据了最有控制力,同时也最有利润的那一部分。美国不生产电脑,但是它生产CPU,GPU,windows,office,google服务等等。这些都是最具垄断性,门槛最高,利润也最高的环节。因此,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生产并不是问题,生产什么也不是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消费,只要有足够的消费,它们就能够有足够的投资,地球上最好的技术,把它们生产出来,卖给消费者。国家根本没有必要考虑太多生产端的问题,大大小小的企业出于自己的利益自然会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把需求端的问题解决好,剩下的问题,市场自然就会安排妥当。发达国家之所以如此担心就业的问题,除了担心失业太多影响社会安定,主要还是担心失业太多,会导致消费乏力,人们赚不到钱就不能花钱,为了让人有钱花,必须要保证就业,经济才能运转正常。 这个世界的话语权控制在发达国家中,发达国家的问题不仅仅是它们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问题。在我工作的学科中,美国的族群身份问题居然能够成为全世界(包括中国)人文学者讨论的热点。沙龙的女人说,淡淡的忧伤是最美丽的气质,于是农村妇女爽朗的笑声顿时就显得没了格调。同样的,美国的经济问题就是全世界的经济问题,美国人说,最重要的是消费,于是所有国家都会以为解决消费问题更重要——因为所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几乎都是美国人。 但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中,消费远不如生产更重要!中国人比美国人生活水平低,印度人的生活水平比中国低。这是因为中国人对消费的需求更少吗?印度人比中国人的需求更少吗?当然不是,原因很简单:中国人消费能力低于美国,印度人的消费能力低于中国人。那为什么出现消费能力的差距? 因为中国人装配电脑,但是并不生产CPU,印度人连电脑也不装配,他们还在争夺服装工作岗位。消费能力的差距实际上是生产能力决定的!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一个美国汽车工人的消费能力,远不如波音公司的设计工程师,原因不是他们的消费意愿不同,而是他们在生产能力上的差异。中国人要想提升消费能力,主要靠提升生产能力,而提升生产能力,靠什么?当然是靠投资。中国过去的经济成就靠的就是巨大的投资能力,中国人的消费水平,从追求一辆永久自行车到最求一辆汽车,主要依靠的就是巨大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罗思义指出: 中国的密集资本积累模式是创造“亚洲奇迹”的最典型案例。正如Vu Minh Kuong指出:“相对于GDP而言,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程度,甚是引人注目。中国是在1990到2010年间,亚洲区域内发展最迅速的经济体。” 再列举一组确切的数字:“在1990至2010年期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GDP占全球的比重增长了9个百分点,其固定投资占全球的比重增长了1个百分点。中国占全球GDP的比重,增加了1个百分点,而其固定资产投资的全球占比则增长了7个百分点”。 然而,关键是要明白一点,投资不仅是亚洲崛起繁荣的驱动力,也适用于世界其他地区。现代计量经济学清楚地表明,对于所有的世界经济体而言,投资都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资本积累对于推动经济增长非常重要,不仅在亚洲如此,在全世界都是如……这种增长的源泉,不仅对于那些人均资本存量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很重要的,而且对于那些人均资本存量较高的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要。对于七国集团(G7)经济体而言,有形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且在本书考察的所有经济发展期间内,资本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大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率。(第198页)” 消费为产品提供最终出路和利润形成的可能性,拉动资源聚集形成产能,在这个意义上说,消费拉动生产的说法并不错误,但是消费能力从哪里来?在世界消费大市场中,你所占据的位置由什么来决定?当然是你的生产能力和水平,提升生产能力和水平靠什么?当然是投资。这其实是非常浅近的道理,并不需要特别聪明的头脑才能想清楚。但是在今天的西方经济学的舆论轰炸和洗脑之下,上至首辅,下至百姓都被忽悠得团团转,整体就只会说“消费拉动”,而没有几个人愿意再往前一步问一问:消费能力从哪里来? 只要问了这个问题,后面的答案并不困难。很多时候,理解世界的关键是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