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05

lercgqgh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生活陶艺结课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熙舞淋心

已采纳
陶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然而,当中国的陶艺家们猛然从“传统”、“实用”、“日用”等字眼中惊醒重新打量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落后了。的确,现代陶艺已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而存在,也不是仅仅“实用”、“美观”、“经济”、“大方”的观念便能涵盖得了的。它已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广泛的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成为艺术家表达自己的观念,进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国人开始关注现代陶艺,并在舆论上形成规模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当然严格说来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前身)、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实践者有关。20年来,老一辈陶艺家如祝大年、杨永善等在现代陶艺方向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中青年陶艺家如吕品昌、罗小平、白明等,风格流派众多,技法日趋多样。他们中大多数是高校教师,或受过高等教育中传统陶瓷艺术的薰陶,因此,中国的陶艺在一开始便与学院有着不解情缘。 然而单纯的学院发展,不管是在观念上,还是在传播上都受到极大限制,而且在学术层次上也是狭窄的。在90年代,首先是1991年“北京国际陶艺研讨会”,继而是1995年的“景德镇国际陶艺研讨会”,1998年5月在宜兴举办了由罗小平等人策划的规模更大、学术研讨更具深度的“98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同年秋在中国美术学院由刘正等人策划的“首届中国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也与观众见面。1999年岁初在广州美术馆由左正尧策划的“超越泥性——中国当代陶艺家学术邀请展”更是颇具水平。这几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研讨性的展会,预示着中国的陶艺正在兴起,其规模和范围及影响正在向全社会拓展。 然而,现代陶艺作为一项新鲜事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更大的意义上、更大的程度上组成了中国陶艺现状,更值得我们去研讨。归结为以下几个问题,以资读者玩味。 一、“传统”与“现代”的隔阂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如今的各个艺术领域都是一个争不完的话题,陶艺也不便外。然而,在关于陶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许多讨论中却轻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陶艺的功能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陶艺品的功能与价值,而且对于陶艺在整个文化体系中所担当的角色及陶艺家的社会定位都关系很大。只有摆正了“现代陶艺是干什么的?”这样一个问题,而不只是“现代陶艺是什么样子?”,我认为陶艺才能真正从“传统”走入“现代”。 中国传统陶艺是附属于陶器的,“实用而尽量美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限制了当代中国陶艺发展。在这种观念下,陶艺只能属于工艺美术,其功能只是实用加玩赏。在这种情况下,陶艺家的才智更多的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追求设计与形式美的领域里探索,陶艺家也更接近于工艺家,无法融入现代艺术的潮流。 现代陶艺的作用在于它扩大了原有陶艺的艺术属性,使陶艺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审美和价值批判领域里驰聘。他既可以在原来的设计领域里继续有所作为,又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家的天性,针对现实进行有价值的文化批判,从而涉足到雕塑、装置等众多艺术领域。丰富了自己又补充了其它艺术门类,从而丰富视觉艺术的门厅。 因此,传统陶艺无论如何发展都有“器”的约束。现代陶艺发展,在认识上首先做到的便应是功能论上的转移,从而脱离对“器”和固定造型的依赖,而真正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这种隔阂是可以通过观念转变而化解开的,它的存在也是当代陶艺不断发展的动力。 二、传播与接受的局限 现代艺术中的诸多流派,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中晚期,如暴风骤雨般进入中国。虽然当时中国人还不懂得欣赏,有的甚至产生厌恶之情,然而在客观上承认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从观念上日益接近它们。现代陶艺没有赶上那段风潮,从传播的角度看似乎错过了黄金时节。从现状看,许多业内人士也指出现代陶艺仅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如景德镇、广州、上海等地,然而从面上讲其群众基础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这是不利于现代陶艺的发展的。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当前中国的日用陶瓷和美术陶瓷产业并不景气,所以即使在原来有着深厚传统的许多瓷区,其群众对陶艺的兴趣也在减弱,这种情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另一方面,媒体、报刊对现代陶艺的介绍是零星的,形不成规模,更不用说专门的陶艺刊物了。现在担当着传播任务的是一些陶艺工作室,但他们的作用未受到重视,有识之士指出一个国家陶艺整体发展的前提是要把民间的力量调动起来,只有水涨才能船高。 从接受者来看,中国人固然不缺少对陶瓷的感情,然而确实谈不上他们对现代陶艺的感情,因为大多数人对陶艺的看法都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再加上传播不力,欣赏者的口味自然很难调动起来。 然而,我们要看到,现代陶艺在精神上与现代艺术运动是相通的,人们能接受现代艺术便能接受现代陶艺,这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成为现代陶艺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陶艺家夏德武说:“广州美院的一批人请了中央美院的某位艺术评论家去评论现代陶艺,他可以拿现代艺术观念、现代哲学来评论现代陶艺。但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他指出现代陶艺批评家很难形成的原因是中国现代陶艺不发达,他认为非常需要理论家。笔者曾在中央美院图书馆找到一本所谓“现代陶艺”的书,实际上书中的陶艺品只是现代的“活人”做的陶艺。可见,现代陶艺在理论上是相当匮乏的,能找到的介绍现代陶艺书也相当少,且多不正规。 看来,现代陶艺实践与理论的脱节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将成为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理论人才急待培养,为此许多陶艺家提出一边实践,一边做一些理论研究,这可谓是无奈之举。 此外,现代陶艺在创作体制、销售体制、创作理念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好在从当代陶艺家的言词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壮志豪情。 现代中国陶艺虽然路漫漫,随着中经济的发展,它必然会有一个辉煌的明天! 回答者:qqbluebh - 魔法学徒 一级 5-4 16:03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5 个人评价 好 80% (4) 不好 20% (1) 其他回答共 2 条 自拓荒时代起,美国人便有着一种勇往直前、富于探索的革命精神,此种精神也深远地影响了美国的艺术史。这个年青的国家之所以能成为现代陶艺的起源地也是与之分不开的。 美国陶艺界公认,现代陶艺形式的表达以1954年彼得·沃克思到洛杉矶县美术学院(后改为奥蒂斯美术学院)教授陶艺为起始标志。彼得·沃克思反对陶艺创作中过分强调工艺性的特征,主张一种带有随意性的返朴归真的创作风格,从而开辟了一条实验新颖造型及外表肌理效果的探索之路,史称“奥蒂斯陶艺革命”。 50年来,美国的现代陶艺有了巨大的发展。从源头上讲,它受到了日本民间陶瓷、美国民间陶瓷、中国传统工艺造型、现代艺术流派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影响,在创作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局面。抽象表现主义、极限主义、超级写实主义,波普美术、写实主义都有其代表艺术家和作品;同时作为容器设计,那些更重形式规则的优雅陶瓷也有发展,这些都显现了美国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现代陶瓷运动的最大贡献是使陶艺超越了狭窄的“工艺美术”范畴,使之与绘画、雕塑等主流美术创作观念相结合,从而丰富了传统的陶瓷艺术史;对于陶艺家来说,他们的身份也非“工艺家”能概括,他们已经拿起一种具有永恒性质的材料——陶瓷加入到主流美术创作中,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展现与价值批判,摆脱了“容器”对他的束缚。 美国是现代陶艺的策源地,介绍其历史发展以及著名艺术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在此,我们先选择11位当代美国的著名陶艺家向大家做一番简要介绍,希望您能够对现代陶艺有所了解。 回答者:yamming - 魔法学徒 一级 5-4 16:41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世界各国的制瓷技术多是从中国传入的。在古代,外国人称中国为“瓷器之国”。直到现在,英语中的“china”一词的另一个含义就是“瓷器”。可见中国瓷器的巨大影响。但是,瓷器是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发明的。要想了解瓷器,首先要从陶器谈起,何况,中国古代的制陶工艺也有着灿烂的成就。 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发明了陶器。在我国已发现的7000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陶器。它包括贮存器、炊器、食器和汲水器等。从陶器的造型和装饰来看,艺术成就最突出的当数各个文化类型的彩陶。这些丰富多彩的陶器,充分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统一。比彩陶稍晚的胎质细腻、漆黑光亮、造型灵巧、薄如蛋壳的黑陶,把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工艺推向了顶峰。这些丰富多彩的陶器,在当时多是普遍使用的生活器具,为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从它体现的完美的艺术设计来讲,它又是人类文明的艺术明珠参考资料:

生活陶艺结课论文

198 评论(15)

物华天宝6

美术课在中学是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其实,画画应该是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一项活动。由于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绘画技巧训练,眼高手低现象十分明显,主观上想把物体表现得更真实,而实际上技法又跟不上等原因,使得他们对绘画丧失了信心,在课堂上,很多时候画画只是学生一时的高兴,过不多时就没什么耐性,上课随便画一张就当完成差事似的,或者干脆美术课就成了自习课的局面了,所以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兴趣,耐心地去画好一幅画,去点燃学生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就要看我们老师如何去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和热情了。 现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目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但是如何理解“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好美术课。 另外,在美术课上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这里的动,包括动眼、动脑、动手、动心。根据心理学的分析,人要活动首先取决于他的情绪状态,而情绪状态又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表现方式。消极的情绪只能使人沮丧和无精打采,而积极的情绪既能使人产生快感(一般美感),也能使人产生美感(艺术美感)。 可见对学生的情绪素质的教育,十分重要,使其能有驾驭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而我上美术课呢?如上美术欣赏课,我在上面讲,讲的滔滔不绝,但学生在下面迷迷糊糊,面无表情一无所知,你说这样的课你不觉的悲哀吗?这是教师的失误,我要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如何能让学生活动起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才是我应该寻找研究的问题。 记得我看过一堂外籍老师上的美术课,也是一节欣赏课,课是这样上的。课前,教师选了九幅美术作品贴在黑板上。分别为毕加索的“一个拿着手帕哭泣的女人”;“一匹马的油画”;一幅“海上冰山”的写实风景画……。上课开始,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然后分别发给红色心形剪纸贴片和黄色纸贴片。要求“红纸”贴于你喜欢的作品下面,然后思考并准备回答,你为什么喜欢这幅画。接下来,同学们就积极地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上前回答问题的是贴“隐蔽的马”的小女孩,她说:“我喜欢马,因为我生肖属马,所以我喜欢这幅画,这匹马好像是躲在什么地方,更显得神秘可爱。”老师连连说:“ ok”并将孩子搂在怀里,轻轻拍打她的肩说:“你真可爱”;第二个贴“罗马武士”的小男孩回答说:“这幅画上的武士非常象我们中国的兵马俑,所以我感到很亲切,我特别喜欢这幅画。”老师带头鼓掌,说:“你爱你们的国家,真了不起。”第三个是贴“哭泣的女人”的学生,他上前说:“我看这幅画上的女人很象一个妈妈,她一定是丢失了自己的儿子或女儿才哭的这么伤心,她的内心一定非常非常的痛苦。老师紧紧地把孩子搂在怀里,接下来,她请持黄色纸片的学生也仔细观赏。学生逐个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完后,教师没有按中国人的惯例给学生总结出一个“标准”的答案。她微笑着告诉学生:“你们的发言都很精彩,很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你们还应该进一步地了解这些作品,看看作者的想法和你们的想法是否吻合。你们应该到图书馆、博物馆去查资料、看原作,也可到电脑网络上去查询。”接着,她在黑板上写下了电脑网站的名称,一堂美术欣赏课就此在余味和悬念中结束。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颇有感触。 一是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态度。搂拍、微笑、夸奖、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随和得真正象是母亲带着一群孩子。 二是教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和鼓励者,让学生完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尊重有不同意见敢说真话的学生。 三是教师并不急于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留下问题和悬念,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寻求究里。在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及让学生真正找回课堂——自主性,以及敢讲真话的独立人格方面,这堂课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在课堂中我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呢?首先,我有意选择一些工艺课,穿插于欣赏课中,如:陶艺、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等一些有意思的课程,改变一些老式的教学方法——灌入式,让学生当家作主。如:陶艺课中,我就告诉学生假设你是陶艺家。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今天做陶并不是为了追求成人、老师的承认,而是在与土和火的不断接触中,在与泥土不断交往中,表露自己的感情获得愉快的情绪,同时更要激发无穷的创造力,拓宽了立体空间的思维能力。泥在你手里任你来捏,可以开创各种可能性,新的东西永远是开放的。所以我在陶艺教学中坚持抓住“游戏泥土”这一快乐原则,创新原则。游戏与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强烈要求有密切的关系。在游戏泥土过程中的想象、好奇心和无目的探索,把孩子的智能推到了极限。 所以,在(陶艺)整个课中,我鼓励学生放开手大胆地表现自我,把自己所要表达东西通过本节课可以毫不保留的表现出来,世界是属于你们的。学生特别兴奋,你知道吗?人在兴奋的时候能创造出好的作品,这就是灵感。结果整个教室洋溢着泥土的气息,学生个个专注地捏、拍、揉,最后“陶艺家”诞生了,我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同学把自己的作品拿在手里,讲讲他做的时候的想法及现在的心情,结果一节课就在这陶艺“展示”课中结束了,我心里特别高兴,这才叫美术课呢! 一节课的时间,我把时间都让给了学生,同学们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终,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关键是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创造力,让每位同学的潜能发挥出来,毫无保留地表现自我,找到自我,找回自信,“快乐”是教学的催化剂,一定想办法让学生“乐”起来、动起来,那这课就好上多了。同时,教师在这样的气氛中也会灵感大发,想出好多东的来。 在欣赏课中,我借鉴了我看过的外籍教师上的那一节课中的一些方法,效果果然不错。 在上七年级下册《纸浮雕》和《纸雕塑》这两节课中,为了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在课下我亲自做了许多动物、人物、植物等纸雕塑作品,让他们首先感悟典型性作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激发他们“沉睡”的心灵,看到他们在本节课中人人动手,互相比赛,“老师,老师”的问个不停,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感染了教师,看到他们稚嫩的小手在不停地折、剪、刻,我深感教师的责任太重大了。所以我认为激活学生记忆中的表象的积累,进行思维的综合优化,从而创造出带个人经验痕迹的新形象,这一点太重要了,如何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中去创新,挖掘出每个人的才能,这是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下的功夫,一定要表扬、鼓励,找出每个学生的闪光之处,及时去表扬他,让他在“我能行”中上完这节课,在教师欣赏的目光中,学生会创造奇迹,创造出极好的作品来,孩子的能量是无限的。 作为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碰到的不是怎么画,而是怎样看的问题。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绘画日记的方法把在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求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觉得最新鲜、最感兴趣、印象最深、最激动人心的事表现出来。这不但是学生创作搜集素材的一条捷径,也是培养学生去认识事物的习惯,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认识世界,发现事物的美,培养学生有一双能洞察事物本质特征,具有审美能力的眼睛
138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