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lisp
时下号称什么读图时代降临,读文时代过时了。原始人就是读图,由图像进入文字,是人类的一大进步。颠倒过来从文字再到图像,其进步,值得怀疑。读图,好像很省事省心,却容易流于浅表,还很难摆脱那种被动的阅读状态,例如从荧屏上不停地吸收图像,不容读者有思考之间隙,任图像在头脑里如马奔驰,一纵而逝。读文,读者却掌握着主动,可从文采、思想、意趣等任何角度去吸取,择其精者而铭之,剔其美者而怀之,读与择相偕,且读与思相助,读与思之节奏,不是被图像支配,而是由读者随心所欲,在读中去思,在思想中获得灵魂的歌吟与舞蹈,此非思之趣? 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有联云: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读友读成月亮,读奇书则非官能之怡,而是心灵之激越了。幼时,读欧阳修之《秋声赋》,感叹他用那么精简的文字,竟写出一部秋之交响乐,获得不可名状的美感。但是,仍不及从诗文中读到人性的俊美与人格的壮美,获荡神激魄之趣。 在同语反复、同题反复及同义反复语境阅读,这种同一单一的沉闷刺激,不仅令人昏昏欲睡,还形成一种时时事事认同的惯性,偶读异言异论,奇思奇想,豁然一惊,且一见如故,一识难忘,此醒之趣也。被假正经迷惑,受假信息欺哄,遭假承诺蒙骗,悲哀假人假事,何其滥也。偶然翻到谭嗣同那绝命诗,便见到了真正男儿的肝胆和真正的血性,相信天地间仍有真性情在真人格在。有时,从罗素的著作中挑出一句箴言:“参差多态,人类之福”,更相信这世界仍有真知未泯。 读杂文,读出杂文家,都是现代侠士,常被人忽略与歪曲。与司马迁所定义的侠,如“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也形变神异,只在狭隘的恩怨情仇中作英雄秀。而杂文家与那些江湖侠客的百步穿杨功夫比,他们能穿透丑鄙的灵魂,揭开黑幕中的污浊,甚至民族精神中的病灶,这类侠士,他们的文化基因,才是司马迁列传中游侠的遗传,读杂文,给人明白之趣。 从深信不疑处,竟发现疑点,由疑点考查,找到破绽,在破绽中研究,发现真实,如探险家找到新大陆,勘探者找到矿藏,朴学家纠正了错讹,更像武陵人沿溪行发现一个新天地,这便是发掘之趣了。 阅读的过程,既是信息储存,也是信息梳理编织过程,并逐渐形成头脑中的审美系统、判断系统、价值系统等,由这些系统在大脑这种硬件中去建构个性化的独特软件,这种软件才具有创新的功能。若是从前封闭的社会,那意识形态垄断的规定的思维样板,以强制性手段下载入人的头脑,所以,只有千篇一律的重复,毫无标新立异的创新能力,在此,批判性的阅读又得精神提升。 
读书引领人生,创作点亮梦想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启迪智慧;读书能够浸润心灵,成就梦想。上学,本来与读书是同义的。可是,现在的“上学”好像越来越不同于原来意义上的“读书”了。因为除了课本之外,自愿的、没有功利目的的读书越来越少。有的同学说,我作业太多了,没时间读书。真的是这样吗?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下课时,有人在读书,你却在追逐打闹;放学回到家,有人在读书写作业,你却在看电视玩游戏,这能叫没时间吗?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如果你把玩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用来读书,那么你就有时间了。每天拿出一点儿时间来阅读,每周拿出一些时间来练笔,我相信在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潜藏在你内心深处高远的梦想,就会渐渐的清晰和明亮!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从小喜欢读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文学艺术、自然科普,不一而足。迄今为止,我已在省市级刊物发表作文近二十篇,有的还在作文比赛中获了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我喜欢读书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点亮了我写作的梦想!这是一个梦想绽放的年代,同学们,请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吧!用知识武装头脑,用文化提升素养,让读书点亮梦想!
阅读是风,给心灵以抚慰阅读是雨,给万物以滋润阅读是光,给人生以明亮而名著,则是一台望远镜,带我一起了解世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主人公海伦凯勒是位盲聋哑的人,但她的心灵却是光明、美妙的。她用坚强的意志来面对生活,她所感知的世界更加细微、丰富、繁复、深邃。这难道不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吗?爱和勇气是我们生存的基础,生理上的残疾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盲哑聋了,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残疾。唯有读书,才能唤醒心灵。海伦和莎莉文都是读书有障碍的人,而她们的一生,始终都在孜孜不倦的阅读。热爱生活、热爱阅读、意志坚强的人,必定可以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高尔基的著作《童年》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作品。其书描绘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画面。阿廖沙正是以一颗脆弱而敏感的童心生活在外祖父家,体验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爱丰富了他,是他充满坚强的力量去面对困苦的生活。在这本书中,我不仅读到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获取了宝贵的精神食粮,而且还学到了作者刻画人物性格的匠心独运、简练的叙事风格。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明白了什么是在困境中成长,它告诉我们这些没有太多困难去克服的人们,要以乐观、坚强、善良的心去对待每件事、每个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营造出一个真善美的社会。 我最喜欢的名著是《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欧亨利这个大作家有着独特的写作风格,他的短篇小说,直到最后三分钟,你都猜不到小说的结尾。这本书中的每个短篇小说都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与实际相符。这结尾的风格就如同这位大作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看似不幸,但其实也是转折。欧亨利的一生中做过许多职业,甚至还入过监狱。他在中年时转行当了作家,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写出了许多精彩的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中的作品都是他所有创作中的精华部分,语言诙谐,有些还讽刺了拜金主义者与社会现实,有较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他的作品读起来不仅不会感到乏味,而且还十分有趣。 阅读是一只画笔,描绘了没有色彩的梦;阅读是一个扩音器,聆听了真实美妙的心灵;阅读是一台相机,拍下了社会进展的步履。而名著,就如同一个传导体,让我听见了世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