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52

lydl920927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时事与政策论文1500字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a飞飞飞

已采纳
时事与政策 论文  从美国大选到西方民主  为人关注的2004年美国大选渐渐远了,我开始根据大选前前后后的所闻所感思考西方的民主。原来当今最民主的地方还是存在很多弊病,远不及想象中"净土"。我感到实行民主不容易,真正的民主更难,甚至认为那时一种空想,跟共产主义一样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极至。  首先谈谈我对两位总统后选人——布什和克里的认识。布什是四十岁开始他的政治生涯的。有人评价四十岁前的布什是一个完全的混混,毫无志向的人,只是在帮助父亲竞选的过程中逐渐对政治产生了兴趣。2004年7月3日,小布什老师公开表示小布什没有资格成美国总统。虽然手执耶鲁文凭,智商不高,在与克里的辩论中始终处于下风。他还是一个十足的保守派,嚼的问题是堕胎和同性恋,支持减税。他夜没有经济头脑,不但将克林顿时期积累的财富挥空,还大量赤字。在他的第一任期间,留给我印象只有九一一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克里是极具贵族气质的参议员,他有耶鲁大学波士顿学院两个学位,演说能力不弱。但是他性格软弱,没有鲜明独到的见解,而且一副高贵的嘴脸远离普通大众。西方社会中有一种经典的抱怨:选举不过是"在一群坏蛋中选一个好一点的坏蛋"。  其次我摘抄部分美国选举制度。统候选人获得全国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总共538张选举人票的一半以上即可当选;根据规定,美国国会众议院议员人数则根据各州人口比例来确定,人口多的州产生的众议院议员人数就多,同时在总统选举时拥有的选举人票也多,在历届总统竞选中,人口众多的州都成为总统候选人争夺的重要目标;选举人团制度还规定,除了缅因和内布拉斯加两个州是按普选票得票比例分配选举人票外,其余48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均实行"胜者全得"制度,即把本州的选举人票全部给予在该州获得相对多数普选票的总统候选人,这样就可能出现在全国普选中累计得票多的总统候选人不能赢得总统选举的情况。选举人团制度是美国共和制、联邦制和分权与制衡原则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多种利益间妥协与协调的结果,因此必然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与弊端。  最后我讲讲一些怪闻。美国人称美国大选为四年一度的精彩"马戏"。克里在选举中出现性丑闻。选举中出现大量鬼票。  从大选这方面,我浅谈我对西方民主的一些认识。当然首先得肯定它的先进性。选举与竞选:选举提供了普通社会成员与当权者之间的沟通,改变了完全由专制权力金字塔自上而下进行任免的程序,把一部分当权者的任免交由公民决定。竞选则是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的沟通渠道,也是在大规模社会使选举具有真实意义的保证。言论、新闻的自由传播:选举使得社会信息和思想能够进行横向沟通,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开权力以复杂性和保密制造的屏障,使公民了解权力的运作及当权人物的真实面目,为公民对权力的监督提供纵向沟通可能,同时又起到凝聚舆论的作用,以压力形式自下而上对权力进行制约。制衡原则:社会权力脱离不了金字塔的模式,然而对于民主社会,是把权力分散到不同的领域,形成多个大大小小金字塔并存的状态。尤其表现在三权分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上。这种体制不仅提供权力一元之内的相互制衡,也为普通公民提供了更多与权力沟通的渠道。  西方民主制同时存在局限,它只为社会提供了有限的一些对权力进行沟通的渠道,公民社会与权力之间的整体断裂并没有消除。西方民主制的选举,对于大规模社会,也只能有少数高层当权者是由公民选举的,因此这种沟通只能算是"线沟通",考虑到选举又只能每隔几年举行一次,"线沟通"又变成了"点沟通";在大规模社会与选民进行沟通,只能借助大众传媒——电视、报纸等。民主社会的选举实例证实,谁能最充分地利用媒体,至少就有了一半的成功。民主社会的传媒理论上人人可用,但实际上却取决于金钱。传播媒体把民主选举的当选者限定在少数有钱使用传媒的人之中。  对民主而言,规模造成的问题是根本性的。一个村子的民主和一个国家的民主,性质完全不同。民主制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正是不断解决规模问题的过程。由小型城邦国家转换到大型近代民族国家的舞台,被认为是民主政治最深远的变化。原本的直接民主演变为使用代议制的间接民主,从而纳入的人口和地域可以不断扩张,也随之产生出多元化的政体和各种异质化的政治分群。西方民主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推动。但是在对西方民主制的实践过程中,也发现其不能彻底解决规模造成的问题。西方民主制自身存在的弊病,大部分也正是与规模有关。  通过对美国大选的了解,我进一步认识了民主。民主是很难保证的,但我认为绝对的民主是不可能的,根本也是没有必要的。现在也许有很多人在追求西方的民主,但我们更要根据具体国情,取其精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之路。

时事与政策论文1500字

356 评论(14)

herolyc

中美关系走向——形势与政策试论文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纵观70年代以来,运用史学和国际关系学学科渗透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对美政策的缘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我们首先应该看到和明白几点:1 机遇来自全球化这个国际背景, 美国有求于中国的面上升2 双方在安全关切上既有交叉点又有不同点3 并不是说美国不把中国当做潜在对手了4 美国必须在台湾“统独”问题上作出抉择纵观历史分析当前中国对美政策应循之道 “变”与“不变”是50多年来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变”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表现,更是在不同国内外环境下更好地谋求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不变”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意识继承的部分,表现为连续性;另一部分则是不愿继承、希望改变的内容,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历史上的政策对决策者或大众心理有巨大影响,使现有政策有意无意地保持了原来政策的某些内容、某些宣示、某些态势或倾向,表现为外交政策的“惯性”。“变”突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而“不变”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外交的消极因素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政策已经不是原来的政策,援助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但我国的对外政策宣示仍然把八项原则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指导思想,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惯性的表现
258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