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论文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34

carolgirl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鹏哥

已采纳
1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对人的品德的教养。20世纪20年代胡适先生提出“文化是一种文明造成的生活方式”,把文化与文明联系起来。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在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道德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自古以来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诸子百家,其中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还包罗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风民俗;古玩器物;饮食厨艺等等,中华民族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正确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2 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1 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当今全球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碰撞激烈。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但西方腐朽思想趁虚而入,极容易导致道德滑坡。良好的道德修养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儒学自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对中国人的德行规范影响深远。儒学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的道德要求。在现代社会这些品质仍然是中国人民最珍贵的个人品质。儒家提出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道家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注重人的责任与义务。道教提倡的伦理道德是忠孝节义,仁爱诚信。佛教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主张平等,去恶从善。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风骨和气度,培育了民族的品格和精神,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建设新文化的宝贵资源。2 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自中国自走上工业化道路以来,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对大自然的过量开发,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天人合一”思想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任自然”,追求“不以人助天”,庄子强调顺应天性。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把天、地和人看作是一个全息同构的体系,天人相通,互相感应。董仲舒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推向了神秘和极端,但客观上也使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地位得以巩固。“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征服、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应自然规律条件下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思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3 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也就是和谐。儒家重视“和”的原则,强调“和为贵”。在儒家伦理中,主张“修身养性”,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儒法结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儒释道三教合一,诸子百家互相借鉴,不同地域文化融合统一,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精神的体现。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以和为贵”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习惯,如在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经济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文学上的“大团圆”结局,美学上的“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等。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对中国社会长期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不仅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提倡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外交关系。中国人很早就提出构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主张,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由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上的不同必然会引起各种冲突和分歧,“和而不同”的原则,有利于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进而促进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继承并发扬古代伦理中优秀成分,为全面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启迪。3 结语当今社会,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传承,对现代社会来说,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该在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地改造和转换。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论文

130 评论(11)

莱布妮子耶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 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情理法等方面阐述了其在我国古代维护社会的稳定构建了稳定的理论依据。 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更头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于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的,这说明他们已经远理自己的信仰,沦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依斯兰教,都没有发展前途,因为它们都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能为科学思想所接受,最终会被人们所抛弃。但是经过“五四”开始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颠覆,如今的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究竟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基本还是一本糊涂账。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兴起了传统文化热。在没有弄清楚中国传统文化中何为精华、何为糟粕的时候,如果任这股所谓的“国学热”稀里糊涂地蔓延,的确有随着糟粕的流传,让包括精华在内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彻底葬送的危险。那的确是比民族虚无主义还要严重的事。“五四”的出现,有它的时代需要,但是其打倒一切传统文化的做法,只应看做是当时矫枉过正的措施。“五四”这一很大的“副作用”,我们今天需要认清。从哪里跌倒,还该从哪里爬起来。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确是“抬错了棺材,哭错了祖宗”,把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堕落以来的东西,当成真正的中国文化来对待。当前,我们真正需要沉下心来,擦亮眼睛,凝聚心力,审视被我们几乎割断的中国传统文化,找出真正的精华所在。一种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人类的精华,它不是虚无缥缈或不痛不痒的东西,是因为它能引导人类洞察自身和世界,并为人类带来实在的幸福和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体现在这样的智慧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颗心。一颗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心,一颗圆明透澈的心,一颗自利利他、自立立人的心。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人本有这样的明澈之心,只因后天的污染,使其本色暂时隐藏了。“途之人可以为禹”,“人人皆有佛性”,这种种宣示,都是对人人具有这种光明本性的肯定。风月有今古,人心无古今。淬炼和回归这样的一颗心,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核心所在。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实践,在浩瀚如海的中华文明积淀中,我们就容易知道,什么是让人明朗的精华,什么是让人迷昧的糟粕,什么只是非关精髓的民俗之类的文化。 为什么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总是对何为糟粕、何为精华感到头大?正是因为,我们没有拿到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心”的钥匙。就像建立在基督教文明基础上的西方文明是以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为核心一样,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诸子百家以及儒释道文化的精髓,是要人回归这样一颗本自具有的圆明透澈的心。中国历史上,那些把个人的事业紧紧融合社会进步并创造出伟大事功的仁人志士们,都是有着禅文化的修养和实践的人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乃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种种的心声,都是这种光明之心的自然流露。 当禅文化发达的时候,就是中国人整体智慧明亮的时候,就是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富足文明的时候。“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唐代,更有《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文明富庶的宋代,就是因为这种自觉觉他的实践,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中国历史上留下的灿烂动人的文学艺术诗词歌赋,也都是这种内蕴的自然表现。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争权夺利战乱不息在这时很多仁人志士为了和平和结束战乱纷纷提出各自的治国思想由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产生了很多思想家和众多学说其中有名的是道家,法家,儒家等不同的学说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韩非子提出了很多有深刻影响的学说和思想。 主道,即为君主之道,指做君主的准则。这里韩非子把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运用到政治生活中去,阐述君主以“术”治国御臣的准则及方法:一是君主要坚守虚静;二是君主要审合形名(言与行、事与功是否相符);三是君主要正确运用赏罚。”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行而不以贤,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寥手莫得其所。
218 评论(14)

梓瞳未央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我们的祖先穿凿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在深感自豪的同时更应继承使之发扬光大,以成为未来世界文化的中坚。但因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它涵盖了自然、社会、人体自身、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常常令人望而生畏,扼腕兴叹。 中国文化发展有个显著的特点,即社会发生急剧变革。或者受到其他文化冲击之后,便会产生一次自我调整,进而产生一个巨大的飞跃。这已为几千年文化史所证实。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挤压的今天,它必然如同经历涅盘的火凤凰一样浴火重生,彰显出更强大,更顽强,更富有生命力的新生命,焕发出更加绚丽的色彩,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先的活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文明的重新辉煌,将在我们手中变成现实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来集合了我们众多先贤们前辈们的智慧结晶。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发展、完善起来的。包括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也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现如今我们还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这是中华民族真正的瑰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是中国千年文化的主流,作为一个先秦一个学派,虽然为孔子所创立,但是它内在的文化精神和内在底蕴却上继三代、下承周公,直接继承了我过古代文化的传统。儒家文化有时候也称东方文化,这是因为它两千年间影响到整个东亚文化圈并进而对世界文化都有所影响。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如此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儒家文化的核心在于“仁”。“仁”一字包罗万象,一字概括了儒学的精髓所在,在我所认知中可理解为心善,仁心。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与人相处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自我认知上面的一种是升华,也是自我精神状态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如果当今人人内心都存在“仁”,以“仁”为内心道德底线,社会会变得更好,人类终将走向大同社会。对此中国传统传统的文化价值在于对于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至今现代社会发生作业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在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中还有其本身的特定含义,那就是主张每个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期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的参与感,对自己家庭其本身的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的奔身,而不是过分看重于结果所获得的“利”。虽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语道破了人与人相处的核心目的是“利”。但是就是这种思想恰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不是都是为“利”而来。而着重于过程中的自我价值体现和自我精神世界的升华,在如此的文化熏陶下,人们暂时克服困难。孜孜不倦的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就人生价值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突出的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当生命和道义不可兼得的时候,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正气”塑造出了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这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这种“正气”正是当前社会所缺少的,当今社会的人民为了明哲保身,老人摔倒无人问津,这正是体现了人们的冷漠,这与我国所传承的传统文化精髓背道而驰,这对我国社会良性发展存在着极大的隐患。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也是一个文化强国,对此,我们不能只关注或者说是仅发展经济文明建设,应该也需要把我们精神文明建设也应该着重发展,塑造高素质的民族。 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对现在社会建设的价值是无限的,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与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当今社会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与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巨大的促进作用。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他是有鲜活的生命力的,并且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相信在以后的社会建设中,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魂魄将会被演绎的更加绚丽,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对传统文化具有更深的了解,社会需要发展,我们需要进步,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对此,我想目前社会最当务之急的是注重于思想道德文明建设,在传统的道德思想上,取其精华,去其糟泊。使我们的精神文明,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姿态,人类只有在精神文明中前进才能取得在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综上所说,我们离不开传统文化,更离不开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精髓和文化底蕴,我们需要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推从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时代需要传统文化,它对于我们建设现代化社会发展具有忽视的重要作用。康德说过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可是当这星空蒙上灰垢烟尘不再璀璨,道德还有依旧被膜拜的理由吗?每个人都有心中的道德底线与道德信仰,所以我想说的是道德从根本上说要靠说服力,我们要建立设和现代社会的心的道德体系,成功与否,就在于它有无深入人心的说服力。中国古人对道德文明建设做过巨大的贡献,在几千年的道德实践中这些道德内涵积淀极为丰富。每一个德目都有许多圣贤名言和感人的故事,以这些作为思想资源去说服教育群众,能深入人心,群众乐于接受,因此我认为要提出和建立心的道德体系,应有选择地继承传统文化遗产。与其说中国现代社会发展是社会在发展,还不如说是中国人民在追求自身修养自我完善的发展,以人为本,只有我们民族人民思想上发展了,社会发展那是必然的。 中国现代化社会发展必须要借鉴传统儒家道德思想,也要继承革命时代的优良传统,更主要的是不能闭门造车。要通过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调查研究,根据当代的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发展和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希望能帮到你
104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