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xingxun
目前各地区各部门正从实际出发,认真落实中央的部署,从解决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新农村专题将介绍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新气象、新探索和新做法。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工作千头万绪,到底该如何入手?蒋巷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找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开展农业生态旅游活动抓住了农民致富这个核心,并且在整个活动中将农村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他们大胆探索和创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即“党委决策,共同协商,村民做主”。在这样的机制下,领导“到位”而不“越位”,既加强领导,又充分发挥了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获得了农民的一致拥护。 
气象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气象通过光,热,空气等能量和物质,让农业加速生产。
气象的预报可以在自然灾害来临的前夕把农产品做好适当的保护,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农产品的损失,此外气象预报还可以提前选择适当的播种时机,提高农作物成活率。
在农业生产中,讲究“顺天时,量地力”的种植方法,在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其周围自然气候的特点,做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起这些有利的气候特点,种植适合的经济农作物才能真正达到高产丰收的目的。在教育中人们提倡“因材施教”的育人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同样的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光、热、水、二氧化碳等因素是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生长中不可缺少的能量和物质,所以在植物的生长期中,要确保植物对湿度、热度和养料的供应量,这样才能保证农作物的生长达到顶峰。天气环境对农作物的生长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每年当中都要发生很多的自然灾害,气候的变化总是让人琢磨不透的。特别是这些年气候的变化更是反复无偿的,像是在2008年初春时,湖南出现的冻雨现象;2009年冬到2010年,云南等地出现的大旱现象等,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农民的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伤害。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别的气象灾害,如旱涝、霜冻、冷害、冰雹、大风、干热风等。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每到一年的春天就会出现恶劣的沙尘暴天气,而且现在变的日益恶化,已经蔓延很大的一片区域。恶劣的气候变化,严重超出了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所能承受的破坏性,这就会造成农作物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停止,对农产物的收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降低不良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就要分析各种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时期、地理分布规律,确定为害指标,研究危害机理,探索和改进防御气象灾害的技术方法,不断提高农业防灾减灾的能力,从而降低农作物收成的受损情况,收获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要做到“因地制宜”的种植方法,首要的就是要掌握好农田的地质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再就是要选择适宜在这里种植的农作物,最后就是要良好的改善和利用周围的环境,达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增产增收的双重目的。在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烟台苹果、莱阳梨得益于山东半岛夏无酷暑,秋季降温缓和,利于糖分积累;大泽山葡萄得益于半岛中部山脉的阻挡,7~9月份降水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金丝小枣得益于鲁北夏季炎热,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这些的农作物之所以能长得这么的好,就是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地形、坡向、水域等自然因素十分的适合其的生长需求。现在有很多新型的农业技术对开发和调适农业环境气候有很很大的影响,大大的提高了对光、热、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如营造防护林和农田林网可以减少大风对农作物的伤害,增加空气中水分的湿度、降低水分的蒸发速度;地面覆盖保护膜可以调节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延长植物的生长季;遮阳网可以防强光、防高温,对植物生长的刺激;建造温室、畜禽舍、贮藏库等气候工程可以调控或改善动植物周围的气候条件,从而改变动植物的生长期限和季节,使过去许多不能生产农作物和品种得以生产,不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空闲期以利用,将低产的变高产,形成了特、优、新、稀产品的生产基地,将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转变成为一条龙式的工厂式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