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文赋
后世影响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 哲学上的贡献 《易》是大道之源, 是中国哲学之源 《汉书》记《易》之由来,"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阶段; 周文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是第二阶段; 孔子作《易传》是第三阶段 《易传》的基本特点是,绕开卜筮, 阐发易理 《易传》中运用和阐述的一些基本范畴,命题,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 如: "阴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和,合"思想等等,发现了自然界,社会领域及思维领域的一般规律,即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创立了"君子时而中","过犹不及","通变动成","中庸成道"等原则,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发展变化,运动过程的思想 从礼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辩正回归的轨迹 二教育上的贡献 孔子时代, 教育与学术由官府垄断, 提出"有教无类"的旗帜,以私人身份招徒讲学,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 选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 将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育 孔子在其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仁人 教育对象则"有教无类"; 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采用"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式,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重视德育,智仁勇并举而以仁为中心; 提倡教师以身作则,师生教学相长;端正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仁不让于师 要求弟子学以成才,学以致用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尊为"万世师表" 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仍与东西方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 三,文学上的贡献 孔子修《诗》,正《乐》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 《乐经》失传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三千余篇,孔子删除其重复的,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文本 孔子还对《诗经》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说 《论语》中就有很多记载,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更是最近发现的孔子诗论文献 孔子对《诗经》的解说, 涉及到文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各个层面,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孔子整理的《诗经》和孔子的诗论,就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源头活水" 四,史学上的贡献 孔子是我国第一部史书《春秋》的作者 《春秋》是鲁国编年史,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鲁国历史 孔子修《春秋》,是有感于"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出于拨乱反正的政治目的而作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正义治史精神 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五,政治上的贡献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礼记〉 孔子的政治思想,从"仁者爱人"出发,以"恕"为手段,坚持以人为重, 实行仁政德治, 始终将社会的公正,秩序,诚信和人与人的和谐摆在第一位 孔子认为,为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提倡选贤与能, 贤能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主张为政以德,宽猛相济,德主刑辅 孔子认为德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法治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德治优于法治 德治是以民为本的政治 
试论述儒道两家的哲学观点及对后代的影响这个课题要是详细论述出来的话,会很长。既然提出来了,我就简单的论及一下。儒道两家的哲学观点其实是合二为一的,但是指向点是不同的。道学(非道教,特此补注)的“道法自然”四字已经指明了核心,即其所有的观点都在于“法自然”,是阐明人与天(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顺应于“天道”而须遵循的天道伦常,以及在整个你来我往的征服和被征服的过程中的此消彼长。这一点,从另外一个案例中是可以体现了道学的先进性的——西方已经有人提出了有关于人的“进化”并不循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人其实是另外一种进化而生的。这一点,从道学的哲学观点上来说,是相通的。并且,道学的哲学观点具有最深的意义是在于阐释了混沌理论,这在一切的发展中都得到了验证。尤其在从“道”所言,一切都有“生命”,一切没有偶然,一切皆是“自然而然”,一个“然”字。明了一切——如同你寻到我来为你回答,看起来你在寻找帮助,实际上,你是怎么寻到我的呢?这不是“偶然”发现的;从我的角度说,我在为你解答的同时是不是也在为自己解答呢?或许,没有你的问题,我也许不会去从这个层面来考虑道学和儒家的关系,恰巧,早上刚看到一个孔子的图片,正与你的这个问题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独孤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役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者,而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作也,以其著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实际上,这不是孔子的文章,是戴德的,是谁的不重要,重要的,这恰是儒学之精髓所在,而接着就看到了你的这个问题,你说是偶遇呢还是巧合呢?——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的。如果二年前回答你,也许是一个层面;但今天的回答你,则是另外一个层面。但,为什么两年前你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来请我回答呢?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的,也就是道学所说的,“道”法自然,即“我”在这个世界的位置问题以及我如何处理我与这个世界中所有人、事、物的关系问题——天道伦常,自然之序。“我是谁”这个命题,“天伦”之下,自然而然的就寻到了答案。而我所看到的《礼记•礼运篇》则被人误引用为同时,道学讲的更多的是一种“道”——道 可 道 非 常 道——尤其阐述的是一种动态的“法”治之序,以“可”为例,“水可”为“河”,“大可”为奇,“人可”为“何”,“土可”为“坷”,“木可”为“柯”,“金可”为“钶”。而这里面,“可”不变“金木水火土”之变,则直接决定着形态之变。此谓之“道”,故道幻于形,亦幻于无形,因“火”不在,故有“奇”,道学所讲的主要东西,从中国的文字演变中——当然,是对于古文字——就能得出的。至于道学对于后代的影响,通过我们来查知道学精要即知:道学讲的是“天事”,“天道”,是让我们认识了“天”——无论是后来的“天子”,还是后世的“替天行道”,无论是“顺天而行”还是“逆天而为”,源出莫过于此。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儒家,儒家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道学的沿袭和继承,只是着眼点有所不同的。道学着眼于自然界,是天序;而儒家恰恰是着眼于“人之界”,是人序,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即源于此。儒道本不相争,是人为的造成的,恰,这也是儒家为自己披上的枷锁,相对于道学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在自然界中的“伦常位置”混沌理论,儒家则是更多的叙及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当然也有少量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问题。人之界之人序,顺应于天道的,故儒家也提出“天道”,此处则与道学相融。所谓“天伦之乐”和“人伦之序”,是大一统的关系,即此。但儒家更多的讲究了“用”,如果说道学是儒家“用”之本,行之源,一点也不为过。三年前,我曾有八字对照道儒二家,道为“御臣之道”(做事的学问),儒是“御君之道”(做人的学问),其实也言明了这种关系,但缘了浅尝而辄止,更因少了对自然的参悟,故有所偏失。从这几年的一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变化来看,儒学核心,恰恰是我们所缺失的——礼——礼天礼地礼上礼下礼人礼已,一个人的“仁智勇”的多寡,决定着他会有多少“礼”——仁智礼义信;而他有多少礼,又决定着他是如何之行——忠孝节悌勇恕让。只不过,相较于道学的“动态的发生”,儒学强调的是“静态的大同”——这更是儒学总是容易被人拾起,又容易被人踢翻在地的主要原因,“静态”总有不合时宜之处。若能结合于道学之动态之变,则儒学之益已显。以“识时务者为俊杰”一句话来区分道儒二家在“局”中之位,即知:所谓“时务”,是道——此一亦是非,彼亦一是非;而“俊杰”,则是儒了——“顺势而为”或是“逆势而为”,则根据心中“仁智礼义信”的多寡而采取的“忠教节悌勇恕让”行为的正反了。故,在更多的时候,儒学的影响更大,毕竟,人人都要晓“人事”和“时势”。百无一用是书生就在于,书读死了,记得“之乎者也”,不记得“阴晴圆缺”;只记得繁文缛节束人,不记得简言实行益事。若“道”为“局”——设置框架;则儒为“制”——框架内发挥,超轨纠正。对于不更“人事”者说,儒学教会了我们如何在9宫格中写字;而道学教会了我们“不破不立”。结论:道儒所设之局,今天你我都在局中。如上回复,希望有益于你,也谢你让我理顺一下自己的思路。张新刚2010-12-13于阜阳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古老而常新,它的许多思想,对当今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疑是当代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保护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以牺牲自然环境和国民素质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只能说是得不偿失。
就现在而言,第一,孔孟的思想主张和平,对促进世界和平意义重大;第二,孔孟思想主张忠孝,有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第三,孔孟思想主张修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第四,孔孟礼乐思想有助于提高民族的人文素质、精神素质;第五,孔孟的诚信思想,对建立市场规范意义重大。第六,孔孟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团结的重要纽带。 儒家强调道德,这对现在的道德建设尤其有意义。儒家在强调道德的同时,也强调规则、程序,而这正是法制的基础。 儒家的君臣父子讲的是有序、程序,和血统论根本无关。现代“血统论”、人情走后门登峰造极的年代,是文革彻底诋毁孔孟儒家的年代。可见,血统论、人情走后门,其根源在于诋毁孔孟思想和儒家道德。 儒家从未禁止竞争,学而优的原则,就是一种通过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的原则,就是,儒家主张正当的竞争。儒家所强调的秩序,其实就是反对混乱的恶性竞争,本质上是在保护通过正当手段竞争的人的利益。我就这么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