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5

再多不够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服饰的演变论文素材摘录高中生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angxiang88

已采纳
【历史流变】 华梅著《服饰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人无衣即无文化,中国人不制作服饰,即无中国文化。”诚然,人类尚在原始时期的时候,出于最原始的本能、需求,都会剥下动物的皮毛,以及剥离树皮、编织草叶作为御寒物穿着。这时候的“服饰”,是没有民族之分的,更无“图腾”、“花纹”、“用色”的差别,只存在炎热与寒冷地区的材料差别。 当陕西的半坡、浙江的河姆渡出现了纺轮,当江苏的草鞋山出现了葛布,浙江的钱山漾出现了蚕丝纺织品,而这些远古布料出现花纹与染色上的差别,显现出相同的技艺(代代相传)以及不同的纹饰偏好,那些如兽皮、草叶等最原始的“御寒服饰”便已被中国先民舍弃,中国原始文明物质文化就此开始产生萌芽,并独立发展、传承。 【商周时期】商朝时服饰在冠帽、式样、颜色、纹饰中已产生了等级差别,“衣服所以表贵贱”,“施章乃服明上下”的观念已成型。但由于资料缺失,只知商朝尚白,多上衣下裳(裤),贵族有长袍,其他服制等级详细则不知。不过出土的商朝织物中,黑红白黄四色皆有,红黑居多。交领、对襟、圆领的衣服早在商朝已出现,圆领不同于后世圆领袍,可以理解为贯头衫,在布料上剪一个圆洞套头的穿法并不独特。取一块布料,两边相交于胸前,也是远古最简单的穿法。但是运用裁剪做出领子、斜襟,并且重视右衽(出土皆右衽,甲骨文“衣”字或左或右),说明中国在服饰文化上已产生了独特的审美以及意念。【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兼收六国车旗服御”,重整了战国以来混乱的衣冠制度。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使我们只能由兵马俑一窥当时士兵、武官的着装。秦兵多着短直裾袍,搭配长裤,穿方头鞋,束发包头,或戴小冠,外系罩甲。在官位者袍衫稍长。而汉朝“承秦后,多因其旧”,在西汉前期大量保留了秦朝的制度。另一方面,《周礼》的发现,《礼记》的编写,使得汉朝在礼制上又比战国、秦朝更加完善。华夏衣冠服制,可以说是始于黄帝,奠定于商周,发展于战国,大成于汉朝。汉族之族名,也始于汉朝。汉朝所定《礼记》,以及重现的《周礼》,在往后数千年,各朝各代《舆服志》所记虽有所增减、流变,但大抵还是在汉所制定的范围内。往后汉族服饰经千年自然演变,明朝与汉朝差别显然,但《礼记》、《周礼》以及另一本儒家经典《仪礼》所规定的礼服制度,如丧服、深衣、玄端、冕服、袆衣……等等,式样大抵还是一脉相承的。是以历朝历代汉族(汉化)皇帝的冕服都是一个样式,只在色彩与纹章运用上略有差别。【隋唐时代】 隋朝一统,至唐朝,华夏服制衣冠制度总算重归“汉制”,但是由于混乱已久,除去冕服等重大礼服,其余平民常服、时世装已与汉朝相去甚远。在头衣上,出现幞头,最初只是软布包头,往后渐渐发展成帽式,也就是后世俗称的乌纱帽,并有软脚、展脚等各种式样。 原用于西部遮风沙所用的幕离、帏帽也被大唐女子普遍采用,用作出行时遮蔽路人视线的道具,至宋朝仍有使用。据记载,明朝时一些地方女子出行仍有头纱蒙面的习惯。 圆领袍也在这时由西域传来的胡服,逐渐改制为汉服中的一种主要服饰。圆领袍不是贯头衫,而是恪守交领右衽,只不过是圆领的披穿式衣服。 襕衫在唐朝出现,为了恪守古深衣制,襕衫下摆只到膝盖,再续接布料至脚背,又加衣衣缘,以象征上衣下裳缝合一体的深衣。襕衫至宋明仍常被学子穿着。 【宋元时期】宋朝商业发展迅速,市井文化繁荣,市民可反过来影响贵族潮流。在宋朝,大礼服依然不变,后妃之翟衣、凤冠也发展完善。宋朝公服也在经过五代十国后,确定为幞头、圆领袍,一直影响到明朝。但是平民服饰对比唐朝,又不一样。 宋朝女子自市井小民到贵族人家,皆喜单穿抹胸、裹肚,搭配开衩外裤(里面还有几层中裤),或系短裙、腰裙,以及偶尔的长裙。抹胸外无上衣,只套褙子,不系结。可以说是内衣外穿的最早典范了,以至于好几座女子宋墓无一件交领衣出土,皆是褙子、抹胸、长裤(裙)。 【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首要便是禁止辽元以来遗留的胡语、胡姓、胡服,力主恢复汉族衣冠制度。诏“衣冠悉如唐制”,但因资料缺乏,考据限制等因素,最终也只恢复到宋制,并有了自己的发展。 礼服、官服等依然一如以往朝代,不过于官服,有了补子制度。后期皇帝冠服创新出圆领袍式的衮服。 男装依然是圆领袍、直裰、道袍、深衣、大氅,裋褐等传统款式,新式样的冠巾有所增加,另有元朝时流传下来的曳撒袍。 明朝出现具有特色的护领,即衣服领子上再镶一层异色领子,一般为白色,方便拆洗。【清民时期】 清朝统治者为了强化统治,向汉丨人强行推行“剃发易服”,断送了华夏衣冠自黄帝始,传承了数千年的历史,从皇帝至官员纷纷异变,连厌恶“被发左衽”的孔子的后人也未能逃过。从新石器时代便磨制使用的发簪,没了。交领右衽的主要特征,没了。延续几千年的礼服、冠冕,都没了。汉族的服饰在这两百多年,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虽有“十从十不从”保留了一些,但亦不过是风中烛火,随着清末气数散尽,民国一味西化,所剩无几。 清朝妇女、儿童、优伶、僧道、死者等还可以穿着汉服。如今至清朝留下来的传世汉装实物,戏装、童装、道袍僧袍占大多数,女装虽说有保留,但多数还是随着男装异化,变成结合厂字领、盘扣等等满汉结合的产物。作为“和尚衣”“毛衫”“土棉袄”“婴儿服”保留下来的汉服童装,倒是一直存在,只是很少人去注意。 清末民初,汉丨人民族情绪高涨,海外许多留日学生对和服一见倾心,国内每光复一城,都有人穿着“戏服”、“古装”迎接士兵。不少知识分子提出恢复汉服的方案,但是孙中山当时力推西化,并未接纳这个意见,之后战争连连,虽说间或有复辟帝制闹剧、汉式学位服等与汉服相关的事件出现,但经过了内战、**、文革等一些系列动荡混乱后,清末遗留的最后的汉服记忆,也几乎从汉丨人的脑海中消失完了。新中国成立后,每当各民族齐聚一堂,汉族不是穿着中西结合的旗袍,便是穿着西装。 【现代未来】 “汉族的民族服装是什么?” 本世纪初,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网友们习惯在网络社区探讨各类问题。终于,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或许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或许是说出了可以开启被误会、冷落已久的华夏文化宝盒的密码,越来越多人参与进这个问题中,经过一阵子网络探讨、争论,2003年普通工人王乐天穿起汉服走上了街,向媒体与世人宣告汉族服饰回归了。 汉服回归,至今已七年,或者说已近十年,眼看着快一轮了。从一个人,到汉网、天汉网、百度汉服吧,以及各地汉服网站,各地汉服组织纷纷兴起,加入的人越来越多,被考证、寻回的汉服款式越来越多,亦有不同于以往的款式创新。如成都、上海,广州一些大城市,路人对穿着汉服逛街的人也不再抱以看稀奇的态度,更多的是理解、鼓励。

中国服饰的演变论文素材摘录高中生

96 评论(14)

shqmj

春秋战国时期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的广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盛行。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由于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来。相关知识:“胡”是个模糊用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时专指匈奴,有时泛指从东北到西北诸游牧民族,有时甚至还要更宽泛一些。因此,胡服是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为了游牧骑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长裤和靴子。沈括说:“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一个“全”字,或者把话说得有点过分,但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发展确实影响极其巨大。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既沿袭汉人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沿袭汉唐和宋代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辽金男子的服饰多为圆领、袖的缺胯袍,着长统靴或尖头靴,下穿裤,腰间束带。元代男子的服饰有汉族的圆领、交领袍,也有本民族的质孙服,其形制与深衣类似,衣袖窄瘦,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间有无数褶裥,形如现今的百褶裙,在腰部还加有横襕。领型有右衽交领、方领和盘领。下穿小口裤,脚穿络缝靴。服色以白、蓝、赭为主。此外,元代服饰在质料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棉花的广泛种植,棉布成为服饰材料的主要品种。 明代的服装继承前代,清代服装对近代影响较大?明代的服饰,大体上沿袭唐制,但宋元服装形式中的某些式样也有保留。清代的服饰对近现代服装形式影响较大,清代与以往任何朝代不同,是以少数民族服饰完全取代汉族服饰为主的朝代,汉族服饰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清代男子服饰可分为两种:满族民族服装;外来西洋服装。清代袍的式样,是在满族传统基础上加以变化,并吸取汉族服装特点。一般袖子比较窄瘦,礼服是箭袖,又称马蹄袖。袍身用钮扣系结。右衽大襟,圆领口。皇室的袍有前后左右四开气,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开气。马挂是清朝特有的满式服装。它式样多为圆领,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为平袖口。直到清末西洋服装传入和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服装才起了重大变化,进入了近现代服装发展阶段。
231 评论(8)

huangxiusi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考察才能见其原貌。  一、秩序井然的服饰——自夏至西周时期  周朝作为最强盛的奴隶制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制定了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安定天下。表现在服饰上,如不同场合要穿戴不同的服饰,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些服饰严格区分了天子与官僚、贵族与平民的等级差别,形成了一整套的冠冕制度模式,影响了自商周以来三千年封建社会的服饰文化。从此,服饰开始标识每个人的社会角色,以便“分贵贱,别等威”。  西周服饰  二、从百花齐放到趋于一致——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战国时期七国崛起,各自独立。在服饰上也各显其地方风格与文化风采,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呈现出一派绚丽多彩的景象。如春申君的3千食客中的上客皆着珠履;平原君后宫百数,婢妾均披绮披纱;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鲁国的儒者服长衣、褒袖方履,等等。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统一的实现,服装风格也逐渐趋于一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与朝服制度,形成了正式完备的冠服制度。  三、胡汉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部分崩离析。正是由于战争,北方民族的游牧文化、西域文化与汉族文化碰撞、融合,使得中国服饰文化进入到一个追求时髦、胡汉交融、奇装异服盛行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汉服中的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融合了胡服的特点。同时,受先进的汉文化和风气的影响,北朝各族纷纷推行汉化运动,仰慕汉族衣冠服饰,形成了“群臣皆服汉魏衣”的状况。  四、开放浪漫、异彩纷呈——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造就了独特的开放浪漫风格的唐朝服饰。尤其是唐代的妇女服饰,是历代中的佼佼者。唐代的女装颜色鲜艳,造型雍容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如在衫、裙之外还有披在肩上的长围巾“帔”。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长衫外面。这种装扮使唐朝女装形成袒胸、裸臂、披纱、大袖、长裙等极为开放的风格。  五、质朴保守——宋朝时期  宋朝统治者注重文治,竭力推崇程朱理学,把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根据加以倡导,其目的在于去掉人们的任何反抗意识。这种理学观念影响到人们的着装,使宋朝的服装一改唐朝服饰旷达华贵,恢弘大气的特点,服装造型封闭,拘谨保守。颜色严肃淡雅,色调趋于单一。另外,两宋时期,边患不断,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官僚队伍和军队的壮大,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为此统治者三令五申,要求服饰简约淡泊,力戒奢侈铺张,从而形成了以后质朴淡雅为宗的一代审美标准。  六、异地胡风——辽金元时期  作为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又一高潮,这时期的服饰既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特色又有融合的色彩。服饰大多用毛织品并且制作较为简单、实用,易于马上作战射猎。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筒靴。元服则吸收宋服形式,官服款式较特殊为窄袖、盘领、缝掖,独具特色。  七、继承创新——明清时期  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大明帝国后,对服饰也有统一的要求。先是禁胡服,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对民间的男装也有规定,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  清朝作为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前夜,在服装史上也是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服是中国古服与近代服的交接点,它的存在是以后发展到近代男士的马褂长袍、女士的旗袍的前提。清代还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到了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
93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