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78

原子达达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光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怎么写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乐乐山

已采纳
截至2009年7月,西安光机所建所40多年来,为中国多项国家重大任务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高速摄影、现代光学、光电子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先后获科技成果400余项,其中获国家及中科院、省部级科技奖200余项。西安光机所先后承担了中国重大工程项目及国家攀登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任务。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该所在高速摄影研究领域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研制了各种类型高速摄影设备,其中光机式高速摄影的频率从每秒几十幅到两千万幅;变象管高速摄影机的时间分辨率从微秒(10-6秒)到纳秒(10-9秒)到皮秒(10-12秒)。 获奖信息  获奖名称获奖类别多幅点光快门高速摄影机(3073)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优秀奖院级三等奖QW-61型热室潜望镜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优秀奖院级三等奖单片克尔盒高速摄影机(21-6213)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优秀奖院级三等奖ZFD-20型高速摄影机(21-6215)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优秀奖院级三等奖ZDF-250型超高速等待型摄影机中国科学院全国科学大会奖、陕西省科学大会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65型热室潜望镜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耐辐射光学玻璃系列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CSQ-301长磁聚焦、静电偏转透射式2次电子倍增条纹变像管中国科学院全国科学大会奖、陕西省科学大会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CS240/35型高速摄影机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D-36型高速摄谱仪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ZFK-500型高速摄影机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70毫米棱镜补偿式高速摄影机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ZFK-250型转镜分幅可控式高速摄影机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LBS2000型高速摄影机(102#B)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扫描图象信息处理系统研制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光学纤维器件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光导纤维长传象束陕西省科委、陕西省科学院陕西省科委奖、陕西省科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将省级二等奖彩色电视摄象机变焦距镜头和分色棱镜(110”)中国科学院全国科学大会奖、陕西省科学大会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利用红宝石激光器进行高速叶片的多幅全息摄影陕西省科委、陕西省科学院陕西省科委奖、陕西省科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将省级三等奖激光干涉变象管显示的测爆压技术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其他三等奖激光手术器的多关节臂导光系统陕西省科委、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科委、陕西省卫生厅省级二等奖单面单层彩色条纹滤色器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多晶GAP(CS)-在曲面钼片上汽相沉积多晶GAP(CS)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间歇式高速摄影机频率实验的一种新方法一胶片运动特性成象法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LAF5。ZF13两种光学玻璃研制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ZDF-50型转镜等待分幅高速摄影机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科技成果奖院级二等奖板状光钎密码器及M400型密码照相机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采访彩色变焦距镜头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70厘米流光室摄影仪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科技成果奖院级二等奖ZFK-2000型超高速摄影机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中继式单管彩色电视摄象机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变折射率光学应用技术研究-快速离子交换法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LBS-16A型高速电影摄影机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科技成果奖院级二等奖光钎面板玻璃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计算机全息图研制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科技成果奖院级三等奖112小型高速电影经纬仪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科技成果奖院级一等奖XF-70型狭缝高速摄影机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科技成果奖院级二等奖电视-变象管高速摄影机(20#)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科技成果奖院级一等奖光钎面板及玻璃材料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科技成果奖院级二等奖皮秒扫描变象管国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三等奖BWS-5K变相管皮秒扫描相机(318#)国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三等奖BTH-1型毫微秒变象管扫描相机国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特等奖等腰三角形截面高速转镜装置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LBS-16A型高速电视摄影机(推广应用)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二等奖闪光泵浦被动锁模染料激光器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CS-240/35型高速摄影机的推广应用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二等奖改进型CS-240/35型高速电影摄影机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XGK-9520型高精度数控凸轮铣床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单面双层彩色条纹滤色器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BGW-1型变象管瞬时高温测量仪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大电流50欧快速光电转换器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双路单幅变象管高速摄影机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光纤辐射温度计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LBS-2000型高速摄影机改进和推广应用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多维精度定角仪及高精度分度蜗轮付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二等奖L-II型自聚焦透镜及玻璃材料国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三等奖国光I型可见光树脂固化器陕西省科学院陕西省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市级二等奖光学手册西安分院西安分院科技成果奖市级一等奖DYGQ-1型多用途高速全息摄影机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一等奖塑料光学纤的维推广应用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磁电式快开快门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塑料光学纤维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T-1型自聚焦透镜及玻璃材料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二等奖L-1型自聚焦透镜及玻璃材料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二等奖ZDF-180型转镜等待分幅高速摄影机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一等奖90投影物镜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最新氧化锌避雷器阀片添加材料-GF-86玻璃粉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传光、传像光导纤维推广应用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超细刺入型自聚焦内窥镜实验研制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T-1型自聚焦透镜及玻璃材料国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三等奖L-1型自聚焦透镜及玻璃材料国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三等奖双近贴聚焦像增强器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二等奖FBAS-1型黑白图象彩色变换仪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软X射线单色仪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BD-1型Bragg衍射仪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ZDF-180型转镜等待分幅高速摄影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二等奖软x射线皮秒变相管扫描相机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一等奖CPM飞秒激光器(对撞脉冲锁模环型染料激光器)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二等奖160电影经纬仪摄影机改造中国科学院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院级三等奖H OFS-B型微机控制光纤高温传感器陕西省人民政府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省级三等奖 据2015年10月官网显示, 西安光机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首批博士、硕士培养单位。共设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6个一级学科硕士培养点,以及光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点,另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光学专业)、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一级学科:物理学(光学、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点一级学科:物理学(光学、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 据2015年10月官网显示,西安光机所共有在学研究生424人(其中硕士生231人、博士生193人)、在站博士后15人。 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单揭晓,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严绍辉博士榜上有名,这是该所首次获此殊荣。严绍辉博士2005年入学,师从姚保利研究员,在光学专业主要开展光学捕捉与微操作领域的研究,2009年7月毕业留所。在学期间曾获中科院院长优秀奖、宝钢优秀奖等。其博士论文“光学捕捉与柱对称矢量光束的理论研究”于2010年获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光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怎么写

213 评论(10)

ForeverAngel

光学(optics),是研究光(电磁波)的行为和性质,以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学科。传统的光学只研究可见光,现代光学已扩展到对全波段电磁波的研究。光是一种电磁波,在物理学中,电磁波由电动力学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同时,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需要用量子力学表达。光学的起源在西方很早就有光学知识的记载,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约330~260)的<反射光学>(Catoptrica)研究了光的反射;阿拉伯学者阿勒·哈增(AI-Hazen,965~1038)写过一部<光学全书>,讨论了许多光学的现象。   光学真正形成一门科学,应该从建立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时代算起,这两个定律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17世纪,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应用大大促进了几何光学的发展。   光的本性(物理光学)也是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微粒说把光看成是由微粒组成,认为这些微粒按力学规律沿直线飞行,因此光具有直线传播的性质。19世纪以前,微粒说比较盛行。但是,随着光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许多不能用直进性解释的现象,例如干涉、衍射等,用光的波动性就很容易解释。於是光学的波动说又占了上风。两种学说的争论构成了光学发展史上的一根红线。   狭义来说,光学是关于光和视见的科学,optics(光学)这个词,早期只用于跟眼睛和视见相联系的事物。而今天,常说的光学是广义的,是研究从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直到X射线的宽广波段范围内的,关于电磁辐射的发生、传播、接收和显示,以及跟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光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其他应用技术紧密相关的学科。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光学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它的发展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人类对光的研究,最初主要是试图回答“人怎么能看见周围的物体?”之类问题。约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的时代),中国的《墨经》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它有八条关于光学的记载,叙述影的定义和生成,光的直线传播性和针孔成像,并且以严谨的文字讨论了在平面镜、凹球面镜和凸球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 自《墨经》开始,公元11世纪阿拉伯人伊本·海赛木发明透镜;公元1590年到17世纪初,詹森和李普希同时独立地发明显微镜;一直到17世纪上半叶,才由斯涅耳和笛卡儿将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观察结果,归结为今天大家所惯用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1665年,牛顿进行太阳光的实验,它把太阳光分解成简单的组成部分,这些成分形成一个颜色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光分布——光谱。它使人们第一次接触到光的客观的和定量的特征,各单色光在空间上的分离是由光的本性决定的。   牛顿还发现了把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放在光学平玻璃板上,当用白光照射时,则见透镜与玻璃平板接触处出现一组彩色的同心环状条纹;当用某一单色光照射时,则出现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环条纹,后人把这种现象称牛顿环。借助这种现象可以用第一暗环的空气隙的厚度来定量地表征相应的单色光。   牛顿在发现这些重要现象的同时,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性,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微粒从光源飞出来,在均匀媒质内遵从力学定律作等速直线运动。牛顿用这种观点对折射和反射现象作了解释。   惠更斯是光的微粒说的反对者,他创立了光的波动说。提出“光同声一样,是以球形波面传播的”。并且指出光振动所达到的每一点,都可视为次波的振动中心、次波的包络面为传播波的波阵面(波前)。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和光的波动理论都被粗略地提了出来,但都不很完整。   19世纪初,波动光学初步形成,其中托马斯·杨圆满地解释了“薄膜颜色”和双狭缝乾涉现象。菲涅耳于1818年以杨氏乾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由此形成了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用它可圆满地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也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观察到了光的偏振和偏振光的干涉。为了解释这些现象,菲涅耳假定光是一种在连续媒质(以太)中传播的横波。为说明光在各不同媒质中的不同速度,又必须假定以太的特性在不同的物质中是不同的;在各向异性媒质中还需要有更复杂的假设。此外,还必须给以太以更特殊的性质才能解释光不是纵波。如此性质的以太是难以想象的。 光学1846年,法拉第发现了光的振动面在磁场中发生旋转;1856年,韦伯发现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电流强度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他们的发现表明光学现象与磁学、电学现象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1860年前后,麦克斯韦的指出,电场和磁场的改变,不能局限于空间的某一部分,而是以等于电流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的速度传播着,光就是这样一种电磁现象。这个结论在1888年为赫兹的实验证实。然而,这样的理论还不能说明能产生象光这样高的频率的电振子的性质,也不能解释光的色散现象。到了1896年洛伦兹创立电子论,才解释了发光和物质吸收光的现象,也解释了光在物质中传播的各种特点,包括对色散现象的解释。在洛伦兹的理论中,以太乃是广袤无限的不动的媒质,其唯一特点是,在这种媒质中光振动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   对于像炽热的黑体的辐射中能量按波长分布这样重要的问题,洛伦兹理论还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并且,如果认为洛伦兹关于以太的概念是正确的话,则可将不动的以太选作参照系,使人们能区别出绝对运动。而事实上,1887年迈克耳逊用乾涉仪测“以太风”,得到否定的结果,这表明到了洛伦兹电子论时期,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仍然有不少片面性。   1900年,普朗克从物质的分子结构理论中借用不连续性的概念,提出了辐射的量子论。他认为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包括光,只能以各自确定分量的能量从振子射出,这种能量微粒称为量子,光的量子称为光子。   量子论不仅很自然地解释了灼热体辐射能量按波长分布的规律,而且以全新的方式提出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整个问题。量子论不但给光学,也给整个物理学提供了新的概念,所以通常把它的诞生视为近代物理学的起点。   1905年,爱因斯坦运用量子论解释了光电效应。他给光子作了十分明确的表示,特别指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也是以光子为最小单位进行的。   1905年9月,德国《物理学年鉴》发表了爱因斯坦的“关于运动媒质的电动力学”一文。第一次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文中指出,从伽利略和牛顿时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古典物理学,其应用范围只限于速度远远小于光速的情况,而他的新理论可解释与很大运动速度有关的过程的特征,根本放弃了以太的概念,圆满地解释了运动物体的光学现象。   这样,在20世纪初,一方面从光的干涉、衍射、偏振以及运动物体的光学现象确证了光是电磁波;而另一方面又从热辐射、光电效应、光压以及光的化学作用等无可怀疑地证明了光的量子性——微粒性。   1922年发现的康普顿效应,1928年发现的喇曼效应,以及当时已能从实验上获得的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它们都表明光学的发展是与量子物理紧密相关的。光学的发展历史表明,现代物理学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基础理论——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都是在关于光的研究中诞生和发展的。   此后,光学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致于成为现代物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发现了爱因斯坦于1916年预言过的原子和分子的受激辐射,并且创造了许多具体的产生受激辐射的技术。   爱因斯坦研究辐射时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如果能使受激辐射继续去激发其他粒子,造成连锁反应,雪崩似地获得放大效果,最后就可得到单色性极强的辐射,即激光。1960年,西奥多·梅曼用红宝石制成第一台可见光的激光器;同年制成氦氖激光器;1962年产生了半导体激光器;1963年产生了可调谐染料激光器。由于激光具有极好的单色性、高亮度和良好的方向性,所以自1958年发现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了科学技术的重大变化。   光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由成像光学、全息术和光学信息处理组成的。这一分支最早可追溯到1873年阿贝提出的显微镜成像理论,和1906年波特为之完成的实验验证;1935年泽尔尼克提出位相反衬观察法,并依此由蔡司工厂制成相衬显微镜,为此他获得了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48年伽柏提出的现代全息照相术的前身——波阵面再现原理,为此,伽柏获得了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把数学、电子技术和通信理论与光学结合起来,给光学引入了频谱、空间滤波、载波、线性变换及相关运算等概念,更新了经典成像光学,形成了所谓“博里叶光学”。再加上由于激光所提供的相乾光和由利思及阿帕特内克斯改进了的全息术,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光学信息处理。光纤通信就是依据这方面理论的重要成就,它为信息传输和处理提供了崭新的技术。   在现代光学本身,由强激光产生的非线性光学现象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注意。激光光谱学,包括激光喇曼光谱学、高分辨率光谱和皮秒超短脉冲,以及可调谐激光技术的出现,已使传统的光谱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深入研究物质微观结构、运动规律及能量转换机制的重要手段。它为凝聚态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化学的动态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我们通常把光学分成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和量子光学。几何光学  是从几个由实验得来的基本原理出发,来研究光的传播问题的学科。它利用光线的概念、折射、反射定律来描述光在各种媒质中传播的途径,它得出的结果通常总是波动光学在某些条件下的近似或极限。物理光学  是从光的波动性出发来研究光在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的学科,所以也称为波动光学。它可以比较方便的研究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以及光在各向异性的媒质中传插时所表现出的现象。波动光学的基础就是经典电动力学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波动光学不详论介电常数和磁导率与物质结构的关系,而侧重于解释光波的表现规律。波动光学可以解释光在散射媒质和各向异性媒质中传播时现象,以及光在媒质界面附近的表现;也能解释色散现象和各种媒质中压力、温度、声场、电场和磁场对光的现象的影响。量子光学  英文名称:quantum optics   量子光学是以辐射的量子理论研究光的产生、传输、检测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学科。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为了从理论上推导出得到的与实际相符甚好的经验公式,他大胆地提出了与经典概念迥然不同的假设,即“组成黑体的振子的能量不能连续变化,只能取一份份的分立值”。   1905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电效应时推广了普朗克的上述量子论,进而提出了光子的概念。他认为光能并不像电磁波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分布在波阵面上,而是集中在所谓光子的微粒上。在光电效应中,当光子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一次为金属中的电子全部吸收,而无需电磁理论所预计的那种累积能量的时间,电子把这能量的一部分用于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吸力即作逸出功,余下的就变成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动能。   这种从光子的性质出发,来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学科即为量子光学。它的基础主要是量子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   光的这种既表现出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的现象既为光的波粒二象性。后来的研究从理论和实验上无可争辩地证明了:非但光有这种两重性,世界的所有物质,包括电子、质子、中子和原子以及所有的宏观事物,也都有与其本身质量和速度相联系的波动的特性。《光学》 作者:【古希腊】欧几里德   《光学》(Optics)是希腊文的第一本透视学,从12个假设(公设)出发推出61个命题.假设1是“人看到物体,是光线从眼睛出发射到所看的物体上去”.这是从柏拉图以来的传统观点.其中命题6是“处于平行位置,大小相同但距离不同的物体,在眼中看到的大小并不与远近成比例”.近现代  《 光学原理——光的传播、干涉和衍射的电磁理论》(第七版),作者:(德)玻恩,(美)沃耳夫著,杨葭荪译   新版《光学原理》为有志于攀登光学高峰的年轻人提供了一架云梯,如果不是圣经的话;新版《光学原理》昭示人们,掌握基础理论才是发展和创新的根本,根深叶茂,本固枝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母国光   本书首次出版于1959年,其前身是诺贝尔奖得主马科斯·玻恩(Max Born)的Optik一书,目前的最新版本是1999年第七版。《光学原理》一书在国外被广泛称为“Born & Wolf”已经销售超过30万册。事实上,每一个科班出身学习光学的人都研读过这本书并深受其影响。近半个世纪以来,“Born & Wolf”一直是物理书架上必不可少的作品,并成为光学领域的奠基性教科书。光学   光学(最初出现的时候抑或在古希腊时期)属于物理学的一个分支,描述光本身以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征及性质。 光学既解释了光现象,也由光现象来证明其合理性。   光学领域通常只描述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征,但是,由于光也是一种电磁波,X-射线,微波,无线电波,和其他形式的电磁辐射也具有和光想似的现象,因此光学也可以看作电磁波的一个波段。部分光现象与取决于光的量子性,正因如此,光学领域也涉及到量子力学。在实践中,绝大多数的光学现象都归结于光的电磁性,可以用麦克斯韦方程来解释。
317 评论(15)

影子培

光学(optics),是研究光(电磁波)的行为和性质,以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学科。传统的光学只研究可见光,现代光学已扩展到对全波段电磁波的研究。光是一种电磁波,在物理学中,电磁波由电动力学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同时,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需要用量子力学表达。 光学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它的发展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人类对光的研究,最初主要是试图回答“人怎么能看见周围的物体?”之类问题。约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的时代),中国的《墨经》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它有八条关于光学的记载,叙述影的定义和生成,光的直线传播性和针孔成像,并且以严谨的文字讨论了在平面镜、凹球面镜和凸球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 自《墨经》开始,公元11世纪阿拉伯人伊本·海赛木发明透镜;公元1590年到17世纪初,詹森和李普希同时独立地发明显微镜;一直到17世纪上半叶,才由斯涅耳和笛卡儿将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观察结果,归结为今天大家所惯用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1665年,牛顿进行太阳光的实验,它把太阳光分解成简单的组成部分,这些成分形成一个颜色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光分布——光谱。它使人们第一次接触到光的客观的和定量的特征,各单色光在空间上的分离是由光的本性决定的。   牛顿还发现了把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放在光学平玻璃板上,当用白光照射时,则见透镜与玻璃平板接触处出现一组彩色的同心环状条纹;当用某一单色光照射时,则出现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环条纹,后人把这种现象称牛顿环。借助这种现象可以用第一暗环的空气隙的厚度来定量地表征相应的单色光。   牛顿在发现这些重要现象的同时,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性,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微粒从光源飞出来,在均匀媒质内遵从力学定律作等速直线运动。牛顿用这种观点对折射和反射现象作了解释。   惠更斯是光的微粒说的反对者,他创立了光的波动说。提出“光同声一样,是以球形波面传播的”。并且指出光振动所达到的每一点,都可视为次波的振动中心、次波的包络面为传播波的波阵面(波前)。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和光的波动理论都被粗略地提了出来,但都不很完整。   19世纪初,波动光学初步形成,其中托马斯·杨圆满地解释了“薄膜颜色”和双狭缝乾涉现象。菲涅耳于1818年以杨氏乾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由此形成了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用它可圆满地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也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观察到了光的偏振和偏振光的干涉。为了解释这些现象,菲涅耳假定光是一种在连续媒质(以太)中传播的横波。为说明光在各不同媒质中的不同速度,又必须假定以太的特性在不同的物质中是不同的;在各向异性媒质中还需要有更复杂的假设。此外,还必须给以太以更特殊的性质才能解释光不是纵波。如此性质的以太是难以想象的。 1846年,法拉第发现了光的振动面在磁场中发生旋转;1856年,韦伯发现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电流强度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他们的发现表明光学现象与磁学、电学现象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1860年前后,麦克斯韦的指出,电场和磁场的改变,不能局限于空间的某一部分,而是以等于电流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的速度传播着,光就是这样一种电磁现象。这个结论在1888年为赫兹的实验证实。然而,这样的理论还不能说明能产生象光这样高的频率的电振子的性质,也不能解释光的色散现象。到了1896年洛伦兹创立电子论,才解释了发光和物质吸收光的现象,也解释了光在物质中传播的各种特点,包括对色散现象的解释。在洛伦兹的理论中,以太乃是广袤无限的不动的媒质,其唯一特点是,在这种媒质中光振动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   对于像炽热的黑体的辐射中能量按波长分布这样重要的问题,洛伦兹理论还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并且,如果认为洛伦兹关于以太的概念是正确的话,则可将不动的以太选作参照系,使人们能区别出绝对运动。而事实上,1887年迈克耳逊用乾涉仪测“以太风”,得到否定的结果,这表明到了洛伦兹电子论时期,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仍然有不少片面性。   1900年,普朗克从物质的分子结构理论中借用不连续性的概念,提出了辐射的量子论。他认为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包括光,只能以各自确定分量的能量从振子射出,这种能量微粒称为量子,光的量子称为光子。   量子论不仅很自然地解释了灼热体辐射能量按波长分布的规律,而且以全新的方式提出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整个问题。量子论不但给光学,也给整个物理学提供了新的概念,所以通常把它的诞生视为近代物理学的起点。   1905年,爱因斯坦运用量子论解释了光电效应。他给光子作了十分明确的表示,特别指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也是以光子为最小单位进行的。   1905年9月,德国《物理学年鉴》发表了爱因斯坦的“关于运动媒质的电动力学”一文。第一次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文中指出,从伽利略和牛顿时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古典物理学,其应用范围只限于速度远远小于光速的情况,而他的新理论可解释与很大运动速度有关的过程的特征,根本放弃了以太的概念,圆满地解释了运动物体的光学现象。   这样,在20世纪初,一方面从光的干涉、衍射、偏振以及运动物体的光学现象确证了光是电磁波;而另一方面又从热辐射、光电效应、光压以及光的化学作用等无可怀疑地证明了光的量子性——微粒性。   1922年发现的康普顿效应,1928年发现的喇曼效应,以及当时已能从实验上获得的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它们都表明光学的发展是与量子物理紧密相关的。光学的发展历史表明,现代物理学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基础理论——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都是在关于光的研究中诞生和发展的。   此后,光学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致于成为现代物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发现了爱因斯坦于1916年预言过的原子和分子的受激辐射,并且创造了许多具体的产生受激辐射的技术。   爱因斯坦研究辐射时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如果能使受激辐射继续去激发其他粒子,造成连锁反应,雪崩似地获得放大效果,最后就可得到单色性极强的辐射,即激光。1960年,西奥多·梅曼用红宝石制成第一台可见光的激光器;同年制成氦氖激光器;1962年产生了半导体激光器;1963年产生了可调谐染料激光器。由于激光具有极好的单色性、高亮度和良好的方向性,所以自1958年发现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了科学技术的重大变化。   光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由成像光学、全息术和光学信息处理组成的。这一分支最早可追溯到1873年阿贝提出的显微镜成像理论,和1906年波特为之完成的实验验证;1935年泽尔尼克提出位相反衬观察法,并依此由蔡司工厂制成相衬显微镜,为此他获得了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48年伽柏提出的现代全息照相术的前身——波阵面再现原理,为此,伽柏获得了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把数学、电子技术和通信理论与光学结合起来,给光学引入了频谱、空间滤波、载波、线性变换及相关运算等概念,更新了经典成像光学,形成了所谓“博里叶光学”。再加上由于激光所提供的相乾光和由利思及阿帕特内克斯改进了的全息术,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光学信息处理。光纤通信就是依据这方面理论的重要成就,它为信息传输和处理提供了崭新的技术。   在现代光学本身,由强激光产生的非线性光学现象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注意。激光光谱学,包括激光喇曼光谱学、高分辨率光谱和皮秒超短脉冲,以及可调谐激光技术的出现,已使传统的光谱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深入研究物质微观结构、运动规律及能量转换机制的重要手段。它为凝聚态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化学的动态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
207 评论(15)

手机用户

这里要根据学校的要求来进行的, 当然一定选自己专业范围内,同时,先写好提纲,老师认同后,才这写全文,否则是浪费时间的,很多人自己一下就写全文,结果上交后过不了,又重新来。,只能说,难了,
295 评论(10)

Zhang文慧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约翰 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1)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2)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3)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4)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5)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一、文献综述的含义文献阅读报告,即“文献综述”,英文称之为“survey”、“overview”、“review”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论文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与“背景描述(Backupground Description)”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 thinking)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二、意义和目的总结和综合该方向前人已经做了的工作,了解当前的研究水平,分析存在问题,指出可能的研究问题和发展方向等,并且列出了该方向众多的参考文献,这对后人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可以指导开题报告和论文的写作。三、主要内容(1)该领域的研究意义。(2)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3)目前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原因。(4)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发展方向概况。(5)自己的见解和感想。四、分类综述分成两类。一类是较为宏观的,涉及的范围为整个领域、专业或某一大的研究方向。一类是较为微观的,这类综述可以涉及到相当小的研究方向甚至某个算法,谈的问题更为具体与深入。前者立意高,范围广,面宽,故也不易深入,比较好读好懂。这对初入道者、欲对全局有所了解的读者而言很有参考价值。然而,欲深入课题的研究,则希望能有后一类的综述为自己鸣锣开道,这会节约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往往不能遂人意,于是只好旁征博引,由自己来完成该课题的综述。当写学位论文时,我们要写的也就是这类结合自己研究课题而写就的综述。五、难点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探?索隐,又如醍醐灌顶。文献综述顾名思义由“综”和“述”组成。前半部分的“综”不算太难,根据所查阅大量的文献进行综合的归类、提炼、概括即可做到的话。后半部分的评“述”与分析则是一篇“综述”质量高下的分界线,这需要融入作者自己理论水平、专业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问题进行合情合理的剖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六、如何收集资料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着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综述是你查阅相关文献的成果。任何研究都要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并且遵守学术传统,而不是空穴来风。你需要告诉读者,关于这个问题前人研究到了何种地步,有什么缺陷,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拓展。这一方面是对前人研究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你的文章价值何在。任何与本文相关的重要成果都应当在综述中得到体现,并且在参考文献中列出。综述不是概述,不能泛泛地引用和概括,要有扬弃,特别是有批评。否则,如果别人都做好了,要你写文章干嘛。综述比较容易看出作者对该领域所下的工夫,因为作者需要广泛阅读,理解不同论文在关键假设和模型上的主要分歧。好的综述本身就是一篇独立的文章。
281 评论(8)

mengxq2008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245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