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0

077777777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电焊论文题目大全初中物理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aolei007

已采纳
用于应急抢修的无电焊接技术及其应用摘 要:介绍了无电焊接技术的工作原理、特点、发展现状、焊接工艺以及应用状况,分析了无电焊接材料焊缝的组织形貌及焊接接头拉伸强度。指出:无电焊接技术焊接工艺简单,焊缝性能优良,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研制的无电焊接材料,焊缝组织、性能良好,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关键词:自蔓延焊接;无电焊接;应用0 引 言野外作业、行驶的机械在使用中结构件、箱体、管路等零部件难免出现的损伤与故障,比如裂纹、孔隙跑、冒、滴、漏等,将严重影响机械的正常使用。传统的应急维修方法如电焊、气焊、胶粘等,修理时需电、气和专用设备,或粘结固化时间长,不能满足野外应急的使用需要。另外,在高空、地下、水下等能源不方便供应的条件下,这些传统的应急维修方法也无法施展。因此开发一种具有快速、高效、节能的新型焊接技术,弥补传统焊接技术的不足已显得非常必要。无电焊接技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发出来的。1 无电焊接技术的原理及特点无电焊接技术是一种新型焊接技术,它将先进焊接材料制成专用手持式焊笔,焊笔一经点燃,不需任何其它能量补充,仅依靠焊接材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就能进行焊接。即以化学反应放出的热为高温热源,以反应产物为焊料,在焊接件间形成牢固连接的过程。因焊接过程不使用外界能源,简称无电焊接,实质上是自蔓延技术与焊接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技术,属于自蔓延焊接技术的范畴,它具有以下特点: (1) 焊接简单方便,工作效率高。无电焊接技术焊接时不需要任何电源和其它设备;无需高压,也无需保护性气氛,仅仅依靠混合粉末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就能进行焊接,工作效率高;小巧轻便,操作简单,单人即可完成。在紧急条件下,可快速简便的对工程机械零部件损坏处进行焊接; (2) 焊接效果好,焊缝性能优良。无电焊接是一种熔焊焊接,焊缝拉伸强度介于200~300 MPa,弯曲强度介于300~700 MPa,冲击韧性介于6~5 Kgm/cm2,硬度介于120~180 HRB,抗腐蚀性要优于45 钢等,能有效满足工程机械应急维修需要。 (3) 适用范围广。无电焊接技术可对工程机械及各种野外作业机械的多种零部件进行焊接修理,已经在水箱、油箱、水管、油管、排尘管、电瓶连接线、拉杆等零件上进行了应用,焊接效果良好,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4) 有一定的局限性。无电焊接技术目前只能焊接5 mm 之内的零部件,且不能焊接铝合金。2 无电焊接技术的发展无电焊接技术属于自蔓延焊接技术的范畴,自1967 年由前苏联科学家AGMerzhanov, Borovinskaya和Shkiro 等人确立自蔓延技术以来[1],自蔓延技术与其它许多传统技术相结合形成了许多新型技术,自蔓延焊接技术属于其中一种[2]。自蔓延焊接技术是在待焊接的两块材料之间添进合适的燃烧反应原料,以一定的压力夹紧待焊材料,待燃烧反应过程完成后,即可实现两块材料之间的焊接[3]。这种焊接作为一种特殊焊接工艺,主要用于焊接① 同种或异种一般金属材料;② 同种或异种难熔金属材料;③ 同种或异种陶瓷材料;④ 同种或异种金属间化合物;⑤金属或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材料 [4-8]。对于①的应用研究较多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②~⑤则基本处于试验室研究阶段。而无电焊接技术作为自蔓延焊接技术的一种,由于其焊接简单、效率高、焊缝性能好、适用范围广等优点,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如俄罗斯、美国、日本、西班牙和印度等国都在进行研究和开发,其中俄罗斯由于在自蔓延领域的起步较早,其无电焊接技术的研究也相对较早,故它在无电焊接技术方面做出的贡献最大,成果也相对较为成熟,它们对无电焊接产品的生产已成规模一个发不下 弄两个啊~~~~~~

电焊论文题目大全初中物理

165 评论(9)

木林森啊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 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 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 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 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 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 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 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 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 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 4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290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