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bi
当今社会中,“MM”、“GG”、“886”等诸如此类的网络词语横行,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语言特色:语言滥用。①新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即时性,它首先最讲求的是效率,这满足了当下社会受众对于时效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大量的网络词语已经不单纯运用于受众的网络交流中,它们也运用到了受众的日常生活当中。这些词语的使用使得不懂网络的人陷入困惑,受众之间容易产生交流障碍。同时,一些低趣味的词语或者传统诗词的改编降低了中国传统的语言魅力,使语言的美感荡然无存,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二)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产生剧烈冲击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搭建了桥梁,让世界渐渐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因此发展本土的传统文化,中国色彩才能在世界上立足。然而,由于互联网的过度开发,外来文化借助新媒体也会输入到本国。不同文化在相会碰撞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融合与摩擦,从而导致本土文化的大量流失。近几年,中国的新媒体行业发展迅猛,互联网也已步入世界前列,而与之不相匹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始终滞后于新兴文化的发展速度。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可以在世界产生一股最剧浪潮,各国电影也以能够冠上好莱坞的称号而觉得无限光荣。外国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大批的中国受众,对中国的本土文化的传播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三)新媒体内容的过度娱乐化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传承性不相兼容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由中心到边缘进行传播的精英式传播体系,而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方式是受众与传者的互动传播,大众既可以是传者,也可以是受众,这样就更加强化了不明身份个体对于文化构建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对于媒体所传播内容需求就更倾向于娱乐化。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是“快餐文化”,受众在精神压力与时间压力的双重压迫下去接收新时代的文化,因此能够快速消化的文化才是受众首选接受的文化,过度娱乐化的内容也就应运而生。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至今对人民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不仅便利了人民的生活,也对媒体行业进行了创新。如何运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彰显文化价值,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一、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相关理论概述新媒体与传统文化,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观念。如果想使二者和谐交融,则首先需要搞清各自的特征,为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提供切入点。(一)新媒体的相关概述新媒体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并且通过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作为载体,为用户提供信息娱乐等服务。例如:拥有众多用户的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因为它们都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帮助,才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服
好处:娱乐类的媒体资源点缀了生活,使之变得丰富多彩,社科类的媒体资源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利于跟上时代的步伐,时事类媒体资源有助于我们社会的了解,增加了对社会的认识。坏处:媒体资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了众多媒体垃圾的出现,以讹传讹、捕风捉影的媒体垃圾会误导人们对原本问题的认知,同时大量现实社会的反面例证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
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沉淀凝结为中华传统价值观,我们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不竭源泉。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爱家国、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深入挖掘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创新,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借鉴。在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兼收并蓄中促进人类文明多元共存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