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相东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发展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与中国的思辨哲学相结合,而向学术化发展,对教义愈研愈精,由此引起各宗派的成立,使佛教本身达到高度的繁荣。一方面是与中国的精美工艺相结合而向艺术化发展,使佛教成为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一方面与中国的人生理想相结合而向社会化发展,使佛教与中国社会密切联系。这三方面都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大乘佛教提出菩萨应以五明为修学的主要内容以来,佛教已由避世潜修的宗教信仰和思辨哲学转而向世间的学术、文艺、理论科学、生产工艺的领域迈进。我们千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佛教在中国大地上吸取中国文化的营养,沿着这一人间佛教的方向发展,取得极其巨大的成功。我们教祖释迦牟尼的“成熟有情,庄严刹土”的伟大理想已在东方的广大地区在一定的程度上化为具体的现实。在人类所创造的各支古老文化中,佛教已以独具的精深哲学思想,丰富的精神财富,庞大的文献宝藏,精美的文化遗产而成为东方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支柱。它在长期进行“成熟有情,庄严刹土”的崇高事业的同时也使自身成熟起来和严净起来了。大体说来佛教与汉民族文化的结合是沿着三个方面进行的,即佛教的学术化、艺术化和社会化。(一)学术化 佛教传入中国时面临一个民族传统文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从一开始这个社会的知识阶层就把佛教作为一种思想学说来接受,钻研讲习,不遗余力。由于书写工具的便利,每一新译经论不久即可传遍全国,讲、录、注、述,蔚然成风。因此,在教理、教义的研究方面很快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赢得当时国外佛教学者的赞美和崇敬。(二)艺术化 在佛教传入以前,中国的艺术和工艺已达到极高的水平,书法、绘画、制造工艺、纺织、建筑等的精美在世界上都冠绝一时。大乘佛教传入后,吸收了汉文化这一方面的长处,引起画像、造像、寺塔建筑等艺术和工艺的发展,使佛教面目焕然一新。(三)社会化 中国大乘佛教继承和发展了龙树的“一切资生事业悉是佛道”和弥勒的成佛必须修学五明的思想,在僧俗信徒中产生许多著名的学者,如一行、道宣、王维、孙思邈等人就是天文学家、医师、史学家、文学家。以上是我帮你搜集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对了,这个网址告诉你:%D2%BB%D0%A6%D2%BB%B3%BE%D4%B5o/blog/item/html上面有很详细的介绍,楼主可以参考~~~~ 
一个从外面传进来的佛教,何以在中国立足,生根,以至发展壮大,为人民接受。这其中,不乏许许多多的僧人的努力。但是,中国的历代帝王在里面同样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明帝—佛教的第一次走进统治阶级。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已经很难考订。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而此时的佛教只是在少数人中流传,未必为上层官府和史官之流所注意。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与佛教有关的帝王是汉明帝。史籍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他们同了两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是《阿含经》的节要译本。同时在首都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就是今天还存在的白马寺。从此,佛教始为上层官府和史馆之流所注意! 文成帝—佛教成了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到了南北朝时期,拓跋氏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的一支-拓跋氏,公元1世纪末逐渐控制了黄河流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北魏王朝。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把首都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境内)迁到了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大约在道武帝建国的时候,鲜卑族的拓跋氏就开始接受佛教思想了。迁都平城以后,在这个新国都里,佛教寺院也相继建立起来了。在北魏时期,由于法果等佛教首脑人物的倡导,北魏初期的佛教界首先解决了拜佛与忠君的关系问题(按照佛教的正统观点,出家人是不应当礼敬君王,不需要孝养父母的,这两点总是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背离,因而长期以来为人们争论不休)。为了更好得维护封建统治,为了更进一点地体现礼佛就是忠君的思想,就连寺院里佛像的形体和相貌,也开始仿照皇帝来塑造了。公元452年,文成帝曾经下令雕造了一尊石佛像,完全是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来制作的。文成帝还根据北魏新的佛教领袖著名禅僧昙曜的建议,修建了中国三大石窟之一-云冈石窟。在其中的四所大窟内选择三世佛作为主要题材,是因为佛教界流传着一种“胡本无佛”的言论,这对于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北魏政权来讲是很不利的。假如人们真的相信了佛教和这些游牧民族没有什么缘分,而只是汉族地区流行的信仰的话,那么对于维护他们的忠君礼佛思想,特别是获取汉人民心,将是十分不利的。可见到了这个时候,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开始把佛教改造成更加利于自己统治的工具了! 唐太宗/武则天—瑜伽学派传译和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到了唐朝,唐代的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统治,开始尊道教而弃其他教派,但是唐太宗支持唐玄奘远行印度取金,使得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更进了一步,虽然当时由于统治阶级表面上是道教的,但是在现实中并没有因为尊道教而排挤佛教,唐太宗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他支持玄奘远行西天取金,使得瑜伽学派第一次被传译到了中国,使唐朝当时拥有了更多的佛教金文,为后来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自立为王。武则天开始大肆兴起佛教,广建寺庙,对道教开始慢慢地排挤,武则天尊佛教当然不排除为了自己的江山(因为唐朝是尊道教的),但更多的应该是因为她自己的喜好。在当时,由于广修寺庙,以至于劳命伤财,但对佛教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因为在唐朝(周)统治的几百年里,只有武则天把佛教作为“国教” 梁武帝—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阶段。史载梁武帝是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的以为皇帝,对佛教,道教,儒教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是对佛教。他在比较了这三教的特点后,认为佛教对自己的封建统治最为有利,固而开始尊佛教而排挤其他教派。在他的一生中,大量修建寺庙,大量兴佛事,简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在宫里都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当然,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向他人显示自己是真的信奉佛教,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去信佛教从而更有利于他的统治,他用从老百姓身上收刮的血汗大肆兴起佛教,从而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虽然他本人并非一个真正的佛教信徒。据史记载,有人因为犯法而须杀头,他表现出悲伤的表情,以示他是一个心向佛之人,可是事实上,他并非一个真正的向佛之人,只是为了籍此得到所谓的公德和统治的长久,然而否刺的是,最后他的皇位被别人抢夺,自己在逃亡中因饥寒交迫而客死他地。尽管如此,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在某中程度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在此时。 周世宗—佛教的发展开始缓慢甚至停止不前。到了五代时期,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国家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则各国相安,社会比较安定,帝王都热心护教,因此两方的佛教,一则勉强维持,一则续有发展,其情况各不相同。北方从后梁到后汉,度僧一向禁止私度,如后梁龙德元年即再申明令,愿出家者须入京师比试经业。到了后周世宗显德二年便毅然对佛教予以沙汰。凡未经国家颁给寺额的寺院,基本上一律废除,仅在原无敕额寺院的地方许留一、二所。又禁止私度,出家必须通过严格的读经试验。这对佛教本身来说,澄清了一切紊乱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整顿,并不算是很坏的事,其性质也和前代各次的破佛措施不同,只是北方佛教原来仅获维持的,经此波折就更见衰落了。虽然在南方佛教有缓慢发展,但是从此以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已告一段落。 五代以后,佛教虽然在普通百姓心中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固了,但是从此以后,统治阶级对佛教的发展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热衷了,佛教的发展趋于平稳,佛教的文化已经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完)
这么说的人一定不是真正了解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只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两家为代表,两家的精髓与佛家的精髓都是让人认清宇宙的本质从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和人与事之间的关系,最终得以享受生活的每一瞬间。 比如:佛家讲解脱、道家讲逍遥、儒家讲自在(西方基督教讲自由)。所以都不相违背。
佛教基本不会与传统文化冲突,因为这个问题在宋朝就已经基本解决了,宋明理学也称新儒学,就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吸收了佛教一些思辨性和系统性很强的理论。而且佛教在完成了中国的本土化之后,也可以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多国学大师和儒学大师都是研究佛学的大师。如果一定要说有冲突的话,就是佛教让人出家,不太符合孝道;佛教寺庙在古代是免税的不利于儒家治道的实现;僧人四大皆空,不太符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化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