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063633
上课打瞌睡通常是老师和同学眼中“坏”学生的主要标准之一。这是真的吗?最近20年来的科学研究给这些“坏”学生“平反昭雪”了。问题不在学生本身,而在于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违背了青少年睡眠的生理规律。【睡眠和睡眠觉醒周期形成】睡眠就如同是大脑的食粮,充足的睡眠才能维持大脑的正常运作。睡眠并非是人的意志所完全能控制的,比如,有时你想睡,却怎么都睡不着;睡意袭来,不想睡,最终却还是难免进入梦乡。原来,睡眠是由体内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控制的。研究发现,人在清醒的时候,脑内一种叫腺苷的物质会不断产生并集聚,达到一定浓度就促使人昏昏欲睡;在睡眠中,人又恰能分解这种物质。另一种跟睡眠昼夜节律有关的化学物质是褪黑素。胎儿和新生儿早期睡眠没有昼夜节律。出生后,白天眼睛接受光照刺激,激活丘脑视交叉上核发出信号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而维持觉醒状态;黑夜降临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使人产生睡意,到某个时间节点,达到一个高峰,催促你入睡。日夜不同光照刺激逐渐形成睡眠的昼夜节律。目前发现与觉醒有关的化学物质是皮质醇,在早晨某个时间出现分泌高峰,促使人从睡眠中觉醒。【儿童青少年期睡眠节律的变化】4月龄时就建立起6~8小时的夜间睡眠,到6个月,可以延长到10~12小时。中间可能会醒来1到几次,到9个月通常还会至少醒来一次。24个月每天约需要12小时睡眠,包括白天1次或以上的小睡。4岁时夜间睡眠10-12小时,不再需要白天的小睡。整个童年期夜间睡眠在10个小时左右,在青春期显著下降。但研究证明这种下降并非生物学方面的原因,更多是由于社会因素的作用。当让孩子处于完全自然状态之下,比如消除时钟和灯光的影响,青少年通常夜间也能保持约9小时以上的睡眠。但是,青少年正直接受学校教育时期,却得不到这种自然的充足睡眠。【青少年睡眠需求和模式】近20年来的研究已经明确青少年睡眠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生理模式上】1、青少年生理需要的夜间睡眠至少5至25小时,甚至更多(1980年)。2、认识到学生白天嗜睡增加正是普遍存在的夜间睡眠不足的表现,是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剥夺了他们部分应该享受的自然睡眠造成(1993年)。3、以褪黑素分泌高峰为标志,青少年夜间睡眠时相较其他年龄组明显后延,普遍在夜间11点,部分人甚至更晚。需要的睡眠时间却没有明显减少,这意味着他们入睡更晚,随之早晨更晚醒来。也就是说青少年在早晨“喜欢睡懒觉”是一种正常生理需求,任何要求这个年龄段孩子早晨早于8点半之前起床的作息时间安排都是违反这一生理规律的。(1998年)。【行为和心理模式上】1、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睡眠不足情况。1998年美国一份调查显示,13岁时每天平均总睡眠时间为7小时42分钟,19岁则下降为7小时17分钟。 只有15%的学生报告每天睡眠超过5小时,却有26%的学生报告每天睡眠在5小时以内。2、青少年睡眠不规律。表现在周末睡眠时间远多于平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是平日睡眠不足的一种表现和补偿。1998年一份涉及3000多名青少年研究发现,13-19岁年龄组周末睡眠比平日平均多1小时50分钟,单以18岁年龄组计更是平均超出2个多小时。此外,91 %学生周末入睡时间在11时后,40%第二天上午11时后才起床。睡眠觉醒时间的这种频繁改变,不利于建立稳定的睡眠节律,容易导致夜间入睡和早上起床困难。【睡眠不足的后果】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长期睡眠不足与诸如心脏肾脏疾病、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和中风,以及多动症、抑郁症等生理心理疾病风险增加相关。在青少年更常表现在,1)意外伤害和死亡的风险增加。2)成绩差和学校表现不佳。3)不良情绪(如愤怒,悲伤和恐惧),情绪和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差,易怒、多动、冲动、攻击性等。4)增加兴奋剂(包括咖啡因和尼古丁)、酒精等服食风险。当然,最常见的自然是上课瞌睡,甚至旁若无人的呼呼大睡。【解决措施】长期睡眠不足对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发展不利,应该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现状。1、社会公共政策层面上,呼吁政策制定者和施教者,充分认识到青少年身心发育,特别是睡眠需求和模式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具有实效性措施。具体而言,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制订更加符合青少年自身特点的作息时间。比如,在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学者开始进行推迟上午上学时间的研究,结果显示,只要能向后推迟半小时,学生就可以延长早晨睡眠时间;老师们观察到课上瞌睡的学生明显减少,学生们的警觉性明显提高;总体上提高了学生出勤率,迟到率下降;学生们报告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吃早餐的比率也有明显提高。有议员向政府提出实施延迟上学时间的议案,有的地方更是捷足先登尝试建立“睡眠友好”学校。2、家长方面,提高认识,及时发现孩子睡眠不足的现象,寻找原因,积极与孩子沟通,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3、学生自身,认识到睡眠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一贯的睡眠节律,不因为平日还是周末、假期而随意改变,午后开始不要进食含咖啡因和酒精食物饮料,睡前不要进行过多的阅读和电脑游戏等。 
设计思路: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喜欢动物是幼儿的天性,但幼儿缺少和动物接触的机会,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几种小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同时通过饲养和管理几种小动物,增强幼儿的责任感,让幼儿有一种对生命的体验。 活动目的: 1.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动物所采取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2.乐意与同伴交流经验,并用肢体动作表现,萌发探究动物奥秘的兴趣。 3.知道人睡觉的一些卫生常识,懂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动物午睡PPT 2、地面游戏棋,筛子 活动过程: 一、昨天中午小朋友午睡了吗?你知道自己午睡的姿势吗?观看PPT,幼儿讲述 讲诉孩子们几种睡觉的姿势:趴着,咬被角,蒙着头,蜷着…… 二、人需要睡觉,动物需要睡觉吗?你们知道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幼儿边看边猜,并模仿) 1.观看PPT,观察动物特殊的睡觉方式并讲诉。 蝙蝠:倒挂着睡,蝙蝠是倒吊着睡觉的。睡觉时,后肢钩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一旦遇到敌害,便可松开脚爪展翅飞去。 仙鹤:单脚站立睡觉。 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 小刺猬:变成球睡,刺猬睡觉时,除了把嘴和鼻露在外面外,还把身体蜷成球形,棘刺直立,鼻子稍稍露出外面。这样全副武装的睡觉,可以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 小金鱼:睁着眼睡,因为它没有眼睑。鱼儿睡觉时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每隔十几分钟就有节奏地变换一次。 马:站着睡,马是站着睡,如果马躺倒睡觉,说明这匹马已经有病了。 乌龟:缩到壳里睡,更好的保护自己。 小狗:狗常常用前肢捧着鼻子睡觉,这是因为它的鼻子特别"珍贵",所以要好好保护。 小猫:猫是侧着头,一只耳朵紧贴着前肢睡觉。它的耳朵特别灵,周围稍有动静,就会引起警觉。 2.集体讨论:动物为什么这样睡觉? 逐个讲述 小结:动物的睡眠方式是和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护自己。 3.动物睡觉方式一样吗? 哪些是站着睡觉的?马、鸳鸯 谁倒挂着睡?蝙蝠 谁是趴着睡的:小狗、小猫 三、游戏棋活动《动物睡觉的秘密》。 (1)出示游戏棋 教师:今天,黄老师还带来了一副关于《动物睡觉的秘密》游戏棋,你们想不想玩? (2)认识游戏棋谱,了解游戏棋规则 认识起点终点,行径路线 游戏棋规则:走到有小动物图片的格子里时,必须模仿小动物的睡眠姿势,模仿对的小朋友可以往前进一个,模仿的不对的请后退或停止。 四、结束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午睡?" 教师:你们年龄小,每天需要睡眠的时间很多,只靠晚上的睡眠时间是不够的,因此中午还要再睡一会,这样,大脑才能休息好,小朋友就会少生病,身体更健康。如果你午睡时,实在睡不着,也应该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午睡。正确的睡觉姿势应该向右侧卧,头枕枕头,小手放好,腿微蜷…… 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些小动物睡觉的样子,你觉得有趣吗?自然界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睡觉的方式,也很特别,请小朋友们回家后,继续去观察,小动物睡觉的方式。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到活动区继续探讨小动物的有关知识,丰富幼儿的认识。 课后反思: 动物的世界千奇百怪,孩子们对着新奇的事物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另外,午睡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幼儿卫生学的角度出发,午睡是为了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时间,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增强抵抗力,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同时也有要求教师在组织幼儿午睡时,不能强迫幼儿入睡。我发现平时总是有个别孩子不喜欢午睡。有的孩子入睡前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动作,如:挖鼻孔、摸眼、咬衣服、踢被子、缠绕头发等。因此,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我们组织了《动物是怎样睡觉的》活动。在活动中我尝试让孩子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了解的知识中寻找答案,如因为小鱼没有眼睑,要睁着眼睛睡觉;猫头鹰睡觉睁着一只眼睛,是为了捉老鼠,还有警惕有没有敌人等等。找不到答案的,教师引导孩子去思考,去想像。如:马、象、牛、鹿为什么要站着睡觉?有的说,如果敌人来了,便于很快逃跑;有的说,它们的身体太大了,躺下去,再爬起来,不方便;还有的说,能够马上醒来,随时准备出发。最后,引导孩子们了解动物睡觉方式的不一样是为了保护自己。幼儿在边观察中学学动物的睡觉姿势,特别是对"缩"、"倒挂"、"趴"这几个词进行了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学做做这几个睡觉的动作。在教学中幼儿的积极性始终保持着,每一分钟都能跟随着老师的引导和提示,对各种动物的睡眠姿势都能很好的掌握,这在后面的游戏中可以看得出来。游戏《天黑了》,就是让幼儿在模仿中巩固了解不同动物的睡觉姿态。最后,让幼儿自己动脑想想其它动物是怎么睡觉的?请幼儿回家后,在父母的协助下了解其它动物的睡眠姿势,然后将结果与其余幼儿共享。让幼儿把探究的热情带回家。从这个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掌握情况来看,活动是成功的,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许多平时很难接触到的知识,但是,从整个活动的开展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提问时,孩子们回答最多的是"我不知道",尽管我在课前发动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睡眠方面的图片,设想让家长在收集的时候能带领着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了解,便于幼儿在课堂上发言讲述,但是没有想到家长在收集的时候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自管自的在网络上下载一些图片,忽视了跟幼儿一起学习的机会。这也给我在以后的家长工作进行了一次提醒:在利用家长配合的同时,要跟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家长了解我让家长配合的意图,让家长助教不流连于形式。本节课的活动过程,我设计了情境导入、欣赏探索、想象体验、引入生活四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通过小朋友午睡的图片导入,迅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让他们思考,人要睡觉,动物需要睡觉吗? 二、欣赏探索 1、出示小马睡觉的图片,引导幼儿发现"小马是站着睡觉的"。并要求幼儿用肢体动作随着老师的朗诵进行表演。 2、出示实物小金鱼,让幼儿观察小金鱼是怎样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的,特别提醒幼儿观察金鱼的眼睛,原来"金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幼儿都情不自禁地表演起来。 三、想象体验出示小刺猬图片,发现小刺猬缩成刺球睡觉,引导幼儿进行模仿,并鼓励幼儿进行大胆想象"它为什么要缩成刺球睡觉呢?""原来,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其它动物的伤害。""那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姿?"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结合身边的小动物,模仿小动物睡觉的姿势,加深对动物特征的了解。活动中我关注每个幼儿,使每个幼儿都有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培养幼儿乐于表达的心理。 四、引入生活在模仿了小动物睡眠的方式后,我引导幼儿进行讨论:"这些睡眠方法适合我们吗?"我及时地把握教育的契机,引导幼儿互相交流"什么样的睡眠方式才适合我们?"得出了,我们是要躺着睡觉的。整个活动上下来,我以"平视"的眼光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蹲下来和孩子一起观察动物,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达到了"视觉融合",形成了"兴趣共鸣",幼儿产生了活动兴趣。同时作为幼儿的合作伙伴,我们之间产生了信息的互动,我没有以一种指挥官的身份命令幼儿回答"动物的睡眠方式,也没有以灌输的方式把"真理"传给孩子,而是以一种"故事"的方式,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但在整个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时间过长了,这个活动,由于我自己上上太投入了,幼儿呢,也相当的有兴趣来进行探讨,所以时间上我没有把握好。在游戏环节呢,部分幼儿不能很好的遵守游戏的规则,音乐停了有的幼儿还在动,在今后的活动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